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水境治理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9-03-03 03:43陈秀粉赵新民刘任远曾金平
冶金与材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污泥污水

陈秀粉,赵新民,刘任远,陈 奇,曾金平

(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78年到2016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余个,城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79298万人[1]。城市化的推进、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等,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大,污水处理厂剧增,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97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亿立方米/日,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城市工作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水环境治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如治理方式传统、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资金缺乏、技术规划指标和技术规范不完善、设备落后、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等问题[2-3]。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改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到水环境方面,可概括为:河流池塘不黑臭、雨后无内涝、家家户户均能喝到清洁安全的饮用水等方面[4],因此我国当前的水环境治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的。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新时期,水环境治理市场巨大,对于每一个涉水行业来说,水环境治理领域既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机遇,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1 水环境行业的机遇

1.1 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推动

十三五时期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贯彻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5]。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开展了全国水污染防治大决战的战略部署,对我国水环境治理目标提出要求,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小于10%。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五年规划,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6]。“十三五”期间,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业务市场容量达1.13万亿。2016年,国家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行“河长制”,力争2018年年底全面实施;“河长制”是对水环境治理的一种新的尝试,是在我国严峻的水环境污染情况下,针对我国长期的“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等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7]。

1.2 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为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地方政府给予了积极响应,目前,全国30余省份及有关城市、地区已发布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规划,确定了治理目标。

《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显示,广东省将加强重污染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及近岸海域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深圳市2017年将继续加大水环境治理投入,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1100亿元,继续加强茅洲河、龙岗河等治理,实施污水处理厂提质工程,新增1500公里污水管网,整治119公里河道,治理内涝点59个。宝安区将启动三大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精准扶持大中企业,力争新增超百亿企业10家”等。水环境公司承担的茅洲河综合整治项目是深圳市治水提质的重点工程,对于提升深圳城市品质,加强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水环境公司立足于深圳市,省、市、区的发展目标是其发展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

1.3 市场容量巨大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加速了环境治理市场的扩大,污水、垃圾、海湾、地下水等环境治理行业呈现巨大的市场潜力,治理的领域也不断扩展。

1.3.1 地表水市场容量

根据《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8],国内十大水系50%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污染率40%,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河流调查中,Ⅰ类水质断面占2.1%,Ⅴ类占6.3%,劣Ⅴ类占9.1%。湖泊营养状态监测结果显示,108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10个,中营养的73个,轻度富营养的20个,中度富营养的5个。河流湖泊严重,迫切需要治理,这无疑蕴藏着较大的水环境治理市场。

1.3.2 地下水容量

地下水的污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截止到2016年,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6124个监测井(点)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质呈较差和极差级的监测井比例分别为45.4%和14.7%。2016年,以流域为单元,2104个测站数据显示: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测站比例分别为56.2%和19.8%。

1.3.3 黑臭水体分布与处理需求

黑臭水体的治理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截止2016年2月,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座城市共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1861个。河流黑臭水体数量占比最高,共1595条,达85.7%,总长度约为5596km,湖、塘共266个,占比为14.3%;重度污染水体数量占比则达到 33.5%[9]。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 2030 年,我国总体投入黑臭水体治理的费用约为3816亿元[10]。

1.3.4 污泥处理现状

污泥包含生活废水污泥、工业废水污泥和河道疏浚污泥,我们接触的为市政污水经处理后的“衍生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量不断增加,进而污泥产量也逐渐增加,据统计,2015年污泥年产量为3500万吨,增加比例达16%。根据目前污泥处理成本估算,2016-2020年污泥处理成本将达到110亿元,运营成本达到600万元,“十三五”期间污泥处置市场规模更大,可达1100亿元左右。

1.3.5 垃圾处理市场需求

垃圾处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十三五期间,城镇垃圾处理设施总投资约1924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占71%,达到1360亿元,其次收运体系为227亿元,餐厨垃圾也将达到136亿元。

1.3.6 海湾水环境市场

《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8]显示,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海湾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跟不上其污染速度,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河流、湖泊、地下水、黑臭水体等领域急需治理的形势严峻,时间紧迫,呈现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必将成为各企业公司争取的热点。

1.3.7 海绵城市市场

随着国家对海绵城市的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环境探索的领域,根据国家政策要求,2020年,20%的降雨得到有效利用,2030年利用比例达到80%。海绵城市巨大的市场空间已经逐渐显露,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市场空间将达1.4万亿;到2030年,海绵城市市场空间将达到8.1万亿。

2 水环境行业的挑战

2.1 竞争主体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长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并购、资本运作、产业重组等方式进入水环境治理行业,使得水环境治理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截止到2014年,水环境治理产业单位总计7000多个,其中水环境污染治理服务行业约5000多个,占环保服务行业总量的60%;水环境治理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约2500个,占整个环境领域环保产品50%左右。一些大的中央企业、国有大企业集团、民营企业等等都在进行产业重组、转型升级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环境市场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纷纷加速布局水环境治理产业,比如碧水源、启迪桑德、北控水务、博天环境等行业巨头。中国电建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拓展水环境市场,成立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式,推动集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2 市场机遇的紧迫性

从欧美发达国家治理水环境的经验来看,水环境这个市场是巨大的,但同时这个机遇是短暂的。19世纪3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开始受到污染,到19世界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治理,大约有40年的污染历程,但是其治理环境的时间较短,到19世纪90年代基本上结束了污染治理,一些大的企业,如威立雅、GE等公司开始进行环保领域之外的跨界发展。欧美的治理时期约为20年,按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中国环境治理时期将低于或远低于20年。从2008年开始,一些大的国企如北控水务开始介入水环境治理,央企开始介入的时间大约为2013年。因此,目前水环境治理不仅是市场资源的竞争,也是市场机遇的竞争,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机遇,谁就在这个领域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2.3 水岸厂网一体化治理模式推行的必然性

国内目前普遍存在重厂轻网、污水收集效率低、进水浓度低等突出问题。从2007到2017年,污水处理厂数量由1148座增加到4802座,处理规模从7554万吨/日增大到18558万吨/日。据调查,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平均浓度低于350mg/L的有24个省市,低于250mg/L的有12个,低于150mg/L的还有4个,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标准,说明污水处理厂处理了稀释后的污水,因雨水、河水、等混入污水中进入了污水处理厂,挤占管网的收集能力,降低了处理能力,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等[4]。水岸厂网一体化治理模式将会被越来越重视,对水环境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逐步提升污水收集系统的收集效率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纳入考核范围。

2.4 治理技术集成的高要求性

水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连续性、高投入性等特点[11],但是这些特点并没有被统一考虑,统一应用到治理措施中。水环境治理涉及市政、生态、水利、环保等多个专业,包括外源治理、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工程。随着发展,每个专业发展较为成熟,技术措施高效、技术体系完备,但集成能力弱,水环境综合系统治理技术体系未形成。各专业相互配合,才可保证水环境系统的长期稳定,减少反复恶化。因此,水环境的迫切改善对水环境企业治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水环境企业面临着多专业配合和各专业技术整合及形成适宜于水环境治理集成技术的挑战[12-13]。

2.5 投资、融资能力的欠缺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环境治理所需资金多来源于政府的借贷、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收入等,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大[14]。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治理资金需求变大,政府资金越来越力不从心,水环境治理资金出现了巨大的缺口[15]。据测算,2030年,我国涉水领域资金需求将达到46.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水务行业资金需求达1.4万亿元[16]。从投资规模和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来看,据统计,2012年到2017年,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共计94个,总投资达2090亿元,平均投资额为22亿元,92个PPP项目投资均在1.4亿元以上两个PPP项目投资低于1亿元[1],较大的投资规模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无大量固定资产、无稳定现金流、欠缺可靠的增信措施等,很难高效率完成低成本的融资。

3 展望

3.1 水环境整合整治技术高速发展

水环境治理行业具有市场容量大、时间紧、要求高等特点。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水环境治理技术将处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控源截污、污染治理、管网建设、清淤疏浚、底泥修复、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等单项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3.2 乡镇、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巨大

随着我国乡镇、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生产力的逐步提升,生活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排放增多、畜禽业过度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水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17-18]。“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政策开始向乡镇、农村大转移,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因此乡镇、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3.3 PPP项目的发展

PPP模式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资本开放,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满足水环境治理需求,另一方面使企业获得恰当的回报[22-23]。虽然当前PPP模型的监管日趋严格,但是大趋势是规范化,PPP项目仍会持续推进,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流商业模式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污泥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发达国家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