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抽象艺术

2019-03-05 09:11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薛明伟
师道(教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波洛克玩转卡纸

文/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薛明伟

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抽象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难度比较大的一课,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抽象艺术产生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是高中美术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扮演艺术家“玩”,尝试两种不同的抽象艺术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的基本元素本身就可以表现整个世界,而且表现的更本质,但他们从中看到的不是他所构成的世界的结构,而是人表达对世界的情感和感觉的可能。”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抽象艺术也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觉?”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不能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来回忆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学到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然后引导学生从这四个元素入手,理解视觉元素的组合具有象征性意义,从而对抽象艺术的外在形式有个初步的认识。于是,教师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广告颜料,画笔和白色绘画纸,邀请几位同学进行体验。

教师:再次提出为什么抽象艺术也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觉?然后找几位同学来扮演抽象艺术家作画,看看点、线、面、色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练习一,教师播放轻松抒情的音乐,请一位女同学来作画,要求在画纸上愉快的用点、线、面、色不加思索的完成一幅画。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开始在画纸上用画笔纵情涂抹,有圆点、有方点、有横的线条,也有竖的线条,有不规则的黄色块、也有蓝的、绿的、红的色块,学生完成效果很好。

《学生练习一》

练习二,请一位男同学来作画,要求在画纸上用比较整齐的点、线、面、色完成一幅画,可以有直线和几何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为这些直线和几何形有秩序地涂上各种颜色。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也很快就完成了作品。

《学生练习二》

在班级全体同学的期待下,扮演艺术家的两位同学完成了两幅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展示这两幅作品,然后提问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说女同学画的大胆,男同学画的小心,还有的同学说女同学画的看起来比较热烈,男同学画的看起来比较平静。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课本23页的内容,教师引导总结:点、线、面、色基本语言元素的组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像女同学画的作品一样,点、线、面、色无规律的组合,或随意涂抹构成的作品,画面看起来愉快热烈、躁动不安,我们称这类作品为“热抽象”,代表性作品是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一种是像男同学画的一样,画面看上去简单单纯,呈现出有规律,有秩序的几何形,我们称这些作品为“冷抽象”,代表性作品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由此,抽象艺术就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种类型。

《学生练习三》

《百老汇的爵士乐》

这两个体验基本语言元素的练习,让同学们明白了抽象艺术也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做好了铺垫。

二、比较式鉴赏,认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在体验了两种抽象艺术的形式美后,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教师采用比较式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艺术体验。

教师课件展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19世纪凡高作品《自画像》、20世纪艺术大师毕加索的《梦》、20世纪中期美国艺术家克兰的《尼金斯基》,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四幅绘画在表现风格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同时看到这四幅画,会感到十分好奇,教师趁机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有的说画家为了画的与其他人不一样,想搞创新;有的说现代的绘画就是乱画,自己也可以画成;有的说画家的境界越来越高了,越画越不要具体形象了。教室里讨论的很热烈,热情高涨,大家从开始的好奇心慢慢想要一探究竟。

教师提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艺术家逐步发现,“作为视觉艺术,美术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有时比内容还要重要,因为往往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决定了美术家风格上的差异”。再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忆19世纪西方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机的出现,绘画内容的地位进一步降低,艺术家发现纯粹的色彩和线条也可以组成具有审美意义的画面,这种认识促成了20世纪抽象艺术在西方的形成。这是这节课的要点。

三、带着学生“玩”,体验抽象绘画的艺术美

学生对抽象艺术的来龙去脉有了总体的认识,就可以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了。

以课本26页美国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36号》和27页赵无极的《26-4-94》为例,教师先介绍画家的基本情况和他们作画的风格特点:波洛克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彻底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在材料、技法和思想上都有新的突破,为现代绘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开创了著名的滴洒绘画,先把画布铺在地上,然后用笔刷将颜料随手自由滴洒在画布上,形成了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粗细不一的线条,产生了独特的画面效果。从绘画过程来看,波洛克的艺术放弃了画架、画笔、画布等传统的工具材料,画面打破了传统的布局和构图,颜料布满了整个画面,造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赵无极是华裔法国艺术家,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味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艺术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变化自如、有一种流淌的韵律感。根据经验,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很难鉴赏这些作品的美感,所以重新调整了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来画,教师带着学生“玩”。

首先教师准备好广告颜料、自来水、小水桶、笔刷、白色卡纸,然后找两位同学,一位负责把几种广告颜料和自来水分别倒入小水桶,尽量搅拌到均匀能流动的状态,另一位同学准备好白色卡纸并铺在地上,模仿波洛克拿笔刷在水桶搅动,然后随意自由地在画布上滴洒,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再叫几个同学来体验,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尝试一下抽象绘画的感觉,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了起来。

接着教师提示开始模仿赵无极的绘画,一位同学把白色卡纸在桌面上铺好,另一位同学把不同的颜料泼洒在卡纸上,然后倾斜卡纸让不同颜色的颜料自由流淌融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韵律感。

然后,稍微干一些了,教师把学生画的这两幅作品贴在黑板上,同时在课件展示波洛克的《作品36号》和赵无极的《26-4-94》两件作品的图片,和学生作品进行比较,学生惊奇的发现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引起了学生对这两件大师作品的认同感。这样学生在理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教师总结出抽象艺术的艺术美首先是形式与色彩,抽象艺术家喜欢用纯粹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的结构和秩序,色彩本身也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感。其次是构图与笔触,比如波洛克的绘画构图密密麻麻,布满画面,笔触随意滴洒,自由奔放。还有课本上提到的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等等。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绘画过程,能有效引起学生对抽象艺术的共鸣,使得他们对美术鉴赏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教师干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尽管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许多作品也不能简单的归纳为“冷抽象”或“热抽象”,但是学生至少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理解了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与作品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美术鉴赏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然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在发展,今天的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品格。

猜你喜欢
波洛克玩转卡纸
卡纸小老鼠
可爱的卡纸小鱼
李·克莱斯纳对波洛克绘画的影响
南北种植有差异?看山东技术员如何在湖南“玩转”蔬菜基地!
和学生一起“玩转”英语课堂
老记者如何“玩转”新媒体
创意经济视野下宝马MINI“玩转”创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