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19-03-04 18:47雷四维谭亲毅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生职业

雷四维,谭亲毅

(1.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不断创新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成效;同时,作为“言传身教”的践行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对教师、包括职前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新时代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师范生提升师德素养、夯实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首次真正投入教学实践、体验职业生活的重要经历,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有着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深入挖掘师范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师范生教育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推动全员全方位育人、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机制构建、着力提升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一 发挥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依据

教育实习一方面是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堂教学、通识课堂教学以及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内的其他实践教育活动一样,在师范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其教育对象,即师范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和身份特点所决定的。

(一)师范生身份的特殊性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依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对教育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个是能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链条”中,两者的角色可以发生改变。

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师范生的身份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师范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我国的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因此,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对象的师范生,应该自觉主动参与到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前为投入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奠定坚实、牢固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师范生是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的特殊状态,是教师队伍,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是未来的教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教师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力量,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灵魂塑造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3]。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师的个人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因其个人的受教育状况、成长工作经历、所处环境等因素而不同程度的存在差异。因此,要确保学校教育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具有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客观现实可能性。高校应该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面向师范生开展以师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双重身份特征,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开辟渠道,利用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形式,加大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二)师范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从而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内化为教育对象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归根结底是为了同时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4]5。从满足人的需要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满足适应社会、克服困难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也可以满足个体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精神发展需要,从而进一步满足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5]。

师范生为了能够在大学期间实现综合全面的个人发展,确保能够胜任教师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获取良好的职业发展机遇,除了对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需要外,也有着对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发展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师范生正处于青年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具有较高可塑性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侵扰,容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消极影响。这就使得师范生渴望在大学教育中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确保自身能够实现健康成长。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高于常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身正为范,言传身教。这进一步促使师范生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教育实习期是师范生学校教育向职业生活转化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诸多方面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和疑问,他们有的还没有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信念,有的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有的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师的职责认识尚浅,有的面对即将来临的就业压力显得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针对性的回答和妥善的解决,都会对师范生后期的择业就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师范生渴望能够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途径。最后,教育实习与课堂教学不同,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会遇到许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遇到的问题,如面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缺乏自信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实习过程中对挫折的应对问题等。这些问题会对实习体验和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是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生存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干预,是满足师范生思想和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实习的本质属性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高校深入中小学校园,深入课堂,通过亲身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拓展思维认知,提升师德修养,夯实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其本质上具有实践性、教育性。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7]28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实际地改造对象,才能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这一中介联系起来,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以及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用于指导下一步的实践活动。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培育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光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本教学是不够的。如何在职业活动中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提升自信,如何妥善处理与同事、前辈、学生的关系,如何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应对挫折,调试心理状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发掘。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师范生通过深入教学实践,把握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才能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质的飞跃。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本身也肩负着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诸如教育实习之类的专业课程,不仅要充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应该着力发挥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渗透性的特征,要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教育细致入微,引而不发。[4]104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实习中,能够引导师范生在重视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原本抽象空洞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成效。

二 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身肩负着对师范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实践性特点又让教育实习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开展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实践,以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促使师范生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关心、关爱、关怀学生的仁爱之心;通过引导师范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树立自信,调试心态,提升综合素质。

(一)加深职业认同,坚定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所要从事或者正在从事的职业而提前构想的奋斗目标和渴望达到的境界。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对未来长期或终身从教的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以及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积极向往和追求[8]。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和奋斗航标,是人们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因和精神动力。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决定师范生能否在将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中全心全意奉献教育事业,能否将教育当作终身事业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能否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从事的事业,以自己的力量推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师范生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全局,是师范生培养的根本落脚点。理想来源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职业理想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作用。教育实习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师范生崇高职业理想的有效途径。理想是人们通过实践在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实习主要通过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来促进职业理想的形成。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9]。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初步体验到教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在学生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丰收的喜悦,见证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实地考察、调研的过程中,熟悉教育政策,了解教育事业现状,通过加深对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认识,自觉培育、坚定献身教育发展事业的愿望和决心。同时,实习过程本身也是师范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他们既会看到自身适合教师职业的特质也会发现仍然存在的不足;在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探索自己的职业志向和兴趣点。以上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加深师范生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以及自我职业素养的认识,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只有对教师职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师范生才会心甘情愿献身教育事业,才会形成对个人教师职业的崇高理想追求和为远大目标奋斗。

(二)促进师德提升,培养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第一位职责是传道。好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扎实的学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10]。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11]。一方面,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具有指导、规范、约束、调节教师思想和行为的功能,能够协调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中小学时常被爆出的教师虐待学生、教师体罚学生、向家长索要礼物、违规补课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师德欠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伤害,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损害了教师在全社会的整体形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师德又是教师自身德性的反映。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12]。深深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甚至比教师的其他素质更加重要。在实习过程中,首先,师范生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典型工作案例以及与他们的直接交往接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被施以榜样的育人作用,受到直接的感染与启发,有助于他们通过效仿、学习来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师范生通过从第三方的角度观察在职教师的日常工作,可以将以往已经形成的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用于衡量、比较在职教师的职业行为,形成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好、坏行为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将抽象的认识具体化。最后,师范生通过实习,能够在实际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师范生在参与教育实习之前,对师德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等,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被动的,形成的认识是抽象的。通过教育实践,从指导教师、学生的反馈和自我反思中,师范生能够认识到哪些行为会被学生称赞和认同,哪些思想会对自身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生期待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特质,怎样的教师既能够教好书也能够教育好人。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相比不存在升学率、成绩分数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习过程当中能够更加注重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教学体验,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生的心理状态,成长状况上;同时,师范生由于本身不是在职教师,加之与学生的年龄差异相对较小,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以上两个方面都有助于师范生懂得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帮助他们逐渐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三)破除思想困境,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过渡阶段,是师范生以职业身份接触社会、接触职业生活的起始阶段。它能够带给师范生从大学课堂和传统校园活动中无法获得的现实职业体验。在这一阶段,师范生的主体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他们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及教师教育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他们也以实习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行使教育主体的职责。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在为师范生带来了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容易对师范生的思想、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实习所提出的新要求加之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让很多师范生感到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准备不充分,一些师范生容易感到手足无措,心理焦虑,导致信心缺乏,积极性低下;二是在实习前期,新的实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角色定位会对刚刚参加实习的师范生产生较大思想冲击,相当一部分师范生会出现适应障碍,对其心理状态造成较大影响;三是实习过程中的师范生要处理多重人际关系,包括与指导教师、与单位同事、与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实习队员等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较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所处理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对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不当会对实习体验和成效造成不良影响;四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师范生的期待与其实际实习表现的差距、师范生的自我期待与实际实习情况的差距容易对师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其在实习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打击其积极性。以上因素对实习教师的影响在其踏入职场初期尤为明显,甚至在其之后的较长一段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显现出来。如果正确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就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培养包括心理调适能力、挫折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如果忽视这些问题,或者对其应对不力,就会加重负面影响,使教师陷入不可自拔的恶性循环,对其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都造成严重的伤害;对于师范生而言,则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引发他们对自己职业胜任能力的怀疑,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实习的功能在于能够让师范生提前接触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在引导师范生正确处理和应对各类挫折和矛盾的过程中破除其思想困境和心理障碍,提升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既保证了实习的体验和成效,也为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教育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363他随即提出了著名的灌输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核心思想即阐明正确的、先进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在头脑中自发的产生,只有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才能够自觉形成。因此,要发挥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功能,就要求教育者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实习期间的各类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对师范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充分重视教育实习育人功能。目前各类师范生培养院校的教育实习主要由高校教学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由二级培养单位协调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教育实习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引导师范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试教、试做等环节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教学技能,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样的目标导向造成教育实习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思想的现象。虽然一些高校在实习工作方案中也提及了诸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崇高职业理想等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专业锻炼上而弱化了思想建设。要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首先应该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实习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专业技能教学并行的育人环节。首先是要明确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职责,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实习的首要目标,转变在教育实习开展过程中只抓专业,不管思想的陈旧工作思维和方式;其次是要精心研究策划,结合国家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和在校师范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在教育实习工作方案中明确细化各个环节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防止只谈目标,不谈做法的“两张皮”现象;最后是要制定针实习期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和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情况的具体标准,用于对师范生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基地和师范生在实习期间表现的考核评价,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中落实不走样。

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中教育活动。集中性教育的优点在于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能够在利用较短时间和较少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因此集中教育是在教育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实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中教育,因时制宜,对症下药,在解决师范生阶段性思想、心理问题的同时循序渐进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在实习正式开展之前,可以由相关负责人和历届参与实习的师范生集中向师范生介绍实习教师的具体工作要求和可能遇到问题、实习目的地的具体环境、学校的层次、学生的情况等信息,可以让师范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再配以适当的鼓励和心理支持,能够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让师范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实习工作中,以最短的时间尽快适应实习生活;在实习中期开展教育形势专题讲座,能够引导师范生结合实习见闻加深对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情况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从教,甘愿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崇高职业理想;遴选实习单位的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从感人的点滴小事,到令人瞩目的傲人成绩,都能够加深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实习后期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师范生的实习生活进行总结,进一步挖掘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开展实习汇报表演展示实习期间正面阳光的生活点滴,通过实习表彰宣传实习期间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通过开展以“说出你的实习故事”“分享实习感动瞬间”等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引导师范生分享实习期间的感人点滴,通过多种形式的总结教育活动唤起师范生的内心共鸣,起到感动心灵、升华思想的作用;

三是充分发掘教育实习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的特征。要积极发挥教育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应该整合利用好实习过程中的各类资源,充分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师范生在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首先是要配好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实习期间对师范生开展教育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主体,不仅能够在专业技能上给予师范生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同时也通过其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表现对师范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拥有崇高职业理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指导教师,能够自发地成为教育榜样,用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感染师范生。高校在遴选实习指导教师时,要将备选对象的师德素养作为首要条件,要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其次是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在实习中的比重。与学科教学不同,班主任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身心发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是师德体验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工作能够让师范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收获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从而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再次,要广泛的开展教育调研活动。既组织师范生到层次高、发展好的学校进行参观访问,也要组织他们到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参与实地调研,既要让师范生感受到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蓬勃生机,也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坚定他们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决心。最后,高校、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师范生,特别是要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破除思想困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发现教师职业的独特魅力,使他们对教师职业产生美好向往。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生职业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