当归四逆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2019-02-22 02:42范建波崔胜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压痛类风湿关节炎

范建波,逸 弘,崔胜宇,刘 巍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南通 226001)

类风湿关节炎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若对其控制效果不佳,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如关节软骨和骨的侵蚀及关节畸形等[3-4]。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以缓解症状、调节免疫功能为主,主要采取西医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以及生物制品等,但存在用药个体差异性大的缺点,且疗效不稳定,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5-6]。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试验,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相关诊断标准[7-8],且经关节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

1.2 纳入标准 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关节软骨破坏、侵蚀者;孕妇或备孕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肿瘤、关节结核、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不全者;依从性差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其中男40例,女68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2.85±10.03)岁;平均病程(1.59±0.71)年;X线分期Ⅰ期64例,Ⅱ期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2.72±9.77)岁;平均病程(1.60±0.73)年;X线分期Ⅰ期31例,Ⅱ期23例。对照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2.98±10.37)岁;平均病程(1.58±0.70)年。X线分期Ⅰ期32例,Ⅱ期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X线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000,P=1.000;年龄:t=0.134,P=0.894;病程:Z=-0.120,P=0.904;X线分期:Z=-0.194,P=0.846),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甲氨蝶呤片(国药准字H22022674,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2.5 mg)口服,成人每次5~10 mg,每日1次,每周1~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去皮)、芍药各9 g,炙甘草、通草各6 g,细辛3 g,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文献[9]判定临床疗效:无晨僵,无关节压痛和肿胀,为显效;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明显降低,为进步;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降低,为有效;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未降低或增加,为无效。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包括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

2.2.3 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检测 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清ESR水平,采用免疫单扩散法检测血清CRP水平。

2.2.4 抗环瓜氨酸多肽 (cyclic citrulline polypeptide,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CP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RF水平。

2.2.5 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IL-17、IL-23和IL-1β水平。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平均秩次可以认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ESR、抗CCP抗体、R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ESR、抗CCP抗体、R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ESR、抗CCP抗体、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ESR、抗CCP抗体、RF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17、IL-23、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17、IL-23、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关节出现进行性破坏,累及关节滑膜、浆膜、心、肺、血管、神经等结缔组织,其发病缓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特别是在活动期伴有触痛和压痛感;受累关节出现僵硬感,特别是在晨起开始活动时;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肿胀;严重导致掌指关节畸形,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0-11]。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炎性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IL-6、IL-17、IL-23和IL-1β水平明显异常,可直观反映疾病的炎性状态,其中,IL-17对于疾病的免疫应答和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均具有较高的监测价值[12]。CRP与ESR是判定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重要依据,特别在急性炎性反应期更具有优势[13]。

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小剂量治疗用于活动期的患者,起效慢且无法有效控制症状,而药物剂量增加后又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14-15]。因此,本研究考察将其与中药复方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当归四逆汤具有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功效,方中当归养血、和血,为君药;桂枝温通经脉,芍药益阴和营,二味相配,调和营卫为臣;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邪,通草入经通脉为佐;甘草、大枣温养脾气为使。该方现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如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炎、腰腿足踝酸痛[16-18]。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CRP、ESR、抗CCP抗体、RF水平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7、IL-23、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炎性反应。

猜你喜欢
压痛类风湿关节炎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