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2019-02-22 02:05侯佳仪
祖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用色光线布局

侯佳仪

摘要:作为一个融合了现代建筑、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特色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从其建成之日起就以其古今结合的特色给人们以巨大的震撼。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本文将从其建筑外观、用色、布局及其对于光线的御用几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建筑外观 用色 布局 光线

作为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外观、用色、布局以及光线的运用上都有着独到之处。其在满足博物馆功能的前提下,很好的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和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使自身完美的与周围老城建筑融为一体,既保留了苏州老城的整体风貌,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作为一个曾在狮子园生活过,同时又拥有着丰富现代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就将其毕生的设计理念与其儿时的生活感受相结合,赋予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众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特点。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栋现代建筑,不仅展现出了现代建筑在材料、施工工艺上的提升,同时展现了人们在建筑风格及审美上的变化。苏州博物馆在借鉴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了贝聿铭先生个人的建筑理念以及现代建筑样式的特点,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苏式建筑同出一脉,同时又保留了其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个性;形成了一个现代与古典气息相融合的有机整体。

一、建筑外观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观有其鲜明的特点。其部分屋顶和屋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建筑的斜坡屋顶,但是又在其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改变。其屋顶的两片屋面不再在最高点相交,取而代之的是其中一个屋面在最高点垂直落下一片窗直接与另一个屋面相交,这种新的屋顶形式一改以往苏式建筑给人的柔美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力量感、更加现代,但又不失典雅;如图 1所示。

另外一部分的屋顶则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天井,并对老虎窗做了修改,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屋顶。相较于传统屋顶的曲线,新馆的屋顶主要是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更好的将对称之美运用于其中①。同时这种新式的屋顶不仅解决了传统屋顶与老虎窗采光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让屋顶比之老虎窗的屋顶更加的简洁和对称,更突显传统地对称美,如下图 2所示。新馆的窗同样是由几何图形构成,其中大部分是六边形、长方形、海棠形,规避了传统苏式民居以及寻常博物馆的正四边形窗给人带来的单调、中规中矩的感觉。而且大部分苏州园林中都有六边形的窗,这也使新馆与苏州的标志——苏州园林,有了点点滴滴地联系与契合。

二、用色特点

在色彩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以白色作为主色调,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外墙上。苏州多雨,每当阴雨天阳光不足的情况下,白色墙体具有良好的反光效果,并不会因为阴暗的天气而导致博物馆内的氛围更加阴暗的低沉;让人在阴雨天气也能拥有较好的视觉体会。除此之外,白色的墙体会给人以纯净、简洁的质感,让人在游玩的同时放空自己,忘却馆外的繁华与喧嚣,静心沉浸于欣赏馆藏珍品的美,将自己完美地带入到馆藏所在年代,感受馆藏所带来的文化与心声。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黑色作为点缀,主要用于小面积的门、窗、瓦上。首先,黑色明度最低,而运用在大面积高明度的白色之下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像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白墙上寥寥几笔,勾勒出江南文化灵秀、浪漫之内涵。其次,黑色之所以小面积的使用是因为在空间中大面积使用黑色会使人产生压抑之感,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贝聿铭先生的一大妙笔②。

灰色的明度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这种色彩温和而优雅。主要使用在建筑外立面的线条上、路面、假山等地方。主要起对黑白两色调和、过渡的作用。

黑白灰相映衬产生的轻巧素雅之感与苏州建筑的标志性色彩基调达到了和谐统一,使之在外观上融入了苏州的千年古韵之中。这不仅与周围的传统建筑相融合,又尊重了道家的观念,还符合当地政府对于建筑用色的要求。既不喧宾夺主,又不失自身特色;如下图 3所示。

三、建筑布局特点

首先,与中国传统建筑相比,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轴对称的建筑。从建筑布局来看,它虽然大体上以大厅为中轴成中轴对称;但细节上,它的布局是以具体的功能区划分而成的;这也是贝聿铭老先生對于传统的一种改良与创新。其次,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古风古韵的环境相融合,与传统风水相契合,与坐落在其旁边的中王府、拙政园等古典园林相呼应,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坐北朝南这一传统建筑的构建方向—新馆的大门朝南。最后一点,也是苏州博物馆新馆所具有的完全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点,那就是馆内的创意山水布局。贝聿铭先生将馆内休息大厅正对着的、拙政园的那面白墙利用起来,以墙为纸、以山为墨,形成了一幅绝佳的中国传统水墨画③。假山、溪流给原本空荡冷漠的墙角增添了一抹暖意,赋予了博物馆灵性与生机,给疲于参观的游览者带来视觉上的快感以及心灵上的小憩,有效地提高了游览者的观赏兴趣。

同时在博物馆的外围以及内部都种植了许多绿色植物,一方面这些植物赋予了博物馆彩色;另一方面,在游览时,会给人一种馆在林中,馆中有林的体会,人们仿佛置身在苏州园林当中;在欣赏馆藏的同时还体会到了传统苏式园林的美与静谧。

四、光线的运用

贝聿铭先生一直有“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作为其“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自然也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将自然光线运用的出神入化。人造光固然好,可以经过调节将对展品的损伤降低到最小;但对于游览者,长时间处于人造光下的观赏却会使他们感到压抑与不适。虽然自然光更加的柔和、清亮;但自然光的大面积、长时间、高强度地照射,会使得展品受到损伤。所以,自然光与人造光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但苏州博物馆新馆对于光线的应用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

首先,新馆在大部分屋顶采用了玻璃材料,一方面在材料应用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巧妙地回避了传统大屋顶采光差的弊病,另一方面,又使游览者能在室内有着舒适体感温度的同时享受到户外和煦的阳光。其次,屋顶玻璃下的遮光条不仅使人们免受了阳光直接照射的困扰,同时又能在建筑中形成光与影的变换效果;再加上透过门窗看见的屋外植物,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给人以自然与轻松地感觉④。同时这些遮光条,又起到了柔和光线、避免眩光的作用;减少了紫外线直射对于展品的伤害,很好的规避了玻璃天窗的缺点而将其优势衬托的愈加淋漓尽致。

五、结语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外观、用色特点、布局特点、光线等方面有着其独特之处。建筑外观方面,它将独特的多边形融入进传统大屋顶以及窗中,使其棱角分明的同时又与苏州园林中的六边形窗产生种种呼应。在用色方面,黑白灰三色的巧妙结合与过渡使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周围的传统建筑完美的契合,既不突兀,又不失其自身特色。布局特点就更为鲜明有趣了,它有着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影子,但从细节上看,又处处透着一种随性之美。

苏州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束缚,让我们见识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我们认识到博物馆并不都是僵硬与古板的,也可以充满了自然与柔和,也可以充满着绿色与生机;给以后的博物馆以及其他的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不一样的启示。

注释:

①范雪:《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9-116页。

②黄华星、柳真:《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用色之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85-86页。

③谢晋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意匠解析》,宿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第89-93页。

④白少峰、韩松:《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遮阳系统》,建筑节能,2009年,第7期,第60-62页。

参考文献:

[1]范雪.苏州博物馆新馆[J].建筑学报,2007,(02):109-116.

[2]黄华星,柳真.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用色之美[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03):85-86.

[3]谢晋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意匠解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11):89-93.

[4]白少峰,韩松.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遮阳系统[J].建筑节能,2009,(07):60-62.

(作者单位: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用色光线布局
“墨点无多泪点多”
VR布局
平面设计中用色要素探究
淘气的光线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蛛形图的全染色和星全染色
从现实主义看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