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方言助词“来”及其语法化研究

2019-02-26 09:18熊及第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词泸州方言

熊及第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泸州,古称“江阳”,是四川省东南部省辖市,位于川滇黔渝结合部。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泸州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中的岷江小片。泸州方言“来”[lai]使用频率高,表义复杂,词性功能上除了和普通话一样能用作谓语动词、趋向补语外,还频繁地用作助词出现在日常口语及方言作品中。本文就泸州方言助词“来”的多功能性及语法化进程进行探讨,其分类依据参照刘坚、汪蓝生《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助词体系。[1]

一、概数助词“来1”

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介绍,概数助词“来”表大概的数目,一般指不到那个数,有时也比那个数稍大或稍小。[2]P347“来”作概数助词一是表概数,二是列举原因。这两种用法主要分布在“数词+来1+量词”和“数词1+来1……数词2+来1……”结构中,泸州方言的“来1”也有这些用法,如:

(1)十来天。①文中例句括号内表普通话解释或文献来源,※表无该例句。

(2)五十来岁。

(3)三斤来重。

(4)一来他回家是看妈老汉儿,二来是及相亲。(一来他回家是看父母,二来是去相亲。)

上文例(1)(2)(3)表概数,例(4)列举原因。

泸州方言“来1”还常用于“位数词1+来1+位数词2+来1”结构中,表示数目较大,这种用法在普通话里也有,但使用频率较低,如:

(5)人孃工作能力好凶啊,一年能挣十来百来万的。(他工作能力好强啊,一年能挣十来百来万的。)

笔者在北大CCL数据库中检索到少量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个+来”表概数的用法,泸州方言中没有这一用法,用“个+把”取而代之。如:

(6)我诧异:“你去了个来月,也应当回来了”(亦舒《圆舞》)

例(6)在泸州方言中只能说成是“我诧异:‘你去了个把月,也应当回来了’”。

二、结构助词“来2”

在汉语方言虚词系统中“来/得来”作结构助词的用法较为普遍。刘坚(1992)从四川籍作家郭沫若和沙汀的文学作品中举例论证了“来/得来”不仅在吴语里,在四川方言中也可用作结构助词。[1]P147邢向东(1994)以神木话为例,指出陕北晋语中也存在着结构助词“来/得来”。[3]泸州方言“来”作结构助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可单独作结构助词,也可与其他成分结合作复合式结构助词,具体请看:

(一)“V来2告哈(V来2试下)”

在泸州方言中,当表示施展动作进行尝试、试探时,“来2”放在“V来2告哈”结构中作结构助词,充当目的补语标记。如:

(7)在决定买哪件新衣服之前,他都会先穿来告哈。(在决定买某件新衣服之前,他都会先穿来试下。)

(8)这首歌我听来告哈,再告诉你好不好听。(9)饭我吃来告哈,看熟没有熟。

这种结构受一些句法和语义限制,具体包括:“V”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如例(7)(8)(9)中的“穿”“吃”“听”;“V”前一般不出现状语进行修饰,否则语感上显得极为不自然,如例(8)不可改为“这首歌我高兴地听来告哈,再告诉你好不好听”;动作行为的实施者必须是有生名词,如例(7)中的“他”,例(8)(9)中的“我”。

(二)“A/V得来2 C结构

(10)花儿红得来像火一样。(11)他伤心得来从早哭到晚。(12)一分钱他都扣门得来舍不得出。(一分钱他都吝啬得来舍不得出)

泸州方言“来”常与“得”连用,构成复合式结构助词“得来”作补语标记。“得”与“来”之间不插入其他成分,“来”后语气稍有舒缓。这种结构受一些句法和语义限制,具体包括:

1.“A/V”前不出现程度副词,“得来”后补语不能省略(与吴语不同);

2.“A/V”作谓语暗含动作或性状的已然态,并且这种动作或性状还可能持续到现在。如

例(10)“红”是“过去已经红了,并且现在有可能还在红”。例(11)“伤心”是“过去从早到晚都在伤心,现在有可能还在伤心”;

3.“A”一般是单音节或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不能为“状态形容词”,否则与“得来”后起强调作用的结果、状态或程度的补语相矛盾。如例(10)就不能改为“花儿通红得来像火一样”。

4.从句型分布上看,“得来”可以出现在谓词性谓语句(10)(11)、主谓谓语句(12)中,但不出现在名词性谓语句中。

(三)“AB来2呆”结构

(13)他口水来呆地好恶心。(他唾液横流的样子真恶心)

(14)这个橘子耙稀来呆估计不好吃(这个橘子软绵绵的估计很难吃)

(15)我最害怕他哭稀来呆的(我最害怕他伤心的样子)

泸州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个很特殊的复合式结构助词“来呆”。笔者在北大CCL数据库中未曾检索到这一结构,但在泸州口语以及一些方言词典中却有所发现。如王文虎、张一周在《四川方言词典》中将“哭稀来呆”解释为“同哭稀稀,但程度更深,形容哭泣或沮丧着脸的样子”。[4]P209“来呆”类似于古汉语中的助词“然”,放在句中词或词组后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相当于“……的样子”。它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充当状语标记,如(13)(14),也可与“地”共现使用,语感上显得更流畅自然,如(13)。另外,“来呆”后可加语气词“的”放在句末如(15)。实际上笔者认为例(15)仍可看作是结构助词用法,该句补充完整应为“我最害怕他哭稀来呆的样子”由于“来呆”和哭稀稀的“稀”都有“……的样子”的意思”,与句末“样子”羡余,故说话人受语言经济性影响将其省略,只保留语气助词“的”,进行煞句。

三、事态助词“来 3”“来 4”

曹广顺(1995)指出事态助词的语法意义是指明某一事件或过程所处的状态。在近代汉语中,加在一个分句或全句末尾的事态助词“来”则是指明某一事件、过程是曾经发生过的,是过去完成了的。[5]P98普通话中的“来”作事态助词的用法已经消失了,但是在泸州方言中还保留着这样的用法,并且延伸出新的语法意义。具体请看:

(一)表“曾经”和“完成”的“来3”

泸州方言中的“来3”放在全句或者分句末表示曾经发生过某件事或存在过某种状态,包括“曾经”或“完成”两种情况。“曾经”侧重强调经历,“完成”侧重强调结果,在泸州方言中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是看句中是否存在与“来3”共现的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段或时间点的副词,如“去年”“昨天”“下午”“以前”等。

(16)外头没落雨,我出门及看来。(外边没下雨,我出门去看来。)

(17)天落雨了,我及给他送伞来。(天下雨了,我去给他送伞来。)

(18)我昨天及图书馆看书来。

(19)我前几天及考驾照来。

上文例(16)(17)中的“来3”表示“完成”,(18)(19)中的“来3”表示“经历”。

当“来3”表“完成”时,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表“经历”时,相当于普通话的“过”,“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曾经发生且已经结束,从事件的结束到参照时间点(不含参照时间)需要经历一段时间。”[6]在肯定式中“来3”还可与“了”或“过”共现使用。如:

(20)我跑及爬了山来。

(21)我及过武汉大学看樱花来。

李华勇(2016)认为与泸州方言同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资中方言“来”黏附于句末,可表示相对于某参照时点不久前,曾经发生过某种行为或事情。“来”作体貌助词,称“近过去体”,句中常出现距离参照时点(往往为说话时间)较近的时间词与之配合,如“刚刚”“昨天”等。[7]然而据笔者调查,泸州方言中的“来3”表示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时间离说话时间可近可远,甚至可以是过去某一模糊的时间段,如:

(22)他昨天及北京来。

(23)我前几年及那里来,所以现在那个地方是啥子样子我就不清楚了。

(24)你好久及北京来?

例(22)中的“昨天”离说话时(今天)较近,例(23)中的“前几年”离说话时较远,例(24)中的“好久”即可以指很久之前,也可指最近。

值得注意的是,“来3”不能轻易省略,否则句子表示的时间意义将会变化,句中即使出现了表过去的时间副词,“来3”,也不能省略,否则将不能成句。如:

(25)他及吃饭来。

(26)他昨天及外婆家来。

例(25)中的“来3”省去后,“他及吃饭。”将表示“他将要去吃饭”。例(26)中的

“来3”去掉后,句子将不能成立。这说明“来3”除了能表示“曾经”“完成”的语法意义,还在句法结构上具有煞句功能。

从句型分布看,“来3”主要出现在一般动词谓语句句末,与趋向动词“及(去)”配合使用,分布在“及+(处所+)VP+来”或“V+处所+及来”结构中,如:

(27)我刚刚及菜市场买菜来。(我刚刚去菜市场买菜来)

(28)我到我们公司及拿东西来。

(29)我们前天一起及唱歌来。

(30)你走哪里及来?

(31)我上北京及来。

“来3”除用在“是不是”“有没有”这种正反问句外,一般不单独用在“有”字句和“是”字句中,如:

(32)你是打他来?(※)

(33)你有欺负她来?(※)

“来3”还可以用在主谓谓语句中,如:

(34)这个问题我们讨论来。

(35)这个杯子我昨天装过咖啡来。

“来3”句类分布较广,可出现在陈述句、感动句和疑问句中,出现的疑问句包括是非问、正反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如:

(36)她前天及医院看我来。

(37)你那么累是刚及跳舞来?

(38)你是不是骂他来?

(39)你是及北京来?还是去上海来?

(40)你及哪个屋头来?(你去谁家来?)

(41)A:你怎么什么问题都知道?

B:我及北京大学读过书来!

用在感叹句中,表示说话者对发生过的动作行为或事情进行强调、炫耀,希望引起听者的重视。如上文中的(41)“我去北京大学大学读过书来”言下之意是“我可是曾经去过北京大学读书,当然很聪明,很多问题都知道答案”。

王春玲(2007)认为四川官话方言中表“经历”的“来”没有否定式,即不存在“否定词+V(P)+来”这样的格式。[8]据笔者调查发现,泸州方言中的“来3”所在分句也没有否定式,并且笔者认为下文将谈到的表示“先行”的“来4”也没有否定式。泸州方言中当表示过去没有经历或完成某事某动作行为时,去掉“来3”用“过”表示,并且句末往往加语气词,对“没有去”这个既定事实加以强调说明。如:

(42)我之前没有及北京来。(※)

我之前没有及过北京。

我之前没有及过北京啊!

(三)表“先行”的“来4”

西南官话区中的“来”作助词往往可以表示“先行”。如胡光斌(2011)指出遵义方言中的“来”用于分句或句子末尾,表示先完成某种动作、出现或实现某种情况或者到了某个时间再进行另一动作[9]。泸州方言“来4”也有这种用法,笔者认为“来4”还可根据语境具体分为“先VP”或“先VP来再考虑”两种语法意义。如:

(43)我把瞌睡睡醒了来,再及看书。(我先把觉睡醒了,再去看书。)

(44)我昨天是先把作业做了来,再及耍的。(45)A:快点出门啊,不要再拖时间了。

B:等我先把衣服穿归意了来。(等我先把衣服穿好了再出门)

(46)要想我不生气?等你先道歉了来。(要想我不生气?等你先向我道歉,我再考虑是否原谅你)

(47)A:我们明天到底及不及爬山啊?

B:等我先看下明天的天气预报了来。(等我先看了明天的天气预报,再考虑是否去爬山。)

上文前三句“来4”表示“先VP”,后四句“来4”表示“先VP来再考虑”。

“来4”常与时间副词“先”共现,构成“先……来”,置入把字句中,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同时表示“先行”的语法意义,并且“来4”所表示的行为或事件发生时间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如:

(48)明天先等我做好饭了来,你再来我家。

(49)我每天晚上都是先吃了饭来,再洗澡。

从句型分布看,“来4”比“来3”分布范围广,可以分布在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词句和主谓谓语句中。如:

(50)要想出院,你必须先把病医好了来。

(51)等天亮了来,我们再出发。

(52)今天晚上我们先去把饭了来,再去唱歌。

(53)这件事情我们必须先讨论了来,再做决定。

从句类分布看,“来4”与表示“经历”和“完成”的“来3”相同,也可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除此以外还能用于祈使句的肯定式,表示说话者希望听话者按自己的意愿行动。如:

(54)你把书还了来,才可以离开图书馆。

(55)你真的需要等到天黑了来,才晓得回家吗?

(56)先不要看课外书,我们一起把语文作业做完了来。

四、泸州方言“来”的语法化路径

(一)“以来”>概数助词“来1”

关于概数助词“来1”的来源问题,吕叔湘(1957)、太田辰夫(1958)、胡竹安(1959)、刘坚(1992)都曾指出近代汉语中的概数助词“来”是由另一个概数助词“以来”省略而成的。我们赞成这种观点。

“以来”省略为“来”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如:

(57)玄石亡来,服以阙矣。(搜神记卷一九)

这时的“来/以来”还是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基本义是“从过去某时到说话时的一段时间范围”。

唐五代以后,“以来”的概念由时间域扩展到表示事物的长度、容积等移动的范围域,概数助词由此而生,如:

(58)其夕,梦一少年,可二十已来,衣白练衣,仗义剑。(《潇湘录》,太平广记卷三五二)

(59)即提一水瓶,可爱二斗以来,空中无物,置于庭中。(《仙传拾遗》,太平广记卷七四)

“以来”表示时间概念时可省作“来”使用,概数助词“以来”通行之后也沿袭了这一习惯,由此,概数助词“来”便产生了。最早用例可见于五代《祖堂集》和北宋《太平广记》。如:

(60)有新到二百来人未参加和尚,惆怅出声啼哭。(祖堂集)

(61)回顾,犹见岸上人挥手相送,可百来人。(太平广记)

(二)趋向动词“来”>事态助词“来3”

泸州方言事态助词“来”是由趋向动词“来”虚化而成的。在“V(NP+)+来”结构中,实义动词“来”前出现了新的动词,“来”长期后附,处于谓语动词的次要位置,为其虚化提供了最原始的句法环境。具体请看:

1.兼语式“V(NP+)+来”结构

(62)快去喊他来,我们要回及了。

(63)我叫弟娃儿来,你有啥子不晓得的当面问他。(我叫弟弟来,你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当面问他)

在兼语式“V(NP+)+来”结构中,“NP”为有生名词,既作“V”的受事,也是动词“来”的施事,此时的“来”表示“目标或动作由一个地方转移到说话者所在的另一个地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动词,具有明显的[+位移]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在“V”之后。

2.连动式“V(NP+)+来”结构

(64)你买瓶水来,我好口渴啊。

(65)你借枝钢笔来,我滴写不现了。(你借枝钢笔来,我的钢笔没有墨水了。)

在连动式“V(NP+)+来”结构中,“NP”变为无生名词,不能自主移动,只能被动地由施事者携带着一起移动,如(64)中的施事者“你”发出“买”这个动作使“水”由某个地方转移到说话者所在的地方。此时的“V”和“来”施事对象一致,如(64)(65)中的施事对象“你”。“V”具有明显的[+携持]义致使“NP”发生位移的同时,也使“来”具有“由彼到此”的[+位移]义,但是这种[+位移]义是被动的,“来”主要表明的是事物运动的方向。

3.表“目的”的“V(NP+)+来”结构

(66)我唱歌来,所以声音有点儿沙哑。

(67)我刚刚不在屋头,去吃少午来。(我刚刚不在家里,去吃午饭来。)

戴浩一(1988)指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概念领域里状态的时间顺序,管辖着汉语中大多数可以定出的句法范畴的语序表现。”[10]然而第三式却打破了这种“时间顺序原则”。它不同于第二式中的连动式,从时间上说“来”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在“V”这个动作之前,如(66)中的“我唱歌来”应是“我先来,再唱歌”。从语义关系上看,第三式中的“来”已经变成了一个虚化的动词,表示一种目的关系,(66)中“来”的目的是“唱歌”,(67)中“来”的目的是“吃少午(吃午饭)”。另外,在上文提到的连动式“V(NP+)+来”中,由于“V”具有[+携带]义,致使“来”仍具有[+位移]义,表示事物运动方向,但第三式中的“V”[+携带]义已丢失,如(66)“唱歌”(67)“吃”都不具有[+携带]义。由此“来”与“V(NP+)”的致使关系也就变得稀疏了,来的[+位移]义也就丢失了,加之位置后附,整个句子结构的语义重心就开始向“V+(NP+)”偏移,久而久之句子重新分析为“(V+(NP+))+来”结构。在新的“(V+(NP+))+来”结构中,“来”作谓语的句法环境与动词义长期得不到保证,词汇概念就开始从空间认知域转移到其他域如时间域,在表示目的关系的同时,语义重心也自然而然地放在了“过去经历过某事或完成过某事”这一动作结果义上,开始作表示“曾经”或“完成”的事态助词,如上文中的(66)(67)。

(三)事态助词“来3”>事态助词“来4”

泸州方言表“先行”的事态助词“来4”来源于表“完成”或“经历”的“来3”,具体请看:

(68)A:今天他说话咋个弄涩力喔?(今天他说话怎么那么辛苦啊?)

B:他唱了歌来。

(69)A:他打算好久回家?

B:他唱了歌来。

例(68)“他唱了歌来”表示“他过去唱了歌”,其中的“来”表示“完成”。(69)“他唱了歌来”表示“他唱了歌,再回家”,其中的“来”表示“先行”。但我们仔细观察,可发现,表“先行”的“来”同样暗含“完成”义,例(69)中的“他唱了歌”这一事件虽还未发生,但是只有当这一事件实现后,才能引出“回家”这一事件的到来。因此从事件结果产生的时间先后性来看,笔者认为“来4”来源于“来3”。

(四)事态助词“来3”>结构助词“来2”

“来”虚化为事态助词后,常用在“V/A+得来”或“V/A+来”结构中,当说话者需要对“来”前的“V”进行强调、补充说明时,便会在“得来/来”后添加程度、结果或目的补语,由此促进了事态助词“来3”向结构助词“来2”地转变。如:

(70)三娃昨天伤心得来不得了。

(71)我昨天穿了这双鞋子来告哈。

例(70)中的“不得了”是对“伤心”程度的一种强调,去掉“得”和“不得了”后,句子剩余部分“三娃昨天伤心来”中的“来”仍表“完成”。同理,例(71)去掉“告哈”后,句子仍成立,“来”也表“完成”。

至于“AB来2呆”结构中的“AB”通常是泸州方言中典型的双音节谓词性口语词,如“耙稀”(软绵绵的样子)、“哭稀”(哭泣的样子)、“口水”(留着口水的样子)。因此这类结构实际上也属于“V/A+得来2”结构,因此其中的结构助词“来2”同样来源于事态助词“来3”。

五、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将泸州方言中的助词“来”语法化过程重构为:

A:“以来”→概数助词“来1”

B:动词“来”(到达、到)→事态助词“来3”

猜你喜欢
助词泸州方言
方严的方言
泸州老窖
方言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泸州油纸伞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