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何时走出困境*——“七五”攻关以来的学术回顾

2019-02-27 22:45陈碧玮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针灸学经脉经络

陈碧玮 陈少宗

经络学说是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两千多年来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针灸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直维系着其基本原貌。在针灸国际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趋势下,推动针灸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建立现代针灸学体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经络研究特别是探索经络实质之谜成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并连续纳入了国家科研规划的顶层设计中。这项连续性的科研资助计划对于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与预设的研究目标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极具争议性的“成果”,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

1 顶层设计问题

这里所讲的顶层设计是指由国家科技部主导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涉及中医药针灸方面的有关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及监督实施、验收过程中往往都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或机构的全程参与。

1.1 “七五”攻关的回顾与反思

原国家科委、原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在1986年制定了“七五”攻关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经络研究”“七五”攻关的主要目的是如何运用电、声、光、热、磁、核等技术手段、客观指标检测和显示体表经脉循行线[1],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研究课题,该课题虽然也涉及经络实质的探索,但核心还是在前者。

“经络研究”“七五”攻关计划的启动有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针灸疗法明显加快了其国际化的步伐,这期间有两个重大事件的巧合,为针灸疗法的国际化送来了强劲东风。一个事件是我国成功进行针刺麻醉的宣布。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成功进行了针刺麻醉,但因为存在着镇痛不全、肌肉松弛性较差等缺点,所以针刺麻醉安全有效的结论直到1971年7月18日才由新华社正式向全世界发布。这一消息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轰动效应。

非常巧合的是,时隔8天之后的1971年7月26 日,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纽约时报》头版一角转第6版(几乎整版)发表了詹姆斯·赖斯顿(James Reston)撰写的题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的文章,而这一天该报头条新闻是美国阿波罗1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詹姆斯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以叙事的方式就自己接受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介绍给了美国读者[2],这是美国民众第一次从美国的权威媒体上正面了解中国的针灸疗法。

在上述两个重大事件巧合的次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率团访华,期间随行记者参观了“针刺麻醉”下的外科手术,他们看到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感到十分惊奇,返美后正面宣传了“针刺麻醉”的神奇,再一次引起美国民众和医学界的兴趣[3]。

另外,原卫生部在上海、南京、北京各有一个国际针灸学习班,在此基础上,1983 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批准成立了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3],从此中国针灸国际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这是“经络研究”再次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于1986年纳入“七五”攻关计划前的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为什么说是再次“提升”?又为什么“七五”攻关计划是“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为主,而不是以经络实质的研究为主?此事与我国开展的经络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所得出的结论有关,而经络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又与针灸学领域的另一个重大事件密切关联,这就是著名的金凤汉事件。金凤汉于1963年发表了《关于经络系统》的研究论文,宣布发现了对应于中国古代经络穴位的组织结构——“凤汉小体”、“凤汉小管”。但大量的严肃研究不但无法支持金凤汉的发现,也没有获得与经络穴位对等的新组织结构。而面对造假的事实,金凤汉最终选择了自杀[4]。

在国内,伴随着金凤汉的自杀和我国科学家的巨大付出,主流学术界已无人相信存在与经络穴位对等的未知组织结构的可能。而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及其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学术界又必须要对经络领域的诸多问题做出回答,在这种矛盾的困境中,经络问题的研究便由原来探索实质为主,转向了探索经络现象,原卫生部于1973年颁布了经络感传现象普查工作的统一方法和分型,使得经络感传现象的探索走向了计划性、组织性,从而极大地推动这一方面的进展[5],也奠定了1986年制定经络“七五”攻关计划的基础。另外,20世纪80年代初,罗马尼亚、法国学者用γ照像技术观察到30cm的经络线后,对国内学术界和相关部门也产生了强烈刺激[6]。

从公开的文献资料来看,“七五”攻关计划被认为是成功的,即确认了经脉在体表循行的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体现在经脉体表路线上具有有别于非经脉部位的声、光、电、磁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1989年出版的《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7],该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经络研究著作,但我们反复梳理这些成果,一直没有看出这些成果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有什么关系,也没有看出这些成果如何能够指导针灸临床实践[4]。

1.2 “八五”攀登计划的成果与问题

继“七五”攻关之后,1990年原国家科委设立了国家攀登计划,首批筛选了30个重大关键项目,“经络研究”就是首批入选的项目之一。“经络研究” “八五”攀登计划,旨在对经络现象、十四经脉和人体机能调节中的各种循经规律的机理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别经络系统与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关系与区别及其在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

查阅公开的杂志文献资料,较少见到“经络研究”、“八五”攀登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门性总结,关于该项目验收的文字记录也只有一个110字的摘要[8],这与“经络研究”“九五”攀登计划公开的验收报告有天壤之别,如此之大的科研项目,却看不到一个正面的结论性报告,的确令人费解。

到目前为止,关于“经络研究”“八五”攀登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性资料,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原国家科委1997年组织编写的《攀登计划普及丛书》之一的《金针之魂——经络的研究》[9]1-3。但通读该书发现,该书总结的并非单纯“八五”攀登计划实施的结果,而是包括了“八五”攀登计划、“七五”攻关计划及更早时期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本书总结的所有成果当中,经脉-脏腑相关是最为丰富、可靠的研究成果之一,这一方向的主要研究结果支持神经的节段性联系决定经脉-脏腑相关规律的结论。

1.3 “九五”攀登计划的尴尬

继“七五”攻关、“八五”攀登之后,1997年,再次启动了“九五”攀登计划项目“经络的研究”,“九五”攀登主要是解决“经络是什么”的问题,从已经确定的经络现象入手进行机理性研究,初步阐明传感的循经性、效应性的实质和结构基础,对经脉与脏腑相互联系的生物学基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采取多学科方法研究经脉理化特性。经过数年的努力,“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于2001年11月30日在北京通过的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10-11]。

“九五”攀登取得成果明显多于“八五”攀登,例如,(1)支配穴位的传入神经活动或传出神经活动及纤维的空间分布都与神经节段性联系密切相关;(2)循经感传与骨骼肌链有关;(3)感觉冲动可通过轴突反射激活相邻和远节段的神经末梢与循经感传的“外周机制”有关;(4)关于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或相对特异性联系,多数研究肯定了神经节段性联系的作用;(5)经脉线下是一条与人体机能调控相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该通路的组织具有多元结构[11]。

尽管“八五”攀登计划、“九五”攀登计划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些关于经络问题的一些假说,但从这些成果当中依然无法获知经络是什么,无法获知经络的生物学结构或生物学基础是什么,就像季钟朴教授批评的那样,对“经络是什么的回答多种多样,等于没有回答”[12]。

当然也有越来越清晰的结论,例如,神经节段性联系(包括脊髓参与的节段性联系、脊神经节决定的节段性联系)是决定腧穴-脏腑/躯体相关规律性的基本环节、针灸疗法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或调节作用、高位中枢积极参与了针灸疗法的调节过程、不存在与经络对等的组织结构等。

1.4 “973”计划的调整

国家“973”计划于1997年设立,科技部在2005年后开始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其中针灸学领域已经立项了8个项目,包括: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腧穴配伍效应规律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973”计划项目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成果是对既往研究结论的支持,有的成果是一些新的探索。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对于促进现代针灸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些成果与现代针灸学的框架体系高度吻合,也是对中国针灸学会2016年12月发布的《针灸发展2030纲要》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自然呼应,该纲要延续了中国针灸学会在2011年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共识,明确指出了中国在针灸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如针灸学基础理论缺乏自己的方向性,没有形成符合自身规律的理论体系;针灸基础研究脱离临床实践需要,其成果不能促进、提高临床疗效;对于针灸国际化所带来的挑战缺乏深刻认识等。

梳理针灸学领域以往的重大研究项目发现,“973”计划项目与以往的“七五”攻关计划、“八五”攀登计划、“九五”攀登计划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所有的“973”计划项目都不再以“循经感传”或“经络实质”问题为核心,而是转向了以针灸临床需要的理论、解决针灸临床的关键基础问题为核心。虽然有一个“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项目在列,但这里的“络病学说”研究与针灸临床最为需要的指导理论并无太多瓜葛。在“经络的研究”并未取得广泛认可的重大突破之际,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一定是有原因的。

1.5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的部分回归

“973”计划之后,国家又于2017年设立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在针灸学领域,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是关于“经络学说关键问题的创新研究”,而这方面的创新研究是“基于常用腧穴的腧穴特异性和效应机理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的要求是:在系统梳理经络学说源流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成果,利用现代科技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建立客观的研究方法,探索和解释经脉系统与气血、脏腑相关、经脉病候以及循经感传等经脉现象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对于考核指标的要求是:提供若干依据充分、机制创新、可以有效解释经脉现象的研究报告与能够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的新策略或建议方案。

虽然2018年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的针灸部分,又提到了“循经感传等经脉现象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但这仅仅是项目的一个部分,并且整个项目的落脚点在于“临床意义”,在于提出“能够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的新策略或建议方案”。

2 三大成果的尴尬

几十年来,针灸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非常尴尬的成果,值得我们深思。

2.1 “凤汉小体”与“凤汉小管”

“凤汉小体”与“凤汉小管”是朝鲜科学家金凤汉伪造出来的假“成果”,这一事件的过程、结果有较多的文字资料,在此不做赘述。

2.2 “等温经络线”

“等温经络线”是“八五”攀登计划的一项极有争议的成果。1993年,“八五”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胡翔龙教授等[13]报告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运用红外成像技术对体表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提取体表相同强度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将这些相同强度的辐射信号点进行连续显示,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由此得出结论:古人对于十四条经脉循行路线描述是正确的,完全可以证明经络是人体的某种固有“组织”和功能。但该成果发表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李志超教授[14-15]随后发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和研究结论,证明所谓的“等温经络线”是设定一致的温度条件,将体表等温点连接绘制而形成的统计线和示意图。设定不同的温度,计算机能够联出多条等温线。这种统计线只能反映人体表面温度的自然扩散趋势,根本不是人体经脉气血运行轨迹的自然显示。

李志超教授的不同意见发表之后,虽然红外扫描技术仍然在针灸学研究中被使用,但“等温经络线”一说已不了了之,除了胡翔龙、程莘农[9]142主编的“八五”《攀登计划普及丛书》的《金针之魂——经络的研究》有所提及之外,未再见到其他人的研究。

2.3 经络“串珠状结构”

从文章的署名来看,经络为“串珠状结构”之说是原林教授和他的老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钟世镇教授等[16-17]共同“发现”的,但其相关论文发表之后不久,就遭到了钟世镇院士的强烈批评,钟院士20天之内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上连续发表声明[18-19],钟院士2007年4月30日的声明中谈到了如下几点:(1)原林教授的两篇文章冒用了他本人的名字,对于文章的内容他本人毫不知情,看过之后更不赞成文章的观点和结论;(2)原林教授发现的所谓“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和提出的“筋膜学”纯系原林教授的个人行为;(3)“筋膜学”原本也不是原林教授的原创,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在未能找到经络的形态学依据之前,绝对不可以用数字化技术重建出来[18]。

钟世镇院士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东拼西凑的陈旧资料代替科学结论,不能用主观臆测的东西替代客观试验的结果。原林教授的“躯干筋膜重建图”、“上下肢筋膜重建图”以及与所谓的结缔组织形态学结果相一致的经脉循行线,在钟世镇院士看来这些“成果”的科研方法是不严密的,客观依据是不准确的[18]。钟世镇院士特别提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朝鲜“金凤汉事件”的教训应当吸取,不应重蹈覆辙。”[18]

钟世镇院士在2007年5月16日的声明中再次否定了“经络串珠状结构”之说,因为所谓的与经络相似的“串珠状结构”,是先有人为标记的、主观臆测的所谓筋膜集中点,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透明化处理得出的结果。钟院士一再强调,原林教授的方法学是错误的,不严密、不科学的方法不可能得出可靠、准确的研究结果[19]。

3 结语

在困境中梳理“经络研究”的顶层设计,反思“经络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但总结、反思是学术探索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经络问题的研究应当紧密结合针灸临床的实际需要,经络问题的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经络问题的研究应当有利于针灸学的涅槃重生。但现代针灸理论与经络学说没有等值逻辑关系,现代针灸学体系无法接纳经络学说的原始概念。38年前,针灸学研究就在一直追问“经络实质到底是生物机体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机体原有结构的功能的新发现?循经感传的物质基础到底存在于机体的哪一部分?”[20]38年后,仍有人在继续追问这些问题,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针灸体系并不纠结这些问题。

猜你喜欢
针灸学经脉经络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经络考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军事院校针灸学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模型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