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德育渗透

2019-03-06 11:14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曲启佳
天津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美术德育教师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张村河小学 曲启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小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科目,在美育、德育等方面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爱好需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社会的进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前提,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进行研究,并就具体的实施策略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建立情感,丰富道德观念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绘画和美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审美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辨别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有“匠心”精神,通过对绘画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有关“资源和环境”一类的内容时,教师要深入研究这些课程的隐身“点”,随后适当地将内容进行引申和拓展,向“德育”方向延伸,比如“水资源”“大自然风景”“家乡风景”之类的课程时,教师引导学生向“资源保护”“节约用水”“热爱家乡”方面去思考,并渗透有关德育的知识和思想,比如说“水资源”的学习中,教师在大屏幕中展示一大海、湖泊、小溪流的图片,学生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美景赞叹不已,接着教师将相关知识传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接着,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中的原本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小溪接着演变成河床然后被沙漠覆盖,另一个视频从美丽的湖泊变成垃圾池,被化工厂的废水和周边的生活垃圾所污染……学生看着这些水资源的变化,感慨万分,接着教师顺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意识灌输,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思维,促进德育的发展。

二、英雄效应,培养爱国情怀

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其中的“德育”元素最为广泛。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为学生营造一种情绪和氛围,将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中国美术家古元的版画作品《人桥》,这幅画表现的是在抗战时期解放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画面中一群解放军面对喷着火舌的机关枪,在红色硝烟中义无反顾地跳入滚滚江水中,用肩膀扛起一座浮桥,让其他战士从“人桥”上飞奔而过,最终战士们齐心合力地渡过长江。教师试着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然后与现在的美好生活进行对比,顺势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感恩革命先烈的风险和无私精神,并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灌输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比如,用国外的画作进行“爱国”教育,众所周知,毕加索的经典作品《格尔尼卡》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幅画描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图片非常直观地将战争的残酷展现给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风餐露宿的无辜百姓,他们的无助和痛苦,还有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尤其是失去母亲的孩子更触动人心,那份凄惨和无助给人们极大的震撼和反思,教师顺势将一些历史图片展现给学生,战争中坐在父母亲尸体旁哭泣的孩子等无不展示着战争的丑陋,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盛才会不被欺负,而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就是青少年,是每一位在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奋发图强的精神。再或者利用工艺品。比如中国雕塑家刘林的《草原小姐妹》,这个雕塑品是用白色大理石塑造了草原小姐妹为了保护国家的财物与暴风雪英勇搏斗的情景。教师为学生们讲述这一感人的英雄事迹,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爱国情绪。

三、阐明概念,深化道德体验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在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入挖掘美术教材或者美术作品中的德育元素,以此推进道德的实施。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学生制作的漂亮贺卡,这些贺卡有送给教师的,有送给父母的,贺卡上都是学生们自己亲手绘制的卡通人物,并写上暖心的语言,如“妈妈辛苦了”“老师我们爱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教师将这些意思说给学生听,并让学生们思考教师、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想一想妈妈在自己生病时衣不解带彻夜照顾的情景,想一想每个深夜教师还在奋笔疾书,批改作业准备教案,这些都是为学生们的付出,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去回应父母对自己的爱,怎样去报答教师对自己的栽培,思考之后开始亲自制作一份贺卡,送给父母或者教师都可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一方面灌输“感恩”的高尚品德。

四、弘扬文化,提高民族信仰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中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个节日也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小学美术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将这些元素进行挖掘和延伸,将茶饮同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民族情感。

例如,元宵节将至,教师趁此时机将元宵节与美术教学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元宵节的典故和资料,查一查元宵节的习俗,学生们了解到元宵节与“花灯”之间的渊源,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准备一些有关各地花灯的资料,比如仙居花灯等,随后对仙居花灯的制作流程、纹样、构造等进行说明,并简单介绍关于“仙居花灯”的一些历史和典故,最后,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带领学生制作小花灯,一起布置校园。教师通过将传统节日进行渗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风格和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五、实践活动,推动德育进程

实践是一种动态化的课堂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实践活动也是教育渗透的一种载体,通过趣味性的互动,融入德育,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家中带一些废旧的物品,如旧衣服、旧手套、旧帽子、旧报纸、废布料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具如胶带、胶水、双面胶、剪刀、尺子等,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其他学生的作品,有的学生用废旧的布料、棉花和旧纽扣制作出一个精美的布偶,有的学生用旧纸盒和报纸制作成一个漂亮的收纳盒……学生们的灵感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制作,并渗透“旧物变宝”的好处,灌输爱护物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六、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势在必行,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但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教师的耐心引导,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品格修养。小学美术教师要坚决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挖掘素材,别出心裁地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素养,与此同时,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为其今后的人生铺设平摊道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美术德育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创意美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