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论略

2019-03-11 06:30黄娜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体美

摘 要:为构建深度课堂,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要从重视教学的“场”做起。本文拟从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着手,分别阐述如何做到“蹲下来”,让课堂从高效转向有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场;音体美

作者简介:黄娜,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学。(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75-02

“蹲下来看孩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为何要蹲下来?又应该如何蹲下来?我们不明究竟。如笔者之前所教的瑜伽课就一直强调慢下来,只有慢下来才能专注,才能体会每一次呼吸。慢,让每个体式都有发现自我的过程,自然形成了最适合自己的体式,也就是最有效的体式。慢下来还有更深的学问吗?直到笔者投身于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方有所领悟,“蹲下来”可以是走下来、慢下来、静下来,“蹲下来”还能让教学从高效转向有效。

一、体育教学的有效在于“走”

体育课一般是在运动场或者体育馆上的,有“走下来”之说吗?有的!笔者亲眼所见,许多老师也有同感。大家印象中的体育课,一节课集合整队大约多少次?开课一次,结课一次,课中两三次,至少五六次。在体育节的两节课上,钟善为、崔希泉老师的课集合整队都只有一次,因为他们从“讲台”上走下来啦!钟老师是这样执教四年级“毽球——正脚背发球”这节课的:

1.“走”近你,了解你。本节课主要是分小组练习,只集中精讲一次。教师“走”近学生,了解每个学生踢毽球的水平,按学生的踢球水平进行分组,并分配不同的任务,8个小组,每6人一组。分组情况如下:第一层级是一组6名毽球队学生,他们已掌握正脚背发球动作要领,直接进行标准场地比赛。第二层级是四组水平较高的学生,有三组需要提高此能力并运用到比赛,故进行半场隔网发球练习。有一组学生已经掌握了发球技术,可拓展至接发球技术,故安排此组学生进行半场小型比赛。第三层级是剩下的三组学生,发球技术动作要领尚未完全掌握,都进行半场不隔网发球练习,但能力稍强的学生安排有球练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安排徒手动作练习。只有教师“走”近学生,才能如此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毽球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专项练习,因材施教,使学生有目标、有自信、有收获,这样的练习才真正“有效”!

2.“走”进你,帮助你。小组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讲解都站在小组学生中间,大大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个别有错误的学生,能近距离地看到示范指导或有针对性的提问。对有进步的学生来说,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眼神、一个摸摸头的小动作都更容易走进学生心里。因为走下来,钟老师纠正发球的错误更有针对性,毕竟不会发球的只是少数学生;因为走下来,几个毽球高手得以华山论“毽”,因材施教;因为走下来,钟老师训斥调皮的学生成了眼神的交流,那是近距离才有的力量……就这样做到真正的“走下来”,让体育课从“高效”变为“有效”。

二、美术、音乐教学的有效在于“慢”

以一年级下册美术课“快乐的小鸟”为例。这是一节线描写生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先讲鸟的结构特点,如“圆脑袋、三角尾”等,接着教师开始示范并说要求,如“头要画得圆、尾巴是三角”等,最后学生临摹,整堂课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绘画30分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画完、学生画”看似高效,但因为要求多、集中讲解容量大,往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出现越画越不像、越画越没自信的现象。如何破解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就要把课堂“慢下来”。

1. 慢在感知线条。“线描写生其实是一根线在散步”,可见线条在线描写生课中的重要位置。课前10分钟,教师让学生放手感知线条:起笔要慢、用线要慢、连接要慢,让每一根线都在慢中具备美感,这样的训练让每个学生的状态都很放松、很轻盈,心随笔走,看似很慢的课堂给了学生从容、自信,学生在“慢”中逐渐完成对线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运用。

2. 慢在“不教而教”。基于一年级学生对鸟的结构可以基本把握,教师不讲解构图、鸟的结构等知识点或绘画要求,而是把线描写生课简化成对线的理解,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线条的连接。比如,教师先要求学生在素描纸上找好画小鸟的位置,能画得下整只小鸟就可以了(渗透构图知识);再画小鸟的头部,不强调“圆”的形,只需要把线的头、尾能连接上就可以;接着找到鸟头部的地方,需要连接头部画身体(渗透鸟的结构),身体的两侧画翅膀,画翅膀时要相互比较,看大小是否一样、位置是否一样(渗透鸟的外形特点以及对比方法)等。教师带领学生画让课堂慢下来,“不教而教”没有强调形的准确,每个学生绘画时都很轻松、有自信、敢去画,又在无形中渗透了构图、结构、对比等知识点,这样的课堂学生只会越来越想画,还越画越像。

3. 慢在“将错就错”。绘画时采取“将错就错”的方法,如学生画小了就添画,画大了就接纸,作品不用修改、一气呵成,学生真正放松下来,专注自我,寻找自信。这样的“慢”让学生的绘画兴趣愈发浓厚,在课堂上没有错误与压力,只有创造与奇迹!慢下来的美术课重线条、重过程、重创作,不高效但很有效!

音乐教学同样如此,要多注重“慢”,以二年级下册音乐课“我的家在日喀则”为例,其教学目标是掌握藏族歌曲的节奏特点。传统上课模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节奏(或动作)导入、学唱旋律、学唱歌词、创编拓展。这样的音乐课很“高效”,学生通过模仿最后都能学会唱这首歌。但是,整堂课创编性偏低,学生对这首歌的留存较短,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只是虚假繁荣的表象。教学方式变革下的音乐课该如何体现从高效到有效?如何体现慢的过程?我们来看李响老师的教学。

4. 慢在感受节奏。李老师先给出一個2/4拍的节拍,让学生感受。学生合作创编节拍,以不同的方式用身体拍出强弱的节拍,师生协同、感受节奏。

“慢”下来的导入环节不仅有教师示范,还有学生创编,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的同时,不断强化对2/4拍的强弱关系,稳定节奏,通过师生协同、生生合作,学生对2/4拍节奏的掌握更“有效”。

5. 慢在协作创编。首先,教师范唱、师生合作,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老师一边哼唱一边打节奏,其次,学生寻找朋友、一唱一奏;最后交换伙伴、再次合作。课堂在合作中“慢”下来,把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协同习得,学生学会了倾听同伴,懂得了自主思考,亲历了同伴间的反馈及纠正,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旋律与节奏之间的配合方式更“有效”。

整节课下来,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创编的过程让课堂“慢”下来,使学生有了思考学习的时间、反思的空间,学习真实、有效,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科學教学的有效在于“静”

以一节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研讨会的研究课“让种子飞起来”为例,教师是按照“任务驱动、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汇报结果、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课例流程清晰、重点突出,很好地实现了教学预期,获得了听课者、专家及评委的高度评价。然而静心下来看,却发现在汇报结果环节六个小组的汇报中有三个小组答案雷同,占据了大量课堂的宝贵时间。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学生之间倾听的缺失,如果能静下来思考、沉下来内化或提出新的角度思考会更好。如有个小组汇报:“我们是第三组,要做的是利用水流来帮助种子传播到远方,准备的材料是气球、种子模型、水。先把气球吹大,然后把种子塞进去,利用水帮忙传播,这就是我们组的讨论结果。”第五组的设计与第三组雷同,但在倾听后如果能继续思考:“我同意他们组的设计方案,但还有补充,如果先把种子外面包上棉絮,再放入气球内,就不容易散开,会比直接放入种子漂得更远。”这样的发言更具建设性。由此可见,在“静下来”的课堂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思考内化成自己的设计方案,让小组之间多一些关联类交流互动,少一些宣讲性各说各话,科学课会更“有效”。

为构建深度课堂,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要从教学的“场”做起,让“慢下来、走下来、静下来”成为课堂常态,追求更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介龙. 校园里有多少儿童的“视界”[J].教学与管理,2006,(32):12-14.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音体美
论榆次区乌金山镇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幼师音体美融人体育教学
浅谈小学音体美整合的快乐课堂
重视音体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巧用素质教育指挥棒
小学音体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解决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有效策略
初中音体美校本教程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
解决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有效策略
高校构建音体美和谐教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