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02-24 11:25邓运山黄新建
关键词:公平正义学者特色

邓运山,黄新建

(1.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怀化市人民银行 人事科,湖南 怀化 418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民生工作,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近六年来,学界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公平正义是引导人类社会追求进步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一是来源于西方国家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公平正义思想,二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三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思想。[1]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的来源,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平等思想的智慧,也有来自中国社会发展面临不公平问题的现实依据。[2]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习近平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确立了增进人民福祉的公正价值取向,构建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内容体系,明确了推进公平正义实现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基本内涵。[3]有学者把公平正义思想概括为“一体两翼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话语体系。其中,所谓“一体”,就是社会共同价值的核心是公平正义,公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方向。所谓“两翼”,其一,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将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凸显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明确公正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准绳的价值地位;其二,是从社会主体的公正认同出发,着力体现公正的可体验性,将公正具体化为一切可体验的获得感。[4]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有着及其丰富的内涵。其中,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促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观的法治中国建设,倡导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准则的国际新秩序等。[5]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的实现路径体现在:切实推进依法治国,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公正执法,从组织上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从技能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维护国际公平正义。[1]有学者认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公平有序分配格局;优化政治制度框架,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共享发展水平,方能确保社会公平正义顺利推进。[6]还有学者认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选择,需要从国家治理、政党转型、政府支撑与社会参与等四个层面全面展开。[7]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研究

关于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基础。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具体表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8]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首先,它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批判性继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其次,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群众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次,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为习近平新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9]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一是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和谐社会构想、社会公正公平理念、社会保障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等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一是来源于列宁和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以及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10]

关于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内容包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必须制度化和科学化;加快发展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保证;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强调注重生态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1]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立场精准定位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整体思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绘制了清晰的蓝图;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的检验标准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效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考量标准。[12]还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真扶贫;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住房保障是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等。[13]

关于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应用价值。有学者认为,习近平从历史、发展和人民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集目标、内容、主体、原则、方法、手段、保障、路径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些富有建设性、体系化的民生思想把我国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4]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民生思想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它既体现出对以往民生思想的创新,又折射出对共同价值的追求,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发展精神。[9]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加强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稳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加强生态民生建设为民生建设开辟了新领域;加强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15]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研究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制度创新研究。有学者认为,生态延安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构建切实可行的生态延安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生态延安建设社会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群众生态意识、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生态规划体系、转变现有生产和生活模式、强化科技投入。[16]有学者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合理的社会保障,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政府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参保意识、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等途径,更好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进程。[17]还有学者认为,当前要把支付方式改革放在全民医疗保险改革的关键位置,要建立完善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的多元复合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要重点推进按病种付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同时指出,要在深化支付方式改革的同时,统筹做好医疗保险各项重点工作。[18]

关于“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当前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在维护“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体现了一致性。[19]有学者认为,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很有必要,一是两项制度的联动可以提高制度实践成效,二是社会保障是扶贫开发的延伸和完善,三是扶贫开发能够巩固社会保障的成果。同时,学者们还提出了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联动的路径选择。[20]

关于“共享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共享发展理念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实现应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整合和统筹层次的提升以及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21]有学者认为,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是关乎我国经济稳定、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面对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现有的安置政策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实际情况,共享发展理念的适时提出对指导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对促进失地农民在有效的政策安排下共享社会发展的经济成果具有重要意义。[22]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学校教育思想研究。有学者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应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3]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教育思想集中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翼驱动、三个抓手、四个保障”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一个核心”,即价值育人;“两翼驱动”,即教师育人、家庭育人;“三个抓手”,即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健康育人;“四个保障”,即创新育人、公平育人、实践育人、开放育人。[24]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教育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其教育哲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论、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论、实践为本的教育认识论等方面。其教育社会观和教育目的论是当代中国对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其教师观和学生观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亮点和突出特色。其教育课程观、教学观、体育观、家庭教育观、德育观和教育信息观等体现了习近平教育思想对教育领域发展的观点。其教育文化观、比较教育观、教育改革观等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未来教育发展的观点。[25]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研究。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蕴含丰富的青年教育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中的青年教育思想,将为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并有助于提高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6]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明晰了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紧紧把握时代潮流,强调要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分类性原则,提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榜样示范、制度创新。[27]还有学者认为,青年成才教育路径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理路:一要明确开展青年成才教育的客观依据,二要把握青年成才教育路径的应有之义,三要推进青年成才教育路径的优化。只有遵循这种逻辑理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品质的人才。[28]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索习近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9]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中国共产党优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发挥群众语言的独特魅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30]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不仅具有思想深邃的内容体系,而且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特征,必将成为指导新时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31]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立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同时又扎根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之中。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指导。[32]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系列讲话指出了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问题的根源,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问题意识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基点、基本命题、显著特点,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33]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其思想来源是中国共产党几代党中央的社会建设思想;其历史参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经验;其经验借鉴是国外社会治理的有益理论与实践。[34]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研究。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围绕创新社会治理,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提高我国当前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35]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他对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都进行了唯物辩证的分析,所形成的社会治理思想中蕴含着辩证思维的本性。系统总结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6]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实践路径。有学者认为,新时期下合作社组织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嵌入到乡村治理的多元化过程中,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从人才资源、政府、村两委、文化以及市场经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间性组织嵌入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出了四种实现路径。并从产销一体化、多主体共治、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实现中间性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37]有学者认为,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中国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的价值必然性;现代社会突破人治思维与方式以及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理论自觉之必然选择;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对于破解改革难题的迫切需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趋向高度复杂的时代,中国谋求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38]还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更加凸显,更要利用好家风这个传统文化资源,让良好的家风成为社会治理的助推器。[39]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展望

综观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近六年来,学界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变换研究视角,调整研究思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比如,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讲话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与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加强了以学术研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的力度。不过,通过前面的总结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一,一些研究成果在质量上水准不高。作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虽然近年来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在数量方面有所增长,但在研究质量上还有所欠缺。很多学者满足于不断重复已有的学术研究理路和言说方式,过度诠释、生搬硬套、自说自话的情况屡见不鲜,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少有学术研究突破之处。其二,一些研究成果的问题意识不强。不少作者“与时俱进”,喜欢在政治上跟风应景,专为十八大以来的党政文件做注释,研究的学理性和现实针对性有待加强。其三,一些研究成果的政策视野和学术视野不够宽广。虽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但现有研究成果既不能为政府和社会最为关心、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也不能有效地同其他学科门类的最新学术成果展开对接和对话。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努力。

(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鉴于学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少有突破之处的现状,必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深刻的现实背景,还有特定的历史脉络,其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尽管学界已经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现实背景甚至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生成动力、生成途径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另外,还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思想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研究,特别是要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因此,国外学者的独特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我们按照最新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二)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价值

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内容上都要体现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我们也要紧扣时代热点问题,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脉搏,挖掘蕴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的当代价值。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视为依据时代特点和民族特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体系,更加清晰地定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同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还需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特点,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其中,理论联系实际、前瞻性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题意识的重要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从现实问题的角度入手去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以此来评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

学界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要么依靠对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要么依靠科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来说,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比如,当前跨学科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是创新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本身就包含多个学科,再加上创新研究的需要,因此,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应是学界大势所趋。故笔者认为,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大数据、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另外,还可以适当运用比较研究法。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能认识。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适当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有利于我们打开研究思路,突破研究瓶颈,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和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思想作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学者特色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特色种植促增收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者介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