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体美学科教学的深入剖析与实践探索

2019-03-11 06:30于洪民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体美学科素养

摘 要: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备一项艺术特长。但现实中,学生接受了9年音体美教育,却很难习得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科素养,多数学生都没有娴熟的运动技能,没有稳定的音乐特长,也描绘不出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画,习得体育和艺术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为此,文章指出,在音体美“1+X教学”中,教师可运用“项目”解决教学的“碎片化”,运用“清单”搭建成长“脚手架”,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博学无术”的问题。“1+X教学”更是通过对“研究视角”的深入剖析与实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会用,切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音体美1+X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体育艺术2+1

作者简介:于洪民,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学。(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60-05

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学校音体美教育教学是我国广大少年儿童接受体育和美育的主要途径。但现实中,学生接受了9年音体美教育,却很难习得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应有的学科素养,可谓“博学无术”。为此,教育部两次发文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备一项艺术特长。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将“体育、艺术2+1项目”有效地融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一、幸福的回味:关注学科深度

如何使音体美学科的学习从表层走向深层,更好地体现学科育人功能?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尝试通过构建音体美“1+X教学”来优化课程。

1. 何为音乐“1+X教学”。音体美“1+X教学”中的“1”从宏观上来说,是体育艺术“2+1”中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从方法层面看,音乐学科中的“1”是葫芦丝、歌唱、非洲鼓;体育学科中的“1”是毽球、跳绳、篮球;美术学科中的“1”是线描写生、色彩写生。从思想层面看,“1”是整体的、系统的观念。“X”是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学科素养。“1+X教学”中的“+”是串联的意思,“1+X教学”意指通过“1”的系统学习将“X”进行串联,使之形成整体,就犹如磁铁吸满铁钉,线把珍珠串联成珍珠项链一样,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素养的协同发展,见表1(P60)。

在实际教学中,各学科的“1”在课堂中用时占比不尽相同。以音乐为例,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节音乐课中约10分钟时间用于“1”的教学,而“1”的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时候是和国家教材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比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183首歌唱曲目中,《金孔雀轻轻跳》《西风的话》《乃呦乃》等99首歌曲可以用葫芦丝来演奏,这样的交融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了探究音乐的广度,对学生素养的形成较为有效。在具体教学中,1~4年级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5~6六年级进行走班教学,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和兴趣选择课程,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使学科深度得以更好地体现。

2. 破解博学无术“三板斧”。

第一,项目,改善碎片化教学的“良药”。音体美“1+X教学”通过“1”具体项目的确立有两大特点:一是凸显学科学习“线”性的纵向发展,使学习更具系统性和层次性。如美术学科,通过写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运用能力、创作表现能力等得以持续发展,并推进美术课程整体的深入学习;二是“1”的理念帮助教师理清了国家教材的编写意图,梳理了音体美学科1~6年级的素养体系,从而有效改善音体美学科的“碎片化”教学现状,使教师更科学有效地使用国家教材。

第二,清单,促进技能形成的“脚手架”。不论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乔木,还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学得快一些,有的学得慢一些。“1+X教学”为每一个“1”确定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具体学习内容,以此搭建音体美学科技能“脚手架”,帮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科素养上都能稳步提升(见表2)。

第三,资源,提供学习帮助的“数据库”。信息时代,学习的多渠道早已成为现实,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途径之一。为此,学校音体美课程小组收集了系统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线上学习“数据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参照学习。如体育课程跳绳学习资源(见图1)。

面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体美学科学生“博学无术”的问题,音体美学科的老师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构建音体美“1+X教学”,加强自身的课程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优化了课堂,改变了学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见图2)

二、正在进行时:关注交往深度、思维深度

前阶段,音体美“1+X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博学无术”的问题,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1+X教学”在关注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同时关注交往深度和思维深度,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養迈进。音体美各学科将研究的视角直指课堂,确立了音乐学科教学的研究视角为:①本位性感知;②协同性习得;③创造性表现。体育学科教学的研究视角为:①示范与体验;②技能与负荷;③运用与实战。美术学科教学的研究视角为:①联通性读图;②批判性审美;③创造性表现;④生活性应用。

1. 从“学会”到“会学”。

第一,倾听同伴,产生关联。学会倾听,产生关联,在提升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判断、分析、归纳、总结。美术学科黄娜老师在“黑白灰的对比关系”一课中是这样生成的: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两只羊身上的花纹特点。

问题:这两个图案是如何表现黑白灰的层次的呢?

黄×希:图中左边的花心是点(黑),旁边是线(灰),花瓣留白(白)。

同桌陈×廉:我同意她的观点,但我还有补充,图中右边的花心是线(灰),花瓣是面(黑)。

杨×:我来总结,它们是运用点线面的装饰让图形呈现黑白灰不同的层次。

三位同学的回答看似简单,却皆有关联,在关联中道出了黑白灰的对比关系,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第二,信任依赖,协同习得。协同习得通过小组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小组互相合作或竞争发挥群体聚合动力,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体育学科邓峰老师执教双人合作跳绳“连锁跳”,是这样开展的:

师:同学们,单人单摇跳绳大家掌握得比较好,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两个人一起合作跳呢?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你们两两合作,尝试两人两根绳的合作跳绳。

(生两两尝试,创造双人跳并展示)

师:在刚才上台展示的几组同学当中,其中有两组同学在交叉拿绳后同时跳,完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连锁跳”,我想请他们到台前来介绍一下创作过程。

紧接着,通过全体两两尝试——分享经验——教师总结等过程,学生在自我实践、探讨分享中掌握了“连锁跳”的技巧,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多余的语言,学生完全在协同实践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在二年級音乐课《两只老虎》教学中,孩子们首次接触到轮唱,教师的常规做法是通过倾听范唱、理解轮唱、尝试轮唱、讲解要点等环节来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往往因为学生年龄小,轮唱难度大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于洪民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以下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轮唱:

两两组合:两张不同颜色同样内容的歌词卡片(一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学生两两组合,分别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

两两实践:卡片上下对齐同步唱——移动卡片先后唱——两两组合展示唱——探索唱(解决轮唱像吵架一样的问题)。

全班分组实践:分组先后唱——交换唱。

在轮唱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于老师没有强调轮唱的概念,而是通过两两分组,由易到难地实践,以及小组汇报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轮唱的形式,以问题“如何解决轮唱像‘吵架一样?”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继续通过两两实践来寻找答案。当学生掌握轮唱的形式和技巧后,全班再一起分组轮唱,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三,共鸣呼应,分享交流。分享交流是对学习的巩固与升华,对艺术学科来说,也是对审美能力的开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从美术学科的批判性审美研究视角出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作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分享交流中彼此收获。美术学科杨桢老师在“多彩的单色线”一课中,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杨老师选取典型的作品进行展示(既选取优秀的作品,也选取不够好的作品),请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师:同学们,任何作品都有优缺点,能够被老师选上来的作品都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提供了可以让我们进步的范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抚慰学生的心灵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刚刚欣赏了王×、李×辰等同学的绘画作品,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徐×韬:我觉得王楷的线条很流畅,形状画得也非常准确,但是在组织线条排列的时候太密集了,如果线条的组织有疏密变化的话会更好。李×辰的作品中线条的疏密处理得很好,但是他的黑白灰对比不够强烈。

冉×宁:徐×韬的观点我很赞成,但我更喜欢陈×的作品,他的构图大小适中,画得很精准,线条还有主次变化,黑白灰表现得很合理。李×辰的作品构图感觉稍微小了点。

几位同学的回答既发现了作品的闪亮点,又能够运用比较专业的美术术语阐述自己的建议,使批判性审美恰到好处。

2. 从会学到会用。

第一,学得扎实,用得准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科本位知识的准确传达,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上,实现准确应用。这在美术杨春子老师执教“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时,有较好的体现: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透视的知识,大家来给这幅作品找找茬,说说这幅作品的问题出在哪。(出示一幅街景写生作品,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协同学习,得到答案)

蔡×媚:我知道公路离我们越近的地方越宽,离我们越远的地方越窄,而画面中公路前后一样宽,这不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贺×天:还有路灯,应该是近处的较高,远处的较低,画面中刚好相反。

唐×:近处的计程车应该画得比远处的要大一些,近大远小才是正确的透视关系。

师:同学们已经充分理解了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你可以创作表现一幅体现透视关系的作品吗?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绘制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运动会》,近处人物比远处人物大;《教室里的桌椅》随着距离由近及远,课桌桌面由宽到窄发生变化;《校园荔枝树》则表现出了近高远低的正确透视关系。之所以用得准确,是因为学得扎实。

第二,学得轻松,用得灵活。实践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深受孩子们喜爱,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同时,学得有趣,用得灵活,可谓既有趣又有效。

音乐匡芝兰老师在执教一年级的“小雨沙沙”一课中,通过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启发学生感受音的长短,并用歌声表现出来。由此,帮助学生在例子中理解音乐,在实践中习得技能。

师:同学们,春天的小雨落在池塘里、马路上,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1:嘀嘀嘀嘀。

生2:沙沙沙沙。

生3:淅沥沥沥。

师:老师发现,你们刚才模仿的声音比较短促,都很像小雨滴的声音,你们能把这样的声音放在歌曲里吗?

生唱: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小雨滴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小雨落地,流过草地,它的样子从一滴一滴变成了什么呢?

生1:变成了一条线。

生2:变成了一摊水,像镜子一样。

师:你们说得很形象,小雨滴落地后连在一起变成了线,你们能用连线一样的声音唱唱下一句吗?

生: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师:你们的声音让我感受到雨水很甜的样子。

老师的启发性引导打破了常规性的模唱学习,让一年级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学会歌曲并唱好歌曲,课堂多了灵动,更为轻松。

第三,学得透彻,用得深入,学会创造是学以致用的高境界,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养。因此,小学的音体美学科理应从课堂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音乐学科于老师在二年级《乃呦乃》一课教学中是这样启发学生进行创造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歌唱的这首《乃呦乃》是由5、3、1三个音组成,原来三个音就可以变成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能尝试用5、3、1三个音编创一句旋律吗?可以2~3位同學合作创编。

生1:我们两个编的旋律是这样的:“5 1 1 3 | 5 3 5 - |”。

生2:我的是“3351| 3 3 3 - |”。

师:你们的旋律真好听,就像同一首曲子中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唱),同学们能不能在他们这两句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再创编出另外两句,把它变成完整的一段旋律呢?

经过尝试、调整,学生创编出了一段旋律:

5 1 1 3 | 5 3 5 - | 3351| 3 3 3 - |

5 1 1 3 | 5 5 3 - | 3351| 3 3 1 - ||

师:你们能用葫芦丝吹出来吗?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在于创编得多完美,能够在尝试中用音符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用葫芦丝演奏出来,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音体美“1+X教学”从学科深度到交往深度、思维深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素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学会成功走向会学、会用。

参考文献:

[1] 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卜彩丽,冯晓晓,张宝辉.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解读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5).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音体美学科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论榆次区乌金山镇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重视音体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巧用素质教育指挥棒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