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播与科技期刊品牌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2019-03-08 03:08国荣洪鸥张敏
今传媒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

国荣洪鸥 张敏

摘要: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条件限定性检索,以“传播”和“期刊品牌”为主题,检索2000~2018年的全部期刊,收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并按不同侧重点进行剖析,了解近20年互联网迅猛发展时期的科技期刊学术传播与品牌的研究现状与特点。于2018年5月检索并获得105篇文献,其中2010年前每年1~3篇,后逐年增高至2015年的31篇,随后稳定为20篇左右。所选用关键词以期刊、品牌及传播手段相关词(如微信、媒体融合等)为研究方向的文献为主。超过一半文献的刊发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18种)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8种)等高质量期刊。学科分布集中在“出版”(占82%)、“新闻与传媒”(13%)。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排序Top1~10的文献均集中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或跨媒体融合发展领域。这说明近20年科技期刊传播和品牌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积累了大量利用新媒体等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并被广泛关注。提示未来出版中应进一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科技期刊有效传播和品牌建设。

关键词:学术传播;期刊品牌;学科分布;新媒体;下载和被引频次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KG2.5mm]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1-0058-05

中国科技期刊在传统印刷出版时代的普遍状态是,在经过稿件各个程序的繁杂处理后,完成一期稿件发排并顺利印刷而完成论文的发表,这也同时预示着一期的出版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却几乎不关注期刊出版后所刊发文献的传播效果。而科技期刊所刊發的文献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一般通过订阅期刊或邮局发行等渠道,到达科研工作者处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对科研成果的展示与传播造成一定的局限。

互联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多方努力,到1994年实现全功能接入中国[1]。随后,互联网运用逐渐推广,并在近20年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已影响到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几年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移动端的的广泛使用,在2012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更是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科技学术期刊为了应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2]。科技期刊界从传统出版时代的重点在于完成印刷出版,发展到借助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与措施,进行许多尝试,使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献和科研成果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其中,对科研成果传播的优化与努力和期刊品牌的打造,是受到极大重视和积极推进改变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也有期刊界同仁结合相应的实践工作,进行了相关编辑出版学研究。本研究针对目前已发表的有关“传播、期刊品牌”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以阐明期刊界在新出版时代环境下,在促进科研成果有效传播的进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讨,并期望为期刊论文未来更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HJ3mm]

一 、数据库检索收集资料及限定条件下所检索到的文献数量

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内公开出版的8 000余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的全文期刊。以CJFD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条件限定性针对性检索,收集研究文献相关资料。登录CNKI 的CJFD数据库,于2018年5月3日进行限定条件的文献检索,期刊来源设为全部期刊,主题检索词选用2个(1 and 2),分别为“传播”“期刊品牌”,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2018年。对所检索到的文献数目总量进行记录,以全面了解自2000年以来针对科技期刊学术传播与品牌建设研究相关发表文献的总体情况。按照不同年度分组,统计各年度所刊发文献的数量,了解各年度所刊发文献的分布与数量变化情况。

共检索到文献105篇。分析显示,2000~2018年各年度所检索到文献的各年数量有较大差异,且各年度所刊发文献数量及不同年度的总体分布随时间进展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如图1所示)。在2010年之前,所检索到的相关刊发文献数量寥寥,基本每年在1~3篇。2011年所刊发文献数量明显增高,出现小峰值,达到7篇,随后截至2014年,基本在3~7篇之间波动。而到了2015年,出现极高的峰值,达到31篇,随后几年始终保持在20篇左右,并呈现逐渐增多的研究趋势。

可见,2010年以来的近10年间较之前相比,对于科技期刊成果的有效传播和期刊品牌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时间上分析,也基本呈现一致的改变,体现了在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研究者对期刊发展进行了较多积极思考、研究和实践。而2015年之后检索相应文献的井喷式数量增长,若考虑到撰稿投稿直至发表的时滞间隔,恰好撰稿投稿时间集中的时段应大约在2013~2014年,而这正可能处于智能手机开始迅速普及并于2012年成为超过计算机终端用户的时期,正是这一阶段,促使期刊界引发一系列改变并进行研究,才产生了相关文献数量的大幅度增长。

二、 分析所检索到文献资料的不同侧重点的数量与分布

(一)关键词分析及所刊发文献的来源期刊情况

按所检索到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排序,探寻研究焦点。对文献所刊发的来源期刊情况进行分析,如检索到的文献刊发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核心期刊的种类与数量和所占比例。

对所检索到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有3类关键词为研究方向的文献占比为主,其一以期刊为主导的关键词,如“学术期刊”“科技期刊”“期刊”“高校学报”等;其二为品牌的关键词,如“品牌建设”“期刊品牌”“品牌”“品牌传播”“品牌形象”等;其三为传播手段相关的技术或思考,如“微信”“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策略”“学术影响力” “传播能力”“互联网”等(如图2所示)。

所检索到105篇文献中,其所刊发期刊来源于核心期刊的共18种期刊,来源于CSSCI的共8种期刊,其中包括《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出版广角》《编辑学报》等,而在核心期刊和CSSCI这些高质量期刊中所刊发的文献量占所检索到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如图3所示)。

可见,针对科技期刊成果的有效传播和期刊品牌以及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研究,是近些年重点刊发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且这方面的大多数论文的质量相对较高,能被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认可和发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期刊出版界和研究者对此类研究高度重视,是重要的关注热点。

(二)学科分布分析结果

对所检索到文献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进行学科分布排序,并分析排名在前20位的数据,探寻研究侧重点的变化。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学科为“出版”的排在第一,共86篇,占105篇文献的82%,紧随其后排在第二的学科是“新闻与传媒”,共有14篇文献(13%)。政党及群众组织学科为3篇、科学研究管理等12个其余学科占比均很少,每个学科基本为1篇。可见,出版领域和传播领域对“科技成果传播”和“期刊品牌”的重视程度很高,已经致力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发表相关文献。

(三)下载和引用情况及分析

将限定条件下所检索到的文献,按下载频次和被引用频次分别排序,了解并探析排名较高的文献(选用排名前10位,即top1~10)的研究方向与侧重点。

对下载频次的分析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下载最高的Top1文献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3],发表于2015年4月,时间并不是很久远,截至检索时,已经被下载3 052次。该篇文献发表于编辑出版界的权威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其内容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问题与改进。而对排名Top1~10的文献[3-12]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主要集中在“微信公眾平台”“微博”“互联网+”等方面,均着力于提高期刊传播与品牌。从文献的下载频次排序也进一步说明,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科技期刊界的深刻影响,以及研究者和科技期刊同仁的高度关注,业界积极寻求应对的方法与改变的热情与努力。

将限定条件下所检索到文献按被引频次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排为Top1文献(发表于2015年)被引用62次,而该篇文献也是所检索到文献下载频次最高的,位于下载频次Top1。而Top1~10高被引文献[3-5,7-8,11,13-16]中,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新媒体或数字出版相关方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方向以新媒体或跨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期刊品牌建设等相关探讨与分析。这与对所检索到文献按照下载频次排序Top1~10的研究内容方向基本一致,而且其中6篇文献同时位列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Top1~10中。这进一步说明互联网发展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学术出版业界对期刊出版与有效传播的极大重视和积极应对与实践改进。

三、未来应进一步积极探索科技期刊有效传播和期刊品牌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近20年历程中,对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巨大改变[17]。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限定条件检索所获取研究文献的分析,明晰了近20年科技学术期刊及研究者对科技传播和期刊品牌的重视程度以及所展现出的研究发展变化轨迹。从对限定条件下所检索到文献,按照各年度发表数量、学科分布、下载和被引用等不同侧重点的剖析,研究结果清晰呈现出,在从传统印刷出版向现代数字出版和跨媒体出版的过程中,科技出版界同仁和研究者为促进期刊传播和品牌建设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和研究成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科技期刊人必须担当的责任。

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未来将需要期刊界同仁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借助新技术,积极思考与不断创新,寻求有效途径和多种措施,以助力科研成果有效传播和建设更高质量的期刊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建功,李晓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J].互联网天地,2014(3):6-14.

[2]国荣,赵丽莹,黄开颜.中国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期的发展转变[J].今传媒,2014(1):67-69.

[3]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0-383.

[4]余朝晖.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传播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6):112-114.

[5]张艳萍.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600-606.

[6]柴玥,金保德,杨中楷.《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微博传播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93-498.

[7]李艳,徐晶.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5(6):115-118.

[8]蔡斐.利用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提升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6,28(3):253-255.

[9]段艳文,秦洁雯.强化传播能力,扩大传播效力——“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之路[J]. 出版广角,2016(2):12-14.

[10]纪富贵,张征.动漫期刊粉丝营销对策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1):52-55.

[11]陈相雨,李桂芹.论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的形象传播[J].编辑学报,2010(2):4-6.

[12]陈晓峰,云昭洁,陈维捷.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J].软件导刊,2016,15(1):126-129.

[13]李维.论期刊品牌的生成机制[J].编辑之友,2004(6):45-47.

[14]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J].编辑学报,2015,27(5):464-467.

[15]梁洁.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之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27-1133.

[16]陈志贤.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J].编辑之友,2011(7):99-101.

[17]郭雨梅,郭晓亮,景勇.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策略[J].出版科学,2015,23(5):53-57.

[责任编辑:艾娟]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