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听专家的

2019-03-14 01:34人神共奋
读者·原创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明胶盲区直觉

文|人神共奋

▌为什么专家变“砖家”

几年前,媒体曝出过“把工业明胶当食用明胶添加”的事件。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一位食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添加工业明胶绝对不可能做出添加食用明胶的果冻的品相。可当场有记者播放出亲身暗访的视频,地下工厂用工业明胶做出外形以假乱真的果冻来。

应该是这位专家的经验落后于科技发展了,但他的表现很有趣:虽然睁大了眼睛,但始终面带微笑,嘴里说“不可能的,这个不可能的”。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有个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被揭穿。其行骗手段其实很老套,募集新投资者的钱来偿还老投资者,但涉案金额巨大,而且受骗者都是各界名人,其中居然有一位金融领域专家中的专家—美联储前主席、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

专家也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在网络时代,专家的名声真的是江河日下,变成了“砖家”和“叫兽”,远远超过了“名人效应”所能解释的范畴。

为什么这些“砖家”常常让人觉得很不靠谱呢?到底是专家本身的问题,还是普通人自己的问题?

▌到底是谁不靠谱

网络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有大量现场的照片和视频,信息透明看起来是好事,但问题是,普通人生活中大多靠直觉判断—直觉的好处是速度快,消耗大脑资源比较少,用来对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琐事绰绰有余,可一旦到了专业领域,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跟影视剧里不一样,就很容易出现“直觉性偏差”。

而专家在自己的领域内,用的是基于逻辑的科学分析,绕过了吃瓜群众的直觉判断盲区,反而让普通人误解为“专家不靠谱”。

比如有一个统计结果表明:生活条件越好的地方,癌症患者的比例反而越大。这个数据难免让普通人觉得是在胡说八道,但在专家看来很好理解:与癌症联系最紧密的因素不是生活质量,而是年龄,超过50岁,患病率直线上升,而生活质量高的地方必然人均寿命长。

在专业领域内产生错觉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专业领域内的数字都具有欺骗性,偏偏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擅长数学,或者懒得算一下。

很多人去做一种叫“低剂量螺旋CT”的早期肺癌筛查,因为这种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是99%,也就是说,有病的人99%会被查出来,而没病的人99%也会被排除。听起来很不错吧?

可是,医学博士、科普作家“菠萝”在他的《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一书中认为,就算这个数据是真的,普通人也没必要做,除非是几十年的“老烟枪”这种患癌高风险人群。

让我们来跟“菠萝”一起做个简单的算术题:假设10万人做测试,有多少人会被查出有问题?

第一部分,有病被查出的人数:假设肺癌得病率为千分之一,那么10万人中实际上是有100人生病,99%的人被查出,就是查出99个人。

第二部分,没病却查出有病的人数:剩下的99900个实际上没病的人,因为1%的误诊率,会有999个人被误诊为癌症。

最后,求出误诊率:被检出的1098个有问题的人中,其实有999个人是误诊,被误诊的概率高达91%。

而实际上,很多医生都认为这个筛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只有90%,那么误诊率就高达98.1%!再考虑到这种检查的高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非高风险人群做检测是得不偿失的。

假如你是被误诊的其中一个,虚惊一场后,你一定会大骂“砖家”不靠谱,但真正不靠谱的是你的数学水平,还有玩数字游戏的推销员。

▌专家忽视了人性的弱点

不过,在上面的案例中,你可能会想,没有癌症诊断出癌症还好啦,重点是—有癌症的人,99%都能诊断出来。

这正是专家和普通人看法存在分歧的第二个原因:专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忽视了人性的弱点,反而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而普通人如果与此事有切身利益关系,感受就完全不同。

还是以医生为例,假如某重症有两种治疗方案:A方案成功率50%,有50%的概率没有任何效果;B方案成功率高达90%,但有5%的风险立刻死在手术台上。

作为医生,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肯定觉得B方案更好,手术当然少不了风险。但患者就不一定了,5%的死亡风险,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还是太高了。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上说的“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为了避免死亡、破产一类的“绝对风险”,宁可放弃“风险收益比”更好的方案。

所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不仅要懂医学,更要懂人心。

▌专家的盲区:极小概率事件

前面说的例子都是普通人的问题,要么不科学,要么不理性,好像专家永远不会犯错。当然并非如此,专家最熟悉的专业领域,往往正是他们的盲区所在。

专业人士也会被直觉误导,因为他们有一套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序。一些被认为基本不会发生的极小概率事件,常常会被解释成其他出现概率更高的原因,专家的自信又让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在这里犯错。

专家们忽视“极小概率事件”,还有一个原因: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做事情的成本可能会高得惊人,预算可能永远通不过。福岛核反应堆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过去45年间,福岛最大的地震是8.0级,所以日本人就按8.5级的防震标准来建造核反应堆。而事实上,福岛在过去很可能发生过9级地震,而这个信息被专业人士“当成极小概率事件”无视了,最终造成巨大的灾难。

▌别对答案太在乎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家,思维上都有自己的盲区。普通人的盲区是“过于依赖自己的直觉”,专家的盲区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理性和经验”。

这两种思维盲区的产生,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类人都过于在乎现在就得到一个答案—因为专家如果没有这个答案,他们很可能什么事都做不了;普通人如果不立刻得出答案,日常决策成本可能高得惊人。

这就导致我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

食品添加剂专家觉得把添加工业明胶的食品做成与添加食用明胶的食品相同的品相很难,就忽略了技术的进步;普通人太希望找到一个准确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筛查方法,忽略了数字本身的意义;核电专家太希望证明在福岛可以建核电站,忽略了小概率事件的不确定性……

上学时,我们都有做选择题的经验:不能因为一个选项看起来是正确的,就不看其他选项。这个经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决策中同样重要。

猜你喜欢
明胶盲区直觉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了解汽车的视觉盲区有必要
盲区
你的直觉靠谱么?
您真的了解明胶吗?
工业明胶来袭,凉粉还能放心吃吗?
如何辨别注胶虾
让孩子远离 “汽车盲区”!
被滥用的工业明胶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