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析

2019-02-24 11:25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 贽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62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讲到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未来,也讲到我们对世界和人类发展未来的希冀和贡献。“特别是他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命题,为人类社会发展前进增添了新的信心、新的希望。”[1]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2]而新时代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要使国家、民族的具体的原则、策略、理念行为统一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体系需求之内,使自身的发展更强劲、更健康、更文明,与世界的关系更和谐、更深沉、更长久”。[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次结构和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秉持这样的理念,近年来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反复阐述、大力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1)据统计,自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以来的4年间,他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参见:刘峣,卢泽华《中国理念获国际广泛认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27(2)。

(一)概念及层次结构

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曲折历程,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博大的理论视角和积极进步的发展情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民族国家代表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来把握。

“共同体”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宽泛,难于定义的概念。(2)当我们没有给其附加更多内涵时,作为静态群体性概念的“共同体”,本身并不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或道德指向,而只是表示“一个根据其成员所共享的某个或多个特征而定义的群体”,该群体或者是“某个有组织的利益群体,或者不过是一个共享某种独有的特征、实践活动或居住地点的人类集体”。参见: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体”概念不仅仅指基于某种标准或性质而被圈定的一群人,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4]这样的文明成果,既体现在古希腊思想家们对古典的“城邦共同体”的分析中,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对“契约共同体”“伦理共同体”的探索中,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研究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在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对以往人类社会已有的共同体思想文明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为人类社会向“真正共同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超越国家身份,体现天下担当;命运:升级合作共赢,体现命运与共;共同体:超越地球村,树立大家庭意识,塑造共同身份。”[5]可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中,实际上蕴含着两个最基本层次的共同体:“国家民族”(3)国家民族(state nations),简称国族,是与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紧密连接的人们共同体。从政治含义上看,它是(至少在名义上)执掌一国国家政权的全部民族(一个或多个)的统称;从其理想类型上看,它是与民族国家拥有生命边界的人们共同体,是拥有这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人的总称。参见:于春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2页。共同体及由国家民族构成的全人类共同体。(4)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巴、中国-东盟、中阿、中拉等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众多命运共同体概念,不难看出国家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是构成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参见:周显信,罗馨《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与路径》,新华日报,2017-06-01(11)。如果把“命运”一词定义为“指人的生命主体的过去和现在的际遇与赖以存在的生活环境的融实和合所形成的生命经历和生存状态的价值评价”,[6]那么以国家民族层次为基点,则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义为:指对国家民族共同的发展历程及当代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国家民族间相互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判断和评价。如果仅仅从福祸同享、患难与共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的“共同性”,那么作为一种自在状态的客观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在地球上存在时就始终存在着,因为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果把这种命运的“共同性”理解为人类在相互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相互依存性,那么这种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自为状态的客观存在,并且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拓世界市场为标志的。这种自为状态的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就是《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7]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性质才真正体现为世界意义上的人类共同历史。

(二)百年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

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其打造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同步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构成其基石的国家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是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所要求的世界市场的统一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民族国家的利益排他性,使得资产阶级开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习近平指出:“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8]538这个论断正确揭示了近百年来乃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拓世界历史以来,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向往,深层次上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建立于其上的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所无法解决的内在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推进,全球化进程发生了巨大飞跃,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9]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这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成果,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和与社会存在并非同步发展。旧的落后于全球化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意识在各个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经济日益呼唤一个更加平等、合理、多元的新体系和新秩序。在国际政治等方面,“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8]538面对这些共同的挑战和危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应该发掘中国国家内部既具有多元性,又具有包容性的大一统结构”[10]提供的政治智慧。这个包容性的“大一统”,重新定义了“平等”原则:它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同质排他性的平等,而是既保持差异又保持统一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意义上的平等。

二、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梦的世界表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全球化深入发展基础上,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和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全面把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各国人民呼唤和平安宁、谋求共同发展、希望合作共赢客观要求的主动适应和积极倡导。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化传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偶然掉到中国人头上的“苹果”,而是深深汲取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内外一致、四海一家是其核心原则,万邦协和、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中宽广博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天下一家的情怀。《荀子·王制》指出:“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蔽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11]四海天下皆为一家,现代可以理解为全球或者全人类,不论地处多么边远的国家,都能共享安乐。王守仁指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12]人类社会、宇宙自然,都包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危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说过,中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理解现实世界,平衡阴阳、尊重智慧、平等众生的理念被视为自然之道。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禀性根植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传统思想;中华民族推己及人的文化根植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传统哲学;中华民族强不凌弱、富不侮贫的精神则根植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共同理想。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共存的世界观念,不会衍生出当代西方关于“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冲突”的描述。这样的观念原则既充分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家范围内,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基本内涵上;也充分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国家民族共同体共享共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上。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同时,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实现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光芒熠熠生辉,“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8]539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在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团结各国人民共享共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其核心要义就是,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5]为此,我们需要作出以下努力: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国家和民族之间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目标原则和基本要求,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内涵的深刻揭示,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建设方案,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它超越了推崇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无法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超越了推崇国际制度的自由主义无法跨越的“金德尔伯格陷阱”,也超越了建构主义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无法摆脱的体现西方价值偏好的世界格局。

(三)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又相互支撑

列宁曾经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13]近代以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份子且被帝国主义列强用枪炮强行拖进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4]的中国梦。这样的“中国梦”是民族诉求与世界视野的统一,是奉献世界并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彼此共存的梦。习近平指出:“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5]310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大家共赢共享的“中国梦”和“世界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梦,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梦”之间息息相关且紧密相连,异曲同工又各有侧重。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梦想的共同追求和根本愿望,“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15]248要和平合作发展,不要战争对抗贫穷,这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政府对内以“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统领各族人民的发展梦和团结梦,对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指引各国人民的和平梦和发展梦,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的奋斗目标。这些内政外交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既源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秉持的守公正、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讲仁爱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也源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纲领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这些理念与《联合国宪章》所宣扬的“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16]等基本精神不谋而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8]522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必将为实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提供长久动力和发展机遇,必将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往理想彼岸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推进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一体化发展和国际关系走向的建议方案,体现了我们的外交战略。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促进内政,为内政服务。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要求我们要统筹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把两个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事业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各民族团结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理论指引。

(一)当代世界国际关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安宁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我们在争取这样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同时,还要警惕和防范当代国际政治中某些逆流而动的负面因素对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消极影响。

1.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帮助。中国人民圆梦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必将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8]525这个论断正确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各国人民和平发展的世界梦之间息息相通、互相支撑的紧密关系。中华民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负责任的基本成员,中国是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实践者,因为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从自己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得出的基本启示:与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100年的苦难发展历程如影相随的是战火频频的内部战乱和兵燹不断、外敌入侵的循环发生,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15]266这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实践要求。习近平强调:“中国要聚精会神地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15]2662014年,李克强在英国智库演讲时也指出:“过去中国30多年的发展,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吃到了甜头,为什么要放弃呢?中国正是因为在和平发展的过程当中开放发展,开放带动了改革,使中国人逐步地走向富裕,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成果呢?”[17]

从苦难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着力为各国人民打造“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18]提供可供搭乘的“快车”“顺风车”。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乏力,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世界各国纷纷“向东看”。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形势下,中国始终坚持拥抱经济全球化并促使其带动各国和平发展、共享发展,成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健康发展的“定海神针”。

2.当代国际政治中的负面因素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消极影响

习近平指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对此,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国,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更有人把中国污蔑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好像哪一天中国就要掠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15]264这些傲慢与偏见的错误根源,在于其思想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实践要求。“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5]273当代国际政治中这些逆流而动的负面因素和“反动”思想,不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形成最大威胁和破坏,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产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外部着手,制造和利用国际争端和冲突来拖延和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某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日益衰落的世界霸权,在中国周边相继挑动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鼓动中国周边国家利用领土争端或者其他莫须有的荒唐借口向中国发难,甚至不惜在中国周边国家和与中国有直接利益的国家制造混乱。其险恶用心就是妄图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拖延乃至于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从而巩固和提升自己的霸权地位。二是从内部着手,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帜,进行破坏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那个最大的旧西藏奴隶主头子、宣扬要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大藏区自治”的达赖喇嘛鲜红的袈裟后面,总是若隐若现的伴随着某些世界和地区性霸权主义国家的身影。这样的霸权主义国家身影也时常出现在曾经的新疆女首富、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幕后总指挥热比娅及形形色色宣扬“东突”思想的“三股势力”(5)“三股势力”就是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他们的目标就是把新疆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来,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参见:吴福环《新疆“三股势力”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光明日报,2009-07-25(2)。身后。好在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些民族败类无论有多少外国势力的扶持,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他们“失败、捣乱、再失败”的悲惨命运,因为觉醒的各族人民已经不可能再被这些民族败类的反动思想所蒙蔽和蛊惑,因为他们身后那些霸权国家的丑恶嘴脸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唾弃,更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目标已经强烈地召唤着各族人民把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当成自己的最高利益和生命线来维护。

(二)世界范围内国家民族建设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影响

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影响,处理好我国的民族问题,要求我们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理审视其他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经验和教训,更要厚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1.当今世界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在当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家层次的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的共同难题。(6)“民族建设”(nation-building)也被译为“民族构建”“民族国家建设”和“民族统一构设”等,指一个国家内部走向一体化,并使其居民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近现代以来几乎每个国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这个建设。参见: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1页。当今世界的25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在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国家民族建设目标与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构成民族发展目标之间实现统筹兼顾、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共同问题。正如郝时远指出的:“毫无疑问,在以多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世界国家格局中,国家民族(state nation)的整合、认同和少数群体(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少数)权利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难题。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民族问题虽然表现不一,但是程度不同地存在是不争的事实。”[19]这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因而没有也不存在可以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的可能性。

那些诋毁乃至否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优越性,宣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不行了”,鼓吹我们在民族政策上要“升级换代”、“学习西方”国家民族政策的人,没有看到也不愿意承认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政策的根本局限性。实际上,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同化主义政策的失败到国家一体化、多元文化政策的失效,从美国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到夏洛茨维尔骚乱,从加拿大魁北克到英国苏格兰、再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独立”公投,甚至从非洲的部族仇杀到中东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动荡,无不昭示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纲领原则的正确性和进步性,体现了其不仅在理论的历史价值上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提出和实践过的任何政策,而且在现实的实践价值上也为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种族冲突、移民问题、同化问题甚至国际冲突问题做出了合理的注解,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瑞士和中国等国家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表明,能否解决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关键是能否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纲领的原则要求,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在中国,就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和领导各族人民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吸收借鉴别国经验,坚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信

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积极地吸收和借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也是保障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化自觉传统。“佛自西方来”,却在中华大地上与藏族、汉族和南方各族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包括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内的形态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佛教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来自西方,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是我们闭门造车的产物,其所包含和体现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体现了自身理论的开放性,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几十年民族工作经验的正确总结,更是对世界范围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各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和借鉴吸收;不仅是对国家层次上的民族构建经验和教训的马克思主义总结,更是对由民族国家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提供的中国思考和中国启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作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14]

中华民族是一个既已存在又尚在不断建设中的民族。前者体现在鸦片战争以后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已经完成自身的民族自觉过程,各族人民外求独立、内求平等的抗争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整体自觉和国家凝聚的过程。后者体现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政治统一和文化认同都尚未完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建设也还在进行之中。[20]我们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正义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当下我们建设中国国家民族伟大事业的核心任务和关键事业。毫无疑问,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建设事业是其伟大复兴事业的有机构成,而能够指导我们成功完成该建设事业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解决问题道路。无论何时,这条道路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中国特色原则都是我们不能否认和忽视的根本底线,是我们观察和思考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道路,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4]“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1]“两个关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体现了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武装全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和把握该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定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努力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早日完成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任务,争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事业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