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两岸变迁

2019-03-07 07:37
新传奇 2019年5期
关键词:闽南话邓丽君一家亲

84岁的陈菲菲和54岁的陈清隆现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曾是两岸对峙前沿的厦门,如今有12万多台胞在此安居乐业。40年前一封“家书”,改变了历史。今天,两岸同胞正在新时代背景下,书写“两岸一家亲”的崭新故事……

1958年,她在厦门向金门“蒋军”广播喊话,差点被炮弹击中;他的爸爸被从台湾本岛拉去金门当兵,整个家族哭着提前“送终”。

转机出现在40年前。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她和他的人生,以及无数人的人生随之改变。

40年后,她和他,原“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广播员陈菲菲和台胞陈清隆,在厦门相见。两人在普通话和闽南话的“无缝对接”中,聊起一封“家书”带来的两岸变迁……

国民党官兵饱受思乡之苦

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军退踞台澎金马,海峡两岸形成隔海对峙局面,厦门、金门成为最前线。

1953年,5个大喇叭有线广播站在厦门何厝、白石等靠近金门列岛的海岸突出部设立。很快,台湾方面也在马山、大担等地设立5个对大陆广播站,隔空唱起“对台戏”。

出生于泉州晋江的陈菲菲,原是解放军文工团团员,能说一口比较标准的闽南话、普通话。1955年她被组织安排到原“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成为一名广播员。当时广播站常遭炮火攻击。有一次地面广播线路被炸成十多段,全组同事抓紧抢修,刚回碉堡,一发炮弹就在抢修处炸开。

在陈菲菲“对敌”广播时,陈清隆的父亲正在厦门对面的金门“对敌”作战。

“1958年爸爸被拉去金门当兵,整个家族都哭了,大家觉得这等于是送终了。”陈清隆从奶奶的讲述中,感受到战争愁云。陈清隆从父亲口述中得知,当时很多国民党官兵饱受思乡之苦,尤其是想到要打的“敌人”是骨肉手足,不少老兵在巨大心理压力下自杀。

两岸有了越来越多的“互通有无”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从此,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厦、金之间几十年的炮战也停止了。

陈菲菲回忆,1979年以后,上级规定,播音开头语要加上“亲爱的”,广播内容也随着两岸交流“融冰”悄悄改变。上世纪80年代,一架台湾飞机坠海被泉州百姓发现,陈菲菲和同事们通过广播向金门通报情况。到了约定时间,金门真的派人来了。“当时正好是端午节,金门派人给我们送来高粱酒和粽子,我们回赠了茅台酒和茶叶。两边的人都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交接很顺利。”陈菲菲说。

当陈菲菲对金门温情“喊话”时,陈清隆于1986年被派到金门当兵。虽然他和战友每天操演,但氛围已和父辈所经历的炮火纷飞完全不同。

那时,陈清隆听到对岸厦门的广播,播音内容就像聊天,介绍大陆各方面情况,邀请同胞回大陆看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有了越来越多的“互通有无”,邓丽君的歌是陈菲菲和陈清隆今日得见时热烈交流的内容之一。“那时金门很喜欢播放邓丽君的歌曲。”“邓丽君的歌很甜,我们大陆很多人也都喜欢听。”1991年4月,大陆方面率先停止对金门广播。没过多久,金门方面也跟着停播了。

两岸同胞书写“两岸一家亲”的崭新故事

“我后来去过金门。”“我也从台湾来到厦门。”

时光荏苒,陈菲菲和陈清隆的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将32年青春年华献给对台广播后,陈菲菲于1987年光荣退休。两年后,陈清隆带着对大陆的好奇,到访重庆。看到小时候地理课本上提到的长江在眼前奔腾,他心情澎湃,无法言说。2003年,曾在外企工作、到过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陈清隆决定定居厦门。

2004年,陈菲菲成为大陆首批到金门旅游的大陆游客之一。让她遗憾的是,当时因为修路,未能到金门马山广播站看看。后来,她再访金门,留下了与金门“大广播”合影的照片。

如今,陈清隆在厦门环岛路旁的曾厝垵经营一家马克客栈。儿子高中毕业后也来到厦门。在客栈里,陈清隆特地建立了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将自己在大陆16年的生活、工作经历分享给其他台胞。

84岁的陈菲菲和54岁的陈清隆现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曾是两岸对峙前沿的厦门,如今有12万多台胞在此安居乐业。40年前一封“家书”,改变了历史。今天,两岸同胞正在新时代背景下,书写“两岸一家亲”的崭新故事……

猜你喜欢
闽南话邓丽君一家亲
湘楚一家亲
鲁湘一家亲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乡音情浓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一家亲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闽南话
动物一家亲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