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9-02-25 07:05叶建华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福建省福州市350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针尖胸椎穿刺针

叶建华 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lasty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疼痛,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性会造成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1],需加强重视。上胸椎属于OVCF好发部位,过去采取传统手术方案治疗,但其创伤大,一些患者难以耐受,尤其是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较多,难以顺利完成手术[2]。随着微创技术不断成熟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微创手术,在我院逐渐成熟开展起来,成为治疗上胸椎OVCF比较可靠的手段,现就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23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上胸椎OVCF患者23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对象有完整资料,确诊满足上胸椎OVCF诊断标准[3],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且从对应肋间隙往前胸放射,伴有生活无法自理、活动受限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手术禁忌、依从性差、随访不足1年、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或意识异常患者。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8.9±7.7)岁;病程2~49d,平均病程(7.9±2.3)d;骨质疏松类型包括继发性5例、老年性1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治疗,手术器械与材料包括C型臂X线机、骨水泥、穿刺针(斜面与非斜面两种),具体操作如下:术前,常规胸椎正侧CT、DR平扫,部分进一步予以MRI检查,完善辅助检查,明确病变情况,准备好急救设施、药品,术中开放静脉通路,严密做好心电监护,医师阅片,了解邻近结构,初步确定倾斜角度与进针点。协助患者取俯卧位,适当在上胸垫棉枕,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适当力量叩击病变椎体后背部,静卧10~15min。合适调整球管的角度,维持射线、病变椎体上下缘平行,椎弓根轴位。从后外侧入路,根据背部软组织厚度选择进针角度,确定旁开距,按照椎体上下与椎弓关系明确上下倾角,从横突上方、肋横突关节中点进行穿刺,经皮肤—肋横突关节间隙—椎体完成进针,针尖到达肋横突关节,适当调整角度,避免用力过快、过猛。针尖进入椎体,取侧位进针。进针期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针尖斜面,微调进针角度。针尖若达到椎弓根内缘,但未达椎体后缘,则退到肋横突关节内,合理调整后重新进针。针尖到椎体前1/3交界与正位过中线则停止进针。有疼痛则予以0.5ml的2%利多卡因经穿刺针注入。经穿刺针注入1~2ml碘海醇造影,有静脉回流过快或过多,适当进展与调整斜面,减少显影,并调整骨水泥注射的时机与速度,明确有无椎体外渗漏。选择稀薄期注入骨水泥,从侧位观察骨水泥的分布情况,接近椎体后缘则停止注射,退针到椎体后1/3则将针芯插入,辗转后将穿刺针拔出。注射期间适当调整斜面,确保均匀填充。注射结束,局部加压包扎,维持原体位卧床10~15min,安全送回病房,观察4~6h,若无异常,可适当开展术后功能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病胸椎一次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注射量、并发症、操作时间、曝光时间、椎体高度恢复、成角改善、症状改善时间、疗效及随访1个月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4](1)完全缓解:治疗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疼痛消失;(2)部分缓解: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有轻微疼痛;(3)无效:治疗后椎体高度与疼痛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按照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2 结果

2.1 患病椎体1次穿刺成功率 本组23例患者共计患病胸椎25个,一次穿刺成功24个,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00%,其余1个椎体为二次穿刺成功。

2.2 骨水泥注射情况 骨水泥注射量2~4ml,均值为(3.12±1.24)ml;骨水泥注射后分布情况包括团状聚集分布15个、均匀分布8个、偏心部分填充2个。

2.3 操作时间与曝光时间 本组患者操作时间20~56min,均值(38.97±2.35)min;曝光时间46~102s,均值(58.43±2.36)s。

2.4 椎体高度恢复、成角改善、症状改善时间情况 本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17%~44.9%,均值(41.24±3.11)%;成角改善3.1°~5.8°,均值(4.23±1.26)°;症状改善时间4~78h,均值(24.87±5.26)h。

2.5 临床疗效情况 本组23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随访1个月均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OVCF是骨质疏松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腰背疼痛、后凸畸形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5]。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好发,而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与免疫力不断降低,合并基础疾病多,出现OVCF后会加重身心负担,生活质量降低,需及时诊断与治疗。保守疗法治疗OVCF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影响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6]。传统手术已有多年应用历史,但其创伤大,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7]。随着微创技术不断成熟,PVP在OVCF中被证实有不错的应用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23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00%;骨水泥注射量为(3.12±1.24)ml,无椎体外漏、穿刺与治疗并发症,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随访1个月,无复发。上胸椎解剖特点在于椎弓细小、椎弓根在椎体上1/3、周围软组织薄弱,邻近有大血管与肺部[8],而且椎间隙较小,透视影像清晰度不高,给治疗增加了难度,为此需术前明确病变情况,可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9],同时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PVP治疗关键在于穿刺点与穿刺路径选择,可分为前外侧入路与椎弓根入路及后外侧入路等,胸腰椎多予以经椎弓根入路或外侧入路,本文术中则辅助肋横突关节间隙穿刺,优势在于可固定穿刺针,避免滑脱损伤纵隔结构,诱发气胸;同时,可对进针方向进行微调,因位置相对固定,可根据当前位置调整进针角度,达到最佳的进针位置[10]。相比传统手术治疗,PVP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对心肺等影响较小,适应证广泛,在90岁以上人群中也可适用,安全性较高。尽管本文未针对常规治疗方法与PVP方案进行对照,但过去有报道对58例住院OVCF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一组用传统保守治疗,一组用PVP治疗,结果显示PVP治疗术后2周疼痛评分、疼痛缓解时间、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比传统方案治疗,PVP优势显著。

综上所述,上胸椎OVCF患者应用PVP方案治疗,胸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骨水泥注射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时间短,可很好地改善椎体高度与成角及症状,同时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针尖胸椎穿刺针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针尖和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