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部编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2019-03-11 06:30张星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部编本

摘 要:“部編本”问世以来,受到学界和教师的广泛认同。针对课改后的多种版本教材,“部编本”做出了种种改革和回归,其四大系统给教师和学生都指出了一条“文道结合”的思路。使用“部编本”,应该利用助读系统依学而教,明确目标;利用选文系统因文而教,引导拓展;利用知能系统和训练系统据点而教,训练知能。

关键词:部编本;助读系统;选文系统;知能系统;训练系统

作者简介:张星奕,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17-03

2018年4月4日,笔者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观摩了一堂旨在落实“部编本”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执教人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家伦教授,执教篇目为《紫藤萝瀑布》。王老师对“部编本”的编写有诸多见解和观点,他希望通过亲自授课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依学而教,明确目标

近年来,盲目无序的“生本热”终于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逐步认知下趋向理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从“一切学生说了算”回归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部编本”教材的助读系统根据学段学情做出了清晰明确的指示,这对于一些误解了“生本”概念的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1. 从学生需要出发,遵循学习规律。“生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学习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修养为目标,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语文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1] “干货”就是指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其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以及体会情感与历史价值。作为助读系统的“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王老师紧扣这一要求,在这节课中严格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充分了解学情,围绕主要教学目标“托物言志”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

师:(PPT演示《石灰吟》)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学过吗?

生:学过。

师:一起念一遍!

生:……

师:说的是谁啊?说的是石灰吗?

生:不是,是人品。

师:太棒了,那我们再看一首。(PPT演示《墨梅》)再齐读一遍!

生:……

师:王冕表面上写的是梅,事实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己的人品。

师:对了,把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抽象成一种品格,这种手法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托物言志。

师: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这段导入可谓别具一格,王老师联系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两首古诗,唤醒学生对于“托物言志”这个文本结构方式的记忆,随后再进入课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学生早已接触过,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像初次讲解一般步步为学生讲解,只需引起学生的回忆即可。王老师让学生带着对“托物言志”的已有印象进入课文,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自然的熟悉感,避免对新课文的畏惧,另外,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托物言志”在散文中的作用以及写作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深层次地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托物言志”才更加适应学情。这也就是我们一贯追求的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遵循学习规律。

2. 充分利用助读系统,明确课堂目标指向。助读系统是指教材编者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所设置的一系列材料,例如单元导语、课文预习提示、批注、注释、插图,等等。[2]“部编本”中助读系统的显著改变在于单元导语的明确性。新课改以来,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受过于“人文”的影响,在单元导语中几乎不提语文“工具”性的要求,而“部编本”则实现了语文的回归。例如,《紫藤萝瀑布》所在的第五单元在“单元导语”中提到“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王老师在课堂之初就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两首古诗导入,为课堂留下一个伏笔,让学生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通过比较该课文中的托物言志和这两首古诗中的托物言志,加深理解,拓展视野。除此之外,课文前的“预习提示”也给了教师和学生教学的方向和建议,有效帮助教师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目标,避免兜圈子。王老师在课堂导入之后同样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助读系统,要求学生先不看课文,对“紫藤萝瀑布”这个题目进行想象,以此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因文而教,引导拓展

新课改后,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过于注重人文性,而“部编本”选文系统的一个显著变化在于选文的标准更加注重经典性、适宜教学、文质兼美,适当兼顾时代性,其倡导的“1+X”阅读模式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

1. “部编本”选文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经典的文质兼美的选文,宏观上以托物言志布局,既有散文的优美轻灵,又有对于人生、生命的感悟。对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写法、积累语料、培养语感、感悟人生;对教师来说,更是如虎添翼,易于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让教学过程游刃有余。此外,“部编本”有意识地对整个单元的选文作了合理编排,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利用教材,制订有梯度、螺旋上升的语文教学计划。

2. 扣住文本特点,暗合“1+X”模式。所谓“1+X”,温儒敏先生认为就是“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3]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1+X”模式,当前学界和一线教师见仁见智。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做出了如下的教学实践:

师:我们把书翻到后面的179页,看看这首《己亥杂诗》。

生:(翻书看课文)

师:请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

师:诗中的“落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落花。

师:对了,正是我们刚才课文中说到的“春红”。“春红”是春天的花,那么“落红”就是花已经谢了,所以这首诗写的是“落红”吗?

生:不是,是诗人的志气。

师:是的,写的是诗人即便辞官回乡也仍然心系国家前途安危的志气。所以同学们现在明白托物言志的“物”必须是怎么样的?

生:具体的。

师:那么“志”呢?

生:抽象的。

师:同学们能想到可以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

生:可以托月亮表示思念。

生:可以托竹子表示高洁的品质。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运用托物言志了!

在这段教学中,王老师以“托物言志”为中心,拓展到同样托物言志的本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己亥杂诗》,加深学生对于托物言志中“物”和“志”的理解,从而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暗暗指向教学生用“托物言志”写作,可以说是处处从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出发,真正做到了课堂的拓展延伸。在这里,《紫藤萝瀑布》就是“1”,《己亥杂诗》就是“X”。同理,课堂导入时运用的《石灰吟》和《墨梅》又何尝不是“X”呢?

三、据点而教,训练知能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本来就没有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课改以来,“人文第一”的观念居支配地位,导致知能体系的缺位。而“部编本”在知能系统和训练系统中做出了明确的改革和规范,不仅对单篇课文,更对不同学段都进行了知能体系的初步建构和规划,力求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能体系。

1. 据点训练知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课改以来,因为担心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许多教师教学时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能训练。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得不到落实,却对“人文性”大谈特谈,语文课和政治课、自然课之间界限模糊。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部编本”颇为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各个单元的导语不再是空泛地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感悟,而是切实指出单元教学重点。例如,《紫藤萝瀑布》所在的第五单元,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在单元导语的统领下,每篇课文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王老师在《紫藤萝瀑布》这节课的讲授中,抓住了一个教学重点,从认识到运用,努力构建有关“托物言志”知识能力点的教学体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用能力进行了训练。

2. 坚持“一课一得”,力求学有所得。语文知能体系的建构非一朝一夕可以蹴就,“部编本”给教师提供了易学好教的文本,并且做出了明确的单元目标和课文单篇目标指向,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做到每一课都让学生有所得。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教学要有阶段性,知识点分布到每个单元每一课,要有梯度才可以达成螺旋式上升。[4]王老师多年来亲历践行着“一课一得”的理念,坚持达成每课的教学目标,“文”“道”各一[5],力求学生学有所得,避免贪多嚼不烂。除了上文引述的两个环节外,课堂中间的环节如下:

师:我们下面就从“赏花、忆花、悟花”三个层面来看课文,请同学们把文章第二段一起朗读一遍!

生:……

师:很好!那么“花朵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伸手,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只是在描写花吗?

生:不是,作者还在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这是赏花。

……

师:那么紫藤萝是不是永远这样充满生命力呢?请同学们看第八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

师:是的,那时的紫藤花是“萧条的、令人伤心的”,同样的,我要问同学们,这是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是作者对过去紫藤萝茂盛美丽的回忆,还有对现在萧条的紫藤萝的伤感。

……

师:好了,作者赏花、忆花,作者接下来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作者想到了人生。

师:(请学生具体说说)

生:作者认为花虽然有衰败的时候,就像人生一样,但是还要怀有希望。

师:这就是宗璞想要托花表达的志——人花各有不幸,生命却无止境。这是悟花。

王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对文中的语句进行细细品读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志气,从紫藤花的“活泼热闹”到“萧条没落”再到“重新盛开”。可见,课堂始终是围绕“托物言志”,不搞旁逸斜出,深化学生对“托具体的物,言抽象的志”这一结构方式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如此实实在在的“一课一得”,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日积月累之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怎么会得不到提高呢?

“部编本”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文道统一”的思路,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当然,我们仍然能看到“部编本”还有些许不足,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课前预习要求中,其一要求“想象紫藤萝瀑布的画面”,另外又要求“阅读后与阅读前的想象进行比较,感受美的发现”,这两条要求都旨在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感受美,发现美。而这两条要求是否有所重复?是否与课文知能体系联系不大呢?

参考文献:

[1] [3]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9b37f0102wyke.html.

[2] 倪文錦,欧阳芬,余立新.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5] 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部编本
坚守与建构
“部编本”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新动向:语文要让15%的人做不完
部编教材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部编本一年级识字教学思路探索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插图研究
部编本背景下,对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部编本”教材思维下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自读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刍议部编本一下语文写字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