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2019-03-05 18:12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熙宁交趾神宗

黄 文 翰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一、释褐因缘

《涑水记闻》卷十三记载,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四月,广源州(今属越南)酋长侬智高反。五月乙巳朔(初一)破邕州,知州陈珙死之。寻破“横、贵、浔、龚、藤、梧、康、封、端诸州”[1]121,知康州赵师道、知封州曹觐、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广南西路钤辖蒋偕等皆死之,一时宋廷震动。七月丙午(初三),宋廷“命知桂州余靖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2]4162,九月丁巳(十五),以余靖“提举广南东西路兵甲,寻为经略使”[1]121-122。靖募能败侬智高之人。邕州举子石鑑毛遂自荐,余靖乃以鑑为“昭州军事推官”[1]125。石鑑由此步入官场,开启其二十余年为宦生涯。

石鑑“邕州人,尝举进士,不中第。侬智高陷邕州,鑑亲属多为贼所杀,鑑逃奔桂州”[1]124-125。宋廷命余靖讨侬智高。石鑑主动请缨,劝说三十六洞酋长归化,“皆听命”。唯有实力强大的结洞酋长黄守陵与侬智高交情甚笃。石鑑派人从两个方面劝说黄守陵:其一,“朝廷兴大兵以讨之”,侬智高“败在朝夕”,“何为无事随之以取族灭”;其二,侬智高之父曾杀弟夺地。此事守陵亲见。可见“智高父子,贪诈无恩”。“守陵由是狐疑,稍疏智高”,智高怒攻守陵而不胜。皇祐五年(1053)正月戊午(十七),狄青大军大败侬智高,收复邕州。智高“遂不敢入结洞而逃奔特磨”[1]125。石鑑复请缨前往特磨寨,意图劝说其首领侬夏诚攻打侬智高。行至智高驻兵的三弦水,“鑑几为所获,不得进而还”。石鑑复上言余靖,分析侬智高必因凭恃特磨寨之险远而不设防备。请求募诸洞壮夫五六千人袭击侬智高,“仍以重赂说特磨,使为内应”[1]125。因诸洞酋长皆已归化,侬智高遂留母、弟等于特磨,自己则赴大理借兵,意图反攻。余靖令石鑑等“发诸族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1]123,俘获智高母、弟、两子。

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皇祐五年“十二月丁酉(初二)”,诏送侬智高母、弟、两子于京师[2]4239。石鑑因功“除斋郎”。又因其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宋廷遂令石鑑“留侍侬母”。石鑑等与侬智高有杀亲之仇者,纷纷愤叹说:“昔我初获智高母,余侍郎(靖)谓我等勿入京师,留此待官赏耳。我等皆曰:‘智高杀我等亲戚近数十口,我愿至京师,分此妪一脔食之。’岂知今日朝夕事之,若孝子之事亲。”石鑑等“数见执政,涕泣求归,不许”[1]124。知石鑑当于皇祐五年(1053)十二月,随押解侬智高亲属的军队北上汴京。至和元年(1054)三月庚午(初六),“邕州司户参军石鑑……为大理评事……赏获侬智高母子之功也”[2]4255。至和二年(1055)六月乙巳(十八),“侬智高母阿侬,弟智光,子继宗、继封伏诛”[2]4354。石鑑为期一年半的卑事杀亲仇敌的生活结束。

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侬智高于皇祐四年(1052)“五月乙巳朔”破邕州,获司户参军孔宗旦。“欲任以事,宗旦叱贼,且大骂,遂被害”[2]4143。知石鑑当代孔宗旦为邕州司户参军。复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四,皇祐五年(1053)正月戊午(十七),狄青复邕州[2]4192。则石鑑为邕州司户参军,当于皇祐五年正月后。前文已考,石鑑于皇祐五年十二月随军北上。则其为邕州司户参军不足一年,时在皇祐五年中。

二、为官履历

由于史料甚少,仁宗至和三年(1056)至神宗熙宁四年(1071)的十五年中,石鑑的为官履历几难考察。宋廷或当因侬智高亲属已死,遣石鑑回广西任职。

神宗熙宁五年(1072)五月庚辰朔(初一),“御文德殿视朝……召东作坊使、广南西路安抚、都监兼知钦州石鑑赴阙”[2]5645。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熙宁五年闰七月庚戌(初三)”:“五月二日召鑑可考。”[2]5728知神宗召石鑑赴阙,实在熙宁五年五月初二。熙宁三、四年间(1070-1071),提点刑狱赵鼎、辰州布衣张翘上书,建议朝廷经制南、北江诸酋。“诏以翘书并鼎所陈下知辰州刘策询度”[2]5727。“未几,策卒,更以东作坊使石鑑为荆湖北路钤辖兼知辰州,使(章)惇经制……据《会要》,石鑑以湖北钤辖兼知辰州,乃闰七月二十一日。《御集》差鑑为湖北钤辖,则系之八月四日。密院《时政记》亦系之闰七月二十一日”[2]5728。知石鑑为荆湖北路钤辖兼知辰州,有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一日与八月四日两说。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三十二有《内园使知钦州石鑑可南作坊使令再任六宅使知邕州陶弼可左骐骥使令再任制》一文。知石鑑曾再任钦州知州。北宋地方官一任任期一般为三年。神宗熙宁五年五月,石鑑时知钦州。七八月间即改知辰州。知熙宁五年为石鑑第二任知钦州的任期。该任任满与否不详,则石鑑至迟于熙宁三年(1070)即担任钦州知州了。

熙宁五年八月甲申(初八),“录知辰州石鑑子大受为郊社斋郎”,从石鑑易其子为文职之请故。石鑑又言“辰州溪洞地接邵州,须守臣表里协应,边事乃可辑”。朝廷从其所奏,“诏以左藏库副使王咸服知邵州”[2]5763。鑑又曾上书称“尝遣侍禁李资等多方以朝廷威德镌谕诸蛮”。南江诸酋虽有归化之意,然被从前反叛宋廷的“亡命之人”所阻隔扇惑,因而观望不前。朝廷接石鑑书后,于熙宁五年十二月丙子(初二)下诏,“荆湖溪洞中亡命之人,今日以前,罪无轻重皆释之……若敢创造事端,扇摇人户,即捕斩以闻”[2]5874。熙宁六年(1073)正月,“石鑑言:峡、富等十七州首领舒光秀等与蛮一千五百余人纳器甲归朝,已劳遣还其地”[2]5897。熙宁六年七月癸丑(十二),神宗以为荆湖南路军令不一,“或是石鑑出帖,或是章惇出帖,须出于一乃可”。王安石以为“或章惇在别处,事有机便,随宜给帖,亦恐无害”,并以正月石鑑“以计诱出舒光秀等,不然必为变”之事说神宗。安石又言“闻石鑑亦不足赖,数与章惇异议。惇以为旋易人未必便如人意,且复使鑑耳”[2]5980。知宋廷以石鑑为邕州土著故,虽击破侬智高有功,却始终不甚信赖之。

熙宁七年(1074)五月戊戌朔(初一),“知辰州、宫苑使石鑑为皇城使、忠州刺史”[2]6187。熙宁七年八月丁丑(十二),“兵部郎中、集贤殿修撰张刍为辽主生辰使,皇城使、忠州刺史石鑑副之”[2]6235。熙宁八年(1075)四月丙戌(廿五),“皇城使、忠州刺史、广南西路钤辖石鑑为卫尉少卿、直昭文馆、知宣州”。鑑以武职“至是自列愿还文资”,为避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桂州刘彝故。先是,石鑑于熙宁七年八月二日,“除广南东路钤辖”[2]6408。复于熙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改西路”。刘彝“固不欲鑑来”,声言石鑑是邕州人,邕州属广南西路,鑑“钤辖本路非便”,且“溪洞人喜生事,以动朝廷取赏”。神宗虽认为“鑑不至此”,但还是听取刘彝建议,于熙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复徙鑑东路”[2]6409。石鑑由于事先不清楚朝廷有对其改东路钤辖的任命,遂上书改官,“乞还文资”,以回避刘彝。神宗索性从石鑑乞还文职之请,令其“为卫尉少卿、直昭文馆、知宣州”。李焘在“熙宁八年四月丙戌”条内容后的小注中称,神宗与王安石讨论石鑑改官之事,在“此月十九日,后三日遂有宣州之命”[2]6409。则石鑑知宣州在四月二十二日。与“四月丙戌(廿五)”,“石鑑为卫尉少卿、直昭文馆、知宣州”的时间小不合,未知孰是。

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己酉(廿二),“改知宣州、卫尉少卿、直昭文馆石鑑知桂州。诏知桂州刘彝听旨于潭州”[2]6646。刘彝因处置边事“乖方,遂致交趾入冦”。朝廷于十二月辛亥(廿四)下诏,“令知桂州石鑑”等详为查考此事,“究实以闻”[2]6649。复于熙宁九年(1076)正月丙寅(初九),“诏安南招讨司同石鑑”等,查考“刘彝妄生边事”之事,“具实以闻”[2]6657。熙宁九年六月戊申(廿四),“卫尉少卿石鑑言:‘昨交趾入寇,诸峒蛮族并是胁从,多有欲归投者,乞因招谕。并目睹边界利害,候到阙奏陈。’诏令石鉴赴招讨司陈说讫赴阙”[2]6750。知石鑑于熙宁九年夏,因“交趾入寇”事北上汴京陈情。熙宁九年八月己亥(十六),“卫尉少卿、直昭文馆石鑑知虔州”。石鑑知虔州(今赣州)之命,乃承神宗“鑑昨罢桂州,非缘罪戾,今到阙未有差遣,可却与东南一藩郡”旨意之故。然而九月六日,宋廷即命石鑑“改知桂州”。石鑑罢知桂州旋又知桂州的原因,可能由于八月五日石鑑到阙陈交趾敌情,“具言交贼机智奸巧,极不可轻”,神宗因而颇为忧心,认为对交趾作战,“近系二广安危,远关四方观望,若不万全致胜,于国计深为不便”[2]6777,考虑到石鑑本为广西人氏,又曾平侬智高乱,且数知钦州、桂州等地,了解边情,故宋廷复有桂州之任。熙宁九年九月辛巳(廿八),“前将作监丞苏子元为殿中丞,起复,权发遣通判邕州,仍赐绯章服。从知桂州石鑑所请也”[2]6787。

熙宁十年(1077)二月丙午(廿五),“直昭文馆、知桂州石鑑知邕州”[2]6869,熙宁十年六月辛卯(十三),石鑑罢知邕州,“庄宅副使、知钦州刘初”代之[2]6923。自熙宁十年六月十三日石鑑罢知邕州后,史书中便再无关于石鑑任职情况的记载。个中因由,或为石鑑年老致仕,或为石鑑病废甚至物故,均未可知。然笔者认为,石鑑被罢官的直接原因,或因其向宋廷举人不当。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熙宁九年三月丁丑(廿二)”条,宋廷以广西进士徐伯祥对交趾作战有功,从其亲石鑑之请,授伯祥钦、廉、白州巡检。然伯祥先曾致书交趾王,怂恿其“不若先举兵入寇,伯祥请为内应”。后“交趾大发兵入冦,陷钦、廉、邕三州”。然伯祥未及投奔交趾。后交趾被宋军击败请降,因而将伯祥阴结交趾之事上报宋廷。虽“元丰元年(1078)二月辛未(廿六),伯祥事败”[2]6693,窃恐熙宁十年(1077)夏,伯祥里通外国的流言,即为宋廷所知。而作为伯祥亲属的石鑑,竟奏称伯祥有功,故宋廷罢其邕州之任。石鑑自仁宗皇祐四年(1052)任昭州军事推官,至神宗熙宁十年(1077)罢知邕州,前后为官二十六载。其罢邕州时,当已五六十岁。石鑑向宋廷举荐里通外国之人为官,同时又因自身年老,宋廷因而不再委其官职,推之或符情理。

综上考述,石鑑一生为官履历大略如下:皇祐四年(1052)春,广源州酋长侬智高反。举进士不第的石鑑,向负责戡乱的余靖毛遂自荐,靖假其昭州军事推官。皇祐五年(1053),石鑑任邕州司户参军。至和元年(1054)三月,石鑑为大理评事。熙宁初,知钦州。熙宁五年(1072)夏,知辰州。熙宁七年(1074)五月,知忠州。八月二日,任广南东路钤辖;八月十二,副张刍为辽主生辰使。熙宁八年(1075)正月,任广南西路钤辖。四月,知宣州。十二月,知桂州。熙宁九年(1076)八月,知虔州。旋于九月仍知桂州。熙宁十年(1077)二月,知邕州。六月罢知邕州。

三、宦海轶事

《孔氏谈苑》卷三《吴长文使虏》:“虏中大寒,匕箸必于汤中蘸之,方得入口。不尔,与热肉相沾不肯脱。石鑑奉使,不曾蘸箸以取榛子,沾唇如烙。皮脱血流,淋漓衣服上。”[3]石鑑作为“典型南人”,没有长期生活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历。因忘记取食前应先以热水蘸箸,导致冷箸热唇,黏连难解。强行拔箸,将嘴唇皮肤撕裂,血流衣服,闹了一出狼狈失态的笑话。石鑑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二日副张刍为辽主生辰使。此次事件,或即石鑑出使辽国时发生的。

张师正《括异志》卷四《马仲载》记载,熙宁六年(1073),知辰州石鑑与马仲载共同驻兵安江城。巡逻士兵称“蛮兵数千夜当攻城”。石鑑听闻,“即欲遁去”。马仲载仗剑当门,正告石鑑,如其逃跑,“则谁与守”。石鑑因而未去,“蛮兵亦不至”。由此石鑑颇恨仲载。数月后仲载昏厥于地,懵然无知。石鑑趁机“劾其弃城戍,将以军令裁之”[4]。石鑑知辰州在熙宁五年夏至熙宁七年五月间。熙宁六年正是石鑑辰州任内,《括异志》未误。《括异志》虽属笔记小说,然窃恐此事当有蓝本。该书记载中的石鑑,俨然一介贪生怕死、忌刻狠毒之人。与皇祐四、五年间(1052-1053),那个在平侬智高乱中屡献妙计、只身涉险、志勇擒贼的石鑑,判若云泥。二十年间,何以将一个人改变得如此巨大?

皇祐五年狄青大败侬智高后回到汴京,仁宗大喜,欲以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宰相庞籍意味深长地引太祖的话说道:“昔曹彬平江南,太祖谓之曰:‘朕欲用卿为使相,安肯复为朕尽死力耶?’”[1]123庞籍所引宋太祖的话揭示了一个人性的弱点。即很多人一旦享有荣华富贵了,便不复昔日的锐气,而是想着如何能长保荣华富贵。遇有缓急,便不再“尽死力”了。二十年前,石鑑还是一名落第举子,为平乱“尽死力”,是其“翻身”的大好机会。而二十年后,石鑑已贵为州郡长官。规避危险是其首先会想到的事。且石鑑已由青年而步入中老年。“少年才气发扬……晚节思虑深沉……心光既异,心声亦以先后不侔”[5],这也是理固宜然的事。

嘉靖《南宁府志》卷一《山川》:“宋安抚使石鑑墓,在那龙石村。”[6]石鑑,一位主要活动于仁宗皇祐至神宗熙宁(1049—1077)中的邕州籍地方大员,就这样永远地长眠于此了。

猜你喜欢
熙宁交趾神宗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传说中的交趾国
《全宋文》沈邈文辨正
星河
浅论士燮的功绩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笼中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