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百姓富 生态美

2019-03-07 03:24杨刚覃淋向颖羿
当代贵州 2019年3期
关键词:哈密瓜脐橙火龙果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杨刚 覃淋 向颖羿

瓜豆轮种培育“甜蜜产业”

王永建撩开膜布,一脸憨笑地从大棚里走出来,脚底沾满黄泥。

2019年元旦前夕,气温接近零摄氏度,王永建却不觉得冷。作为基地的技术人员,他正在指导工人对换季的农作物施肥。

在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哈密瓜大棚基地,冬豆长势喜人,紫红色的小花在一簇簇藤蔓间悄然绽放。

“罗甸哈密瓜一年可产两季,第一季6月上市,第二季10月上市。第二季采收后,我们又接着种冬豆,实现了水果蔬菜的完美切换。”王永建告诉记者。

2016年8月,张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罗甸成功试种“丝路晓蜜”哈密瓜。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逐步成为罗甸独具特色的“甜蜜产业”。

早年在外搞建筑的王永建,因为哈密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在参加了公司的果蔬种植技术管理培训后,王永建担任公司技术人员,常年在基地指导务工群众进行果蔬生产和栽培管护。

如今,王永建一家三口都在公司上班,家庭月收入一万余元。

贺庭兰,是当地的贫困户,今年49岁的她,已在基地务工快两年,她用哈密瓜的味道来形容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甜美”。

“每天上班8小时,务工收入有100元,家庭和工作两不误。”像贺庭兰一样,常年在基地务工的贫困群众有15人。

哈密瓜试种成功以来,罗甸县以“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逢亭镇床井村、罗悃镇罗苏村、龙坪镇罗化村等地开始了规模化种植,全县哈密瓜种植面积达2300亩,年产量达1840万斤,产值6440万元,覆盖五镇一乡贫困户510户2048人。

罗甸哈密瓜何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

罗甸年均温19.6℃,是贵州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气候特点、地理环境、昼夜温差、海拔高度、日照时间等自然环境条件适合种植哈密瓜。

“拼规模、拼成本拼不过新疆,我们拼的是上市时间差和销售半径。”罗甸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兴华一语道破“天机”。罗甸的两季哈密瓜,正好错开了新疆哈密瓜上市的7至9月,通过时间差赢得了市场。罗甸哈密瓜采摘当天就能运到广东、四川、湖南、重庆等重点市场,新鲜上市。

在送至北京权威机构检测和品鉴后,有关专家点评:罗甸“丝路晓蜜”哈密瓜营养丰富,鲜甜脆嫩,糖含量达16%左右,品相和味道在国内首屈一指。

为谋划好哈密瓜产业项目发展,罗甸将哈密瓜产业项目写进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罗甸县哈密瓜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哈密瓜产业逐渐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之一。

果蔬结合,最大化发挥土地效益,在罗甸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演绎着一段段“甜蜜”的故事。

“冬豆1亩产量有3000斤,按每斤4元计算,2300亩的冬豆产值也可达2760万元。”王永建粗略地算了一下冬豆的收入。

2016年,罗甸成功试种“丝路晓蜜”哈密瓜,并喜获丰收。(班方智 /摄)

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隆冬时节,走进罗甸县龙坪镇顶访村,金灿灿的脐橙漫山遍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罗甸县同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一个个硕大的脐橙正通过传输带装进整齐排列的包装筐里。

“我们种的脐橙肉多味甜,外面的人特别喜欢吃。今天这批脐橙准备运往贵阳的几家大超市,大概有5000斤,后续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脐橙运到省外销售。”合作社负责人杨敦智说。

2011年,刚刚从罗甸县总工会退休的老党员杨敦智和妻子怀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心愿,向银行贷款200多万元,在顶访村承包了1600亩荒山,建立了一个大型脐橙种植基地。基地建好后,村民们纷纷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等方式参与进来,随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已规划脐橙种植面积1470亩,挂果1200亩,产量100多万斤,经济效益达到300万元。全村有200多户贫困户家庭在基地上班,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自发种植脐橙1000多亩。

村民茅天学今年36岁,日常的工作就是帮忙管理种植基地,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工资开得比较高,还有年终分红,一年下来有10多万元,比我以前在外面打工赚得多,还能照顾家庭,别提有多高兴了。”

种了脐橙,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罗甸是贵州著名的“天然温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规模化引进种植脐橙,历史悠久。

罗甸脐橙以优良的品质、细腻的口感、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图为游客在脐橙基地体验采摘乐趣。(班方智 / 摄)

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罗甸着眼长远,以产业扶贫为主抓手,采取“政府推动、项目扶持、群众参与、部门联动”方式,把发展柑橘产业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业、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等发展模式,基本实现连片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成了八一村、里访村、上亭村、阳光果园、上隆茶场等主要脐橙基地。

罗甸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基地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柑橘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良好格局。罗甸脐橙优越的品质,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于201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脐橙产业,拓宽脐橙销售渠道,罗甸还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结合起来,通过“贵农网”“黔邮乡情”“公益国投”等电商平台销售脐橙。截至2018年12月2日,在各电商平台日均发货量达2000件/天,累计发货25450件,累计销售额达198.51万元。

“我们的脐橙销售很火爆!”罗甸县电商办工作人员何陈攀告诉记者,往年脐橙可以一直吃到除夕过年,但是2018年在12月25日就出现“断销”的情况了。

多年来,罗甸脐橙以优良的品质、细腻的口感、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县以脐橙为主的柑橘种植面积达4.8万亩,投产面积4万亩,产量3.36万吨,产值1.4亿元,涉及龙坪、罗悃、沫阳、逢亭、红水河、茂井等7个乡镇46个村,惠及农户1.62万户6.5万人,其中贫困户367户1364人。“依靠脐橙这一优势产业,果农走上了致富路。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脐橙种植面积,提升质量,抓品牌创建,提高市场竞争力,让罗甸脐橙销得更远、卖得更好。”罗甸县果办主任张永忠说。

石旮旯里的致富果

寒冬时节,走进罗甸县龙坪镇马草村,仍然绿意不减,从零星挂在枝头的火龙果,可以想见收获时的盛况。“我们的火龙果挂果周期长,前几天收获了最后一批。”马草村村民7组组长敖应福告诉记者,靠着火龙果产业,马草村在三四年前就达到了“打造万元山”的目标。

火龙果,是罗甸县的招牌产业,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2007年大规模推广以来,种植面积从1800亩发展到现在的3.25万亩,产值达1.8亿元,已成为全省县域面积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罗甸因火龙果先后在全省、全国屡次获奖,2015年7月荣获“中国火龙果之乡”称号,2017年1月被国家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荣誉。

位于罗甸县龙坪镇东北部的马草村,是罗甸县较早开始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的示范村。如今,靠着种植、销售火龙果,现在村中的贫困户已有80%脱贫,几乎家家都有了汽车,还有不少农户在县城买了房。

敖应福说:“现在大家一说到火龙果,就说到罗甸;一提到罗甸,也必然想到火龙果。”

除了火龙果外,村民们还将修枝过程中摘下的过度生长的火龙果花卖给收购的公司,每年又能够多出两三万元的收入。

罗甸县的火龙果产业,目前已经覆盖7个乡镇57个村4228户15986人,其中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120多户。截至目前,通过发展火龙果产业已覆盖贫困户704户2723人,共带动294户1285人脱贫。

据统计,2018年罗甸火龙果鲜果产量18120吨,产值18124万元,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贵阳等地,销售方式有直销、批发、电商、零售,其中,电商销售达2821吨,销售额达4274万元,主要有淘宝、微信平台、众筹、QQ等方式,覆盖全县7个乡镇58个村。全县共拥有火龙果种植企业11家、深加工企业2家、合作社26个、种植大户120余户,建成农旅结合火龙果观光园2个。

贵州德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正将一瓶瓶包装好的火龙果酵素放上检测设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向颖羿/ 摄)

在罗甸县贵州德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将一瓶瓶包装精美的火龙果酵素放上检测设备。

“我们公司是慕名而来,罗甸火龙果优良品质是我们选择在这里建厂的原因。”德龙食品是办公室主任成敏介绍,德龙食品是由新加坡泰盛集团于2015年在罗甸建厂的外资企业,主要以罗甸红心火龙果为原材料,研究生产火龙果酵素、火龙果酒、火龙果脆片等系列产品。不但通过高价收购,为当地种植户带来直接收益,还解决了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并积极为当地培养深加工技术人员。

目前,在罗甸建厂的火龙果深加工企业共有2家,建立时间都不长,却已经探索出了丰富的火龙果深加工产品。产品有火龙果花茶、火龙果酵素、果粉、果片、酒、醋等,因其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口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远销国内外,大大提高了火龙果产业的附加值,有效促进火龙果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下一步,罗甸县计划在新中盛火龙果农旅观光园、红心农业火龙果观光园、阳光果园基础上,集中打造一批基地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观光园,把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旅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哈密瓜脐橙火龙果
脐橙连上物联网 扫码便知“前世今生”
“甜蜜产业”
“甜蜜产业”
邱婕 火龙果带火创业路
我最喜欢吃哈密瓜
家乡的脐橙林
奉节脐橙
中国海南火龙果前景看好
火龙果里有黑芝麻
秭归脐橙进入收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