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重新定义人的栖居

2019-02-26 19:19刘晗
中国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宿客人经营

刘晗

在日剧《拜启,民宿大人》中,被裁员的丈夫开了一家民宿店,虽绞尽脑汁费心经营,但初学乍练免不了问题一箩筐。唯美浪漫、悠闲自由,其实民宿不只是看上去的那么美。现实中也有不少效仿者,“段王爷”午候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他比日剧里那个被动的失败者要幸运得多,民宿于他而言,享受其中获得的乐趣远远大于其中经历的波折。作为走过无数国家的旅行达人,午候毅然挥别工作稳定的教师岗位,决定离开“舒适区”换个活法,试水经营民宿可谓有胆有识。当时的他仅仅是民宿的住客,对于如何运行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成功开起第一家民宿后乘胜追击,推广连锁模式,《把一部分时间留给陌生人》即是他献给民宿爱好者的一本经营指南,一部“吸睛又吸金”的生意经。

正像午候所说的,“民宿一定是少数人在干的事,所以被大多数人向往。看起来风轻云淡,其实并不简单。远方之所以被人们向往,是因为只有少部分人去了远方,而绝大多数人在围观去远方的人。”左手情怀,右手生存,这份鱼和熊掌兼得的买卖掌握火候和尺度绝非易事。作为经营者和大管家,民宿主人往往身兼数职,包揽种种事宜。所谓术业有专攻,从最初的选址、谈判、设计、装修,再到运营之中的宣传、核算以及品牌的打造等等,事无巨细,处处考验着个人的管理和审美力。经营理念则是重中之重,“把一部分时间留给陌生人”就是午候对民宿居住者所有的期待,他们不仅是异旅人,更是前來此地的有缘人,从陌生人到客人、朋友,如何让他们在民宿的时光成为生命中回忆的亮点,这也是午候最初遇到的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的英国,农民将自家闲置的房间供应给路过的旅行者,这种家庭模式的招待便是最初的民宿。温馨和温暖,就是民宿区别于普通旅店和客栈的个性所在。如同午候第一家店的名字“蓝莲花开”,细诉往昔时光,娓娓道来青春故事。店内的陈设大多来自旅行途中的纪念品,每一件都大有来历,也凸显出店主的个性和品位,营造出家居温馨的同时,唤起与他人的情感默契。归属感和共鸣音不仅仅依靠独具匠心的设计,还有家人式的精神关照,饭菜的口味、房间的温度、环境的融洽都是一家民宿软实力的体现,日常中的点滴关怀积累良好口碑,才能吸引回头客入住,在网络实时点评的今天更是如此。住客卸下城市中的焦虑与疲惫,换一种生活方式,或是归隐田园融入如画的美景,享受新鲜的空气和美味的食物;或是空出闲暇时间去创造和发现生活之美的可能。

有质感的生活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居住空间,更多的来自精神上的互动和沟通,将民宿人的生活美学传递给各方客人。音乐、书籍、摄影、花艺、茶道、烘焙、咖啡……有了物质的丰富,加之文化的浸润才能称得上有内涵的民宿,也是长久经营的秘籍。“民宿+”是手艺人一展才华的契机,陶艺、结绳、竹编等都会吸引城市人驻足围观,在娱乐之中学到传统技艺,或许能在不经意间让一门即将失传的文化得以延续,乡村民宿也可凭借多元化运作实现转型。

事实上,午候的这一经营理念得益于一家日本民宿的启示。这位80后店主曾是建筑设计师,将自己的专业融入其中是他的理想,也正是出于此,为民宿装修的工匠师傅成了后来的驻店老师,指导客人学习木艺作品。从最初的“B&B;(Bed and Breakfast,早餐加床)”升级为颇有文化意味的“B&C;(Bed and Craft,床与工艺)”,这种运作模式也吸引了诸多艺术家民宿主的效仿和加盟,杭州“曼陀林”的民宿女主人将居住空间还原成名画的场景,客人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发挥自己的特长,临摹这幅画送给客人留念。

电影《心花怒放》里大理客栈的留言墙吸引着众影迷长途跋涉前去一睹为快,这般魔力除了电影所赋予的,还有一种叫“诗和远方”的生活方式,民宿主正是实现美好愿景的造梦人,在小而美的有限空间中贩卖着满载甜蜜和惊喜的小确幸,期盼着千里之外的缘分远道而来,深藏心底的情结牵引着人与人的相逢,远离城市的喧嚣放飞自我,过一段精致的小资生活;或是在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成为“隐士”,享受恬静惬意的山水之乐,追寻记忆中乡愁的味道。在这个治愈系童话里,重获一席灵魂的栖息地。

猜你喜欢
民宿客人经营
小客人
雷人画语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来客人了(1)
周边赋能
不常见的客人
你是民宿达人吗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