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中的展示及应用

2019-02-23 07:22张宝鑫
中国园林 2019年1期
关键词:展园园林植物园林

张宝鑫

李晓光

成仿云

中国传统园林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园林植物作为传统造园的主要元素,是体现季相变化和生命特征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文化含义和感情色彩。中国植物资源丰富,园林植物栽植应用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园林的不断演进,园林植物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综合功能,园林植物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园林博物馆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建馆理念,旨在展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和多元的功能。在博物馆中浓缩展示中国园林,离不开园林植物的展示及应用。在博物馆展陈体系中,园林植物既是重要的展陈内容,也是营造博物馆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在博物馆中展示园林植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亟须理清园林植物的内涵及展示特性。因此,开展园林植物及其景观的展示与应用研究,对于创新博物馆展览陈列模式、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园林植物的展示特性分析

1.1 园林植物概述

园林植物是指在园林中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庇荫、防护、覆盖地面、维护生态平衡等功能的植物,具有形体美和色彩美,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1]。我国疆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变化复杂,这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创造了优越条件。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多彩,仅种子植物就超过25 000种以上,其中乔灌木种类约8 000多种[2]。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多种名贵花卉的起源地,素来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原产中国的园林植物为世界园林的丰富多彩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园林植物简史

我国观赏植物栽培最早从何时开始目前还无法确切考证,但在文字出现之前,植物就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所栽培和利用,植物的使用价值和观赏特性也逐渐为人所知。作为园林雏形的囿和圃中大量栽植具有生产功能的花果草木和奇花异草,秦汉上林苑中就栽植了200余种植物[3]。随着古典园林的不断演进及培育植物品种的不断丰富,观赏花木的配置逐渐成为传统造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营造包含了园主人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寄托,使园林成为四时游赏的诗意栖居之所。无论帝王还是士大夫都栽植自己喜欢的植物来欣赏,由此园林也成为展示植物及其文化的重要场所。直到今天,园林绿化成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植物除继续发挥景观观赏和文化等功能外,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成为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3 对植物的认识与展示

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原始社会时期从满足生存角度关注植物等自然元素,植物图案在古代器物中的出现反映了早期人类的自然审美观。儒家历来重视认识自然物,以博物多识为学术追求,《论语·阳货》中认为识鸟兽草木之名是发挥诗教致知功能的重要途径,《尔雅》学之可“博物不惑”,《汉书·楚元王传赞》中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论述,“博物致知”的思想对古代园林植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对自然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催生了近代博物学,是对动物、植物等所做的观察、描述和分类,其思想和方法与古代博物致知理念有相通之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博物馆,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认识鸟兽草木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5],其“馆—园结合”的博物馆模式与中国园林博物馆具有共通之处。此外,近代植物园的出现使认识植物有了专门场所,可保存、展览、介绍、研究和利用自然界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其中进行植物展示和知识普及具有明确的使命和任务,也有其独特的展示要求和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博物致知基础上的园林植物展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意义。

2 中国园林博物馆展示植物分析

2.1 博物馆的定位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以园林文物及相关藏品为重要支撑,以展示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为主要内容,是收藏园林历史文物证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园林艺术魅力的文化窗口,承担着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展览体验、科普宣传等多重使命[6]。博物馆展陈体系分为室内展陈、室内展园和室外展区三部分,三者相互穿插、渗透,成为一个展陈整体。室内展陈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图1)。

中国园林博物馆以建设“有生命”的博物馆为目标,展陈空间突出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植物不仅是营造博物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展陈体系中的重要展品,因此应全面考虑植物的展览展示和应用,系统考虑园林植物的文化艺术特性和展示应用特性,并分析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览应用的难点。

2.2 园林植物展示与应用分析

2.2.1 展示内容多样性和代表性

园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不仅有乔、灌、花、草等形态差别,生态习性上有喜阴喜阳、耐湿耐旱等不同需求,南北方树种生长形态各不相同,还有群植、孤植、插花、盆景等不同应用方式[7]。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及其营造的景观是传统园林的重要内容。在有限展陈空间内展示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需要根据博物馆展陈体系和空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筛选植物展示内容及最佳展示形式,以体现植物展示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2.2 植物展示与植物景观展示

中国园林博物馆在植物展示方面不同于植物园,室内外种植空间少且不单纯以展示物种的生物价值为主,而是以收藏历史见证物,展示植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为主要任务。博物馆内植物的应用和展示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园,植物不仅作为环境的底色,除观赏植物外,植物的应用与展示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文化体验和科普体验。

2.2.3 展品展示与活体植物展示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8]。博物馆建筑空间有限,且以文物类藏品为主,一般博物馆的植物作为建筑空间的附属,起到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中国园林博物馆内的植物既要满足塑造生态和景观空间的作用,还是展线上的一种独特展品,展陈体系中创新性地以展园的形式将植物展示纳入其中,集中展示园林艺术及其中的花木配置。

图1 中国园林博物馆展陈体系(张宝鑫绘)

2.2.4 物质展示与植物文化展示

植物本身是活的有机体,有萌芽、生长、死亡的生命周期,有开花、结果、落叶的物候变化,有茎、叶、花、果等结构上的姿态万千。认识植物过程中产生了植物文化,积累经验而形成栽植技艺,这些人文意蕴可通过书画、书籍等形式和载体呈现出来。因此,在博物馆中进行植物内容的展示,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的植物本身,作为载体的植物书画艺术等,还要考虑非物质遗产层面的园林植物栽植技艺展示、园林植物文化理论等,如北京地区梅花的历史引种栽植等所反映的植物交流也是植物展示的重要内容。

3 博物馆展陈体系中植物元素的展示

3.1 展示范围与展示原则

根据博物馆展陈体系,从场地条件、园林植物基本特性及博物馆景观环境建设要求出发,对馆内不同区域的展览主题分析,明确重点展示内容,并按既定要求合理选取展项。展品是表现展览陈列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展陈大纲的核心部分,撰写展陈大纲时确定了园林植物类展项选择的原则:1)符合陈列展览主题,与展览内容紧密联系;2)具有重要的展览价值,在园林发展中具有重要位置;3)展项在展厅的面积、高度、承重的范围内;4)符合园林专业特色,尽量全面,以丰富陈列展览内容;5)植物类展项类型多样,不仅要展示园林植物丰富的资源、园林应用的悠久历史及高超的园林植物栽植技艺,还要展示丰富的园林植物文化。

3.2 展示类型与形式

3.2.1 活体植物展示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在博物馆展陈空间中栽植和展示了不同类型植物,如古典皇家园林中常见植物:油松、白皮松、玉兰、西府海棠、楸树、牡丹、荷花等;北方寺庙园林植物:七叶树(菩提树)、金镶玉竹、白丁香等。根据文化内涵选择特殊植物,如余荫山房展园内80余年树龄的炮仗花、来自颐和园百年树龄的宫廷古桂、来自戒台寺300年树龄的白牡丹,还有粗榧、山茱萸、文冠果、龙爪枣等,它们或独立成景,或与环境相衬,形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图2~5)。

3.2.2 植物标本化石

博物馆是展示和研究历史文物的重要机构,植物标本保存了植物的形状与色彩,可方便日后重新观察与研究,少数珍贵的植物标本也具有收藏价值。植物标本能展现植物资源的丰富,是园林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展示价值。植物化石则蕴含了悠久的历史信息,见证了自然的神奇。在展厅内展示多种植物标本(图6),在展陈空间内陈列来自于新疆的巨型硅化木、“江山形胜”竹鞭等特色植物展品(图7~9),一些植物化石也将随着展陈体系的完善和藏品征集而逐渐增加。

3.2.3 园林植物景观

传统造园中通过选择应用、合理搭配各种园林植物,不同时期的园林中形成了诸多富有文化特色、景观风格各异的知名植物景观。中国园林博物馆入口处的“岁寒三友”主题景观,利用建筑原址的钢渣石和植物材料,采用盆景艺术的形式,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主题景观(图10)。国内最大的植物生态墙则展示了立体绿化的植物栽植形式(图11)。

3.2.4 植物文化展示

传统绘画中植物是重要表现内容,历代都有关于植物的名画,如清乾隆皇帝的《汉柏图》等(图12)。古画记录了人们对植物的认识和欣赏,为历史和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成为展示“玉堂富贵”“四君子”等植物文化主题的重要载体。植物的谱录是古人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系统总结,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与植物有关的书画资料都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要内容,如李衎《竹谱详录》、陈景沂《全芳备祖》等。

图2 “余荫山房”展园中的炮仗花

图3 “半亩轩榭”展园内的百年牡丹

图4 室外展区中的金镶玉竹

图5 室内展园中的颐和园宫廷古桂

图6 室内展厅中的植物展示

图7 硅化木

图8 龙爪枣标本的场景化展示

图9 展品“江山形胜”(竹根)

3.2.5 植物应用形式

传统园林植物应用形式多样,有盆景、插花、立体花坛等,传统植物配置技艺精湛。盆景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造型艺术,与园林关系密切;插花是常见的植物应用方式,与传统园林关系紧密,是一种园居生活中的高雅艺术;此外,花坛也是常见的园林植物应用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内容(图13)。

4 展陈空间内植物景观应用与展示

4.1 室外环境分析

博物馆地处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展陈空间内既有山地展园的贫瘠岩石区域,又有硬质铺装区域,还有建筑内部展园的室内绿化,尤其“片石山房”展园完全位于建筑屋顶,属大荷载屋顶花园。此外,博物馆原址为建筑垃圾填埋场,原有土壤不适应植物生长,种植前需对栽植区土壤进行换填,但下层以建筑垃圾为主的土壤保水能力差,植物种植后前2年要适当加大水分灌溉。室外山地展区所在鹰山山坡,经多年自然风化,表面有30~40cm的土壤,此厚度土壤能保证原有苗木生长,但对新移植苗木尤其是大规格苗木,则难以提供足够养分和水分使其正常生长。特殊立地条件给植物栽植带来困难,须探索因地制宜的栽植措施。

4.2 建筑空间的环境分析

馆内大部分区域光照强度低,仅有散射光,不能满足大部分植物生长需求。除选择耐阴植物外,还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人工补光,或定期搬运植物至室外接受日光照射;馆内温度年变化受空调等影响,温度可保持在15~30℃,植物不会出现休眠,馆内也没有极端温度变化,一般也不会出现极端温度,对植物造成伤害;馆内除了基质水(浇在土壤中的水)外,主要以湿度的形式影响植物生长。馆内水源一般都有保证,精心管理则不会发生植物缺水情况。

4.3 植物种类的筛选

从博物馆展陈和景观营造角度综合考虑,展陈空间内植物选择首先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选择景观效果好、适应新强的植物;重视乡土植物和新优植物合理搭配,选用能够体现不同园林特色、不同地域风格的植物;体现生物多样性,展示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模式;考虑前瞻性,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创造自然化的优美景观。

图10 “岁寒三友”主题植物景观(李炜民摄)

图11 植物生态墙(张宝鑫摄)

图12 展厅内展品展示

图13 展廊中的插花展示(锦洞天)

表1 室内展园“余荫山房”应用和展示苗木表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陈空间中,利用室内展园和室外展园分别营造古典园林中的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筛选了落叶与常绿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花卉、地被及水生植物等十大类200余种植物。多样性的植物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和四时景观,成为体现具有生命特征博物馆的重要特色。

4.4 室内植物应用与展示

馆内在公共区域主要以盆栽形式配置和展示绿化植物,“春山”“秋水”序厅内根据展览要求配置植物。3个室内展园均仿建自南方园林,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的小气候环境,尽可能展示原址植物(表1),栽植和展示炮仗花、芭蕉、罗汉松、广玉兰、榔榆、桂花等,以体现园林的原貌及其地域特色。为保证原产南方苗木正常生长,进行了换土或土壤改良。

4.5 室外植物应用与展示

室外展园分别展示北方园林中的山地园林、平地园林和水景园林,以植物景观形式展示传统园林植物。选择北京地区原生或已适应北京气候的植物,常绿树以油松、白皮松、圆柏、锦熟黄杨等为主,落叶树有国槐、楸树、碧桃、海棠、丁香、连翘等。根据展区特性配置植物,染霞山房表现“雁翅不禁疏雨湿,枫林初染早霞丹”的秋景,在保留原有植被基础上,选择元宝枫、黄栌、五角枫等色叶植物,也有‘金园’丁香、‘丽红’元宝槭、‘砖红’白蜡等新优植物,以及紫珠、金银木等浆果植物(图14);在平地园林半亩轩榭中,用桃、李、杏、梅、樱等观花植物表现北方绚丽春景,体现“桃李杏春风一家”;水景园林“塔影别苑”以柳树、桃树、荷花、睡莲、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为主(图15)。

5 结语

传统园林植物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人与植物的关系,传统园林植物的应用和展示,不但可以在博物馆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植物景观,而且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植物类展品见证和展现了中国植物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建筑空间内外植物元素还作为重要的展陈要素和环境构成要素发挥多元的功能,这些筛选的优秀植物可以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通过不断探索这些植物的移植养护管理等配套技术措施,能更长久地展现植物景观特色,为观众营造独特的游憩和文化游览空间。

图14 染霞山房展区种植平面图

图15 室外展园植物景观(塔影别苑)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黄亦工拍摄。

猜你喜欢
展园园林植物园林
“花开中国梦”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周菡菡 韦覃作品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园林植物养护的方法研讨
基于地域文化条件下的城市展园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在展园施工中的应用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