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1.0 cm的直肠类癌内镜治疗方法探讨

2019-03-13 09:12王亚丹郭春梅宿慧刘揆亮魏南刘红吴静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切除率下层肌层

王亚丹,郭春梅,宿慧,刘揆亮,魏南,刘红,吴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消化内科,北京 100038)

直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直肠肿瘤的1.80%,其中约15.00%的患者可能发生转移,因生长缓慢,早期常无特殊症状,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1-4]。该病变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倾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2-4]。有研究认为,不存在局部及远处转移的直肠类癌患者,局部完整切除即认为治 愈[4-5]。随着结肠镜检查治疗技术的进步,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日趋成熟,主要治疗方法有内镜下黏膜切 除 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内 镜下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ligation,EMR-L)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目前3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6]。本研究通过对49例直肠类癌的内镜临床资料分析,探讨3种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直肠类癌的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共完成56 700例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瘤412例,其中直肠类癌74例(<1.0 cm直肠类癌49例,≥1.0 cm直肠类癌25例),直肠癌338例,本研究纳入≤1.0 cm的直肠类癌49例。其中,男32例(65.31%),女17例(34.69%),平均(56.48±13.82)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和便血等,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15例伴有结肠息肉。直肠类癌病变平均大小为(5.96±1.01)mm,其中22例(44.90%)接受EMR术,20例(40.82%)接受EMR-L术,7例 (14.28%)接受ESD术。纳入标准: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病变,并行内镜下治疗(EMR、EMR-L或ESD),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的全部患者。排除标准:发现病变未行内镜下治疗、病理资料不完整。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3组(EMR组、EMR-L组和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助手人数、术后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22例接受EMR术,20例接受EMR-L术,7例接受ESD术。EMR术组中,男13例,女9例,平均(57.55±9.84)岁。EMR-L组中,男13 例,女7例,平均(54.26±12.30)岁。ESD术组中,男6例,女1例,平均(60.29±12.57)岁。3组性别构成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一般资料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mong three groups

1.2 方法

1.2.1 术前情况 所有患者均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应用Olympus CV-260SL电子结肠镜(Olympus公司)。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正常的直肠隆起性病灶后,对病灶进行超声扫描,观察病灶大小、外形、边界和内部回声强度,根据病灶和邻近正常肠壁的结构判断病灶所处的肠壁层次和起源,根据病灶所在肠壁的层次和回声强度判断其性质。根据普通肠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普通白光内镜观察病灶呈黄色或白色、起源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低回声或回声欠均匀、边界清晰、无固有肌层和血管浸润的小于1.0 cm的类癌患者,完善腹部CT检查排除肝转移、局灶转移等可能,行内镜下肿瘤切除。完整切除定义:内镜下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与肿瘤之间距离≥2 mm。

1.2.2 EMR术切除直肠类癌 肠镜下于肿瘤根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氯化钠注射液,使病变与肌层分开防止出血,再用圈套器圈套病变后用高频电将息肉电凝切除,残端清洁,创面视情况用钛夹夹闭。

1.2.3 EMR-L术切除直肠类癌 用透明帽对准病灶,吸引后释放橡皮圈套扎病灶,再用圈套器圈套病灶后高频电切除,残端清洁,创面视情况用钛夹夹闭。

1.2.4 ESD术切除直肠类癌 先于病灶基底部注射甘油果糖玻璃酸钠6∶1混合溶液,病灶及周围抬举好,即用Dual刀切开周围黏膜后,剥离黏膜下层,将病变完整切除。创面视情况用氩离子束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处理或钛夹夹闭。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使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及率描述,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病变生物学特征及内镜表现

在本组数据中,类癌均位于直肠,距肛门5.0~15.0 cm,直径在1.0 cm以内,形态多为丘状或半球状隆起,表面被覆正常黏膜,呈黄色或白色,质地较硬,少数顶端发红、糜烂,易误诊。超声内镜观察,病灶呈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直径1.0 cm以内,起源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边界清楚,无固有肌层和血管浸润。3组病变生物学特征及内镜表现见图1~3。

2.2 3 组病变切除情况比较

图1 EMR-L 术Fig.1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ligation

图2 EMR 术Fig.2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图3 ESD 术Fig.3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MR术组中,病变平均大小(6.36±1.50)mm,起源于黏膜深层9例,黏膜下层13例,16例为完整切除,6例切除不完整,完整切除率72.73%,平均操作时间 1 min 38 s。EMR-L 组中,病变平均大小(5.95±1.08)mm,起源于黏膜深层6例,黏膜下层14例,完整切除率95.00%,1例紧邻切缘,平均操作时间 2 min 1 s。ESD 术组中,病变平均大小(6.86± 1.21)mm,起源于黏膜深层2例,黏膜下层5例,完整切除率100.00%,平均操作时间32 min 18 s。见表2。

表2 3 组病变切除情况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excision lesions among three groups

2.3 3 组病理结果

本组患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典型的直肠类癌G1期,未见脉管瘤栓,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其中,EMR组6例患者病理回报示:肿瘤组织紧邻切缘和(或)基底,EMR-L组1例患者病理回报示:肿瘤组织紧邻切缘和(或)基底。以上情况判断为未完整切除,密切随访未发现复发、转移。

2.4 3 组并发症情况

直肠类癌内镜下治疗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穿孔,EMR组共2例发生出血,均为术后即刻渗血,应用钛夹止血效果良好,无迟发性出血。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直径约0.5 cm,应用钛夹7枚缝合,因穿孔部位位于直肠下段,无腹膜炎症状及体征,术后恢复良好。

2.5 术后随访

术后患者规律复查肠镜,病变切除的残端形成光滑的瘢痕,目前无复发病例,最长者已随访6年。

3 讨论

西方国家研究发现,在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直肠类癌发病率约占12.60%,位于第3位,亚洲国家直肠类癌发病率更高[1-5]。一项日本研究发现,80.00%直肠类癌位于距肛门10.0 cm以内,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肿瘤平均大小10 mm[7],本研究入组病例平均年龄56.48岁,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直肠类癌组织结构似癌,但发展缓慢,多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很少发生转移,其恶性程度的判断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表面情况、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其中以肿瘤大小和是否侵入肌层最为重要[7-10]。有研究认为,以下是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大小>10 mm,表面有糜烂或溃疡,肌层浸润,低分化组织学表现,淋巴脉管浸润[9-10]。而内镜及超声内镜评估直肠类癌小于10 mm、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脉管淋巴转移,则提示病变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小,5年生存率可达98.90%~100.00%[6,11-12]。有研究认为,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类癌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是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类癌的内镜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对于发生转移可能性较小的直肠类癌,目前一般选择内镜下治疗[13-14]。内镜下治疗直肠类癌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和保留肛门功能等。目前认为,75.00%的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可行内镜下治疗,例如EMR术、EMR-L术和ESD术。然而,如果EMR术不能完整切除病变,需要再次内镜治疗时,因为纤维化等原因,EMR术完整切除病变存在困难,需行ESD术[12-14]。 而且有研究认为,ESD术治疗后可以显著降低病变复发率和转移率[11-14]。也有研究认为,EMR-L术相较于ESD术更为简单有效,且预后良好[15]。关于直肠类癌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共纳入49例直肠类癌,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无复发及转移,预后良好。其中EMR组(完整切除率72.73%)、EMR-L组(完整切除率95.00%)内镜治疗术后分别有6和1例病变,病理回报示肿瘤组织紧邻切缘或(和)基底,判断为未完整切除,ESD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和EMR-L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手术时间较EMR和EMR-L组时间长(P<0.01),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且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小于1.0 cm直肠类癌男性多见,平均年龄56岁。尽管直肠类癌是一种潜在恶性肿瘤,但仍有复发、转移的可能,术后定期复查肠镜和腹部CT是最佳随访手段。

猜你喜欢
切除率下层肌层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折叠积雪
积雪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有借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