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2019-02-27 02:13邱晓丹张园满陈源清郑艳斌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19年1期
关键词:结肠炎二聚体结肠

邱晓丹,张园满 ,陈源清 ,郑艳斌(通信作者)

1 龙岩市第二医院检验科(福建龙岩 364000);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龙岩 364000)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但多数患者缺乏典型症状,临床漏诊和误诊率较高,使得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临床上诊断缺血性结肠炎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其中结肠镜检查和钡剂灌肠检查最为常用,但上述方法的检测费用昂贵,且有一定的肠穿孔风险。因此临床上迫切寻求一种简单、经济方便、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诊断方法[1-2]。相关研究指出,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作为缺血性结肠炎的辅助诊断指标[3]。本研究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人36名作为对照组。试验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64.88±3.54)岁;病变部位:左半结肠19例,全结肠17例。对照组男21名,女15名;年龄42~78岁,平均(63.58±3.6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于入院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进行D-二聚体检测,首先需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置于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备用,检测前常规离心,分离血浆层,采用日本希森美康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及不同病变范围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对照组入院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5±26)μg/L、(342±25)μg/L、(343±25)μg/L,均显著低于试验组的(7861±54)μg/L、(3254±41)μg/L、(1429±3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436,P=0.000;t=363.842,P=0.000;t=157.389,P=0.000)。

2.2 不同病变范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全结肠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521±714)μg/L,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的(5201±49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3,P=0.000)。

3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各类因素引起的结肠不同部位血供不足或阻塞引起的腹部疼痛,以左下腹疼痛最为明显,但腹部检查手段特异度差,且多数患者因便血症状就诊,容易被误诊为痔疮等疾病,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4]。缺血性结肠炎的概念于1963年被首次提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且多数患者伴有基础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相对较差,一旦诱发缺血性结肠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以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技术、腹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为主,其中以肠系膜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但其操作相对复杂,部分基层医院并未开展该项检查,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并不广泛[5]。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认为血浆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及溶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多伴有体内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亢进[6]。血浆D-二聚体是凝血酶及凝血酶因子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最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不存在血浆D-二聚体,而当人体内形成血栓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会被激活,进而产生血浆D-二聚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查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证实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因此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病情判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7]。国内部分学者指出,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敏感指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及康复质量。临床医师可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当加剧结肠缺血状态,从而加重患者病情[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入院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436,P=0.000;t=363.842,P=0.000;t=157.389,P=0.000);全结肠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3,P=0.000),提示健康人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呈现稳定趋势,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并且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提示缺血性结肠炎会引起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检测可促进疾病的诊出。文毅[9]的研究中认为,血浆D-二聚体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且该法安全、经济、快速,通过与患者的病史等相关资料结合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范如英等[8]的研究指出,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可促进缺血性结肠炎诊出,是缺血性结肠炎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另外,全结肠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组(t=16.043,P=0.000),提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

综上所述,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临床疾病,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突发性间歇腹绞痛、便血、腹泻、左腹压痛、直肠指检带血,并且合并粥样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此时有极大可能检出缺血性结肠炎,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排查,以保证疾病尽早检出,降低病死率[9]。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不能排除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临床医师须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辅助检查手段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便对疾病做出明确判断。

本研究的入组病例较少,加上部分患者的年龄偏大,多合并基础疾病,且未有效排除相关基础疾病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结肠炎二聚体结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