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与发展研究

2019-03-14 16:06秦纪强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名师成员学科

秦纪强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是以高校体育学科为载体的团队组织,近年来,为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学科实力整体增强等发挥了积极作用[1]。然而,综观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实际运行,还存在名师地位高但核心作用不足、教师期望高但实际行动不足、行政要求高但团队活力不足、创建热情高但后期发展不足等诸多困惑与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在场性”研究的视角,深度挖掘创建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期为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内涵

名师是名师工作室的根基,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可以理解为高校体育名师领衔下的团队组织,是体育学科团队在高校的一种形态,是带有校本特色的、相对松散的、非行政性质的体育学科共同体[2]。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通常由体育名师、骨干体育教师、普通体育教师等三类成员构成,成员之间相互支撑,由体育名师牵头组建,学校遴选,上级主管部门认定。体育名师是共同体的核心,起组织、引领、凝聚、示范、激励、辐射与带动作用,其个人层次决定名师工作室的创建与认定层次,其德行修为、品质业绩、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社会实践等决定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层次[3]。骨干体育教师既是体育名师的工作对象也是重要助手,在共同体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其品行、态度、能力等对名师工作室的实际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普通体育教师既是工作对象也是重要参与者,是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效果。

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名师工作室的基本类型,结合高校的层次、类别、定位、特色、优势等诸多要素,可将名师工作室的基本类型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技能型、综合型等四种[4]。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基本类型大多属于综合型,少数研究能力突出或体育竞技优势明显的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也可认定为研究型或技能型。高校体育的学科属性决定其主体功能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终身体育培养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培育与传承、体育社会化推进等相关方面,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体质健康监测、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科研究等相关内容。高校体育的学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综合类型,所谓研究型或技能型也可理解为综合型基础上的一种拓展。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取向呈现较强的学科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一是引领团队成员顺应高校人才培养对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要求,实现高校体育育人功能;二是提升团队成员高校体育育人本领,促进大学生体质强健与身心健康;三是强化团队成员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与能力;四是激励团队成员夯实体育文化基础,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五是发挥团队成员运动技能优势,提高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六是凝聚团队成员学科研究内生动力,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总之,这六项内容以 “团队成员”这条主线贯穿,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与发展的重要遵循,最终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工作室的层次与类型。

2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创建策略

高校体育是高校通识教育公共学科,学科的现实地位不高、师资队伍文化基础偏低以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创建难度相对较大。本研究认为,只有牢牢抓住“团队”这个关键要素,通过打造团队、组建团队、提升团队三大策略,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创建效果。

2.1 以学科为平台打造团队

打造团队是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基本前提,以体育学科为平台打造团队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萌芽,应该是一批具有共同目标追求的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觉汇聚,打造团队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自觉行动转化为团队行为。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大多隶属体育学科,因此,只有紧紧围绕体育学科,通过教育、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等系列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培育名师,培养骨干,吸引成员。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团队打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学科平台强化教研科研尤为关键。通过教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等具体过程,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若干基础性团队,以此为基点,努力造就团队成员的兴趣与专长、团队骨干的优势与方向、团队带头人的成果与影响,进而做大团队,做强骨干,做实带头人,为工作室的创建奠定团队基础。

2.2 以目标为导向组建团队

组建团队是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的重要标志,以目标为导向组建团队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的价值遵循。组建团队既是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打造团队的持续推进。伴随团队建设的不断深入,团队实力得到增强,学科梯队、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等逐渐明晰,组建团队的相应条件日臻成熟。组建团队的正式启动表明创建工作步入实质性阶段,确立创建目标并付诸实施是组建什么样的团队以及如何组建团队的必然要求。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团队组建是一个相对细化的运行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坚持目标导向意义重大。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总体目标就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育人功能,以“师德高尚、作风优良、求真务实、勤奋好学、锐意进取”为组建标准,整合团队资源,建立项目团队,发挥名师、团队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切实增强团队成员综合素质、体育素养、育人本领,促进团队成员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持续健康成长。其次要实施过程目标。一是基于总体目标的认同组建团队,进出自愿,滚动发展,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确保团队建设有规划、个人发展有计划;二是基于分项目标的认可组建团队,彼此信任,密切配合,在名师引领、示范、带动的基础上,确保团队骨干有组织,团队成员有分工;三是基于个人目标的认定组建团队,咬定青山,锐意进取,在过程监控、督促检查的基础上,确保个人发展有方向,任务落实有跟踪。

2.3 以任务为驱动提升团队

提升团队是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本质要求,以任务为驱动提升团队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动力源泉。团队成员的成长历程、文化基础、工作积累、职务职称、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个性特征、价值追求等存在差异,整体提升不可能齐头并进,在系统推进中,通过团队组织分解任务、团队成员明确任务、团队个人落实任务等环节将会有力的促进工作室成员的健康成长。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团队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明确具体任务至关重要。体育学科运动项目较多,涉及内容较广,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每位成员在课堂教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学科研究、社会服务等具体领域都有自己的强项与优势。为此,工作室首先要因人制宜拟定提升计划,以项目团队为单元分解任务,为团队提升打下组织基础;其次要确立优势互补总基调,引领团队成员明确任务,为团队提升打下思想基础;第三要强化绩效观念,鼓励团队成员突出优势、自我定位、主动作为,为团队提升打下行为基础。团队成员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各司其职,协同共进,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成功创建的重要保证。

3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路径

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工作贵在持久,创建的根本宗旨在于发展,立项的根本任务在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认为,只有牢牢抓住“发展”这根主线,通过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三条路径的持续推进,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

3.1 持续推进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名师工作室创建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完善团队建设规划、注重名师效应、关注个性化发展、强化职业道德信念培养等,是持续推进团队成员综合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举措。

一是不断完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团队成员能进能出长效机制。团队建设规划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行动指南,一般分为总计规划和个人成长计划(目标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任务的落实,名师工作室的实际运行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建设规划的不断完善,不仅可以弥补方案的先期不足,而且可以调整团队建设的后期成员及分工。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按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积极引进“有为”教师,及时清退“无为”成员,有效的避免了“搭便车”现象。

二是注重名师效应,突出体育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名师的核心地位保持稳定,名师本人通过自己的公开教学、观摩指导、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活动示范团队,通过有计划的集体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引领团队,通过有针对性的师生座谈会、学情分析会、学生议事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辐射团队,通过学校统一开展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教学部门评价、科研部门评价等活动规范团队行为。

三是关注个性化发展,促进团队成员沿着既定方向健康成长。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在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运动竞赛、学科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优势不同,因人制宜、扬长补短十分必要。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在关注全局的同时更加关注团队成员个性化发展,积极争取相关政策,采用学历学位培养、境内外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各级各类学科专业培训、校本以及工作室培训等途径,帮助团队成员夯实基础、明确方向、确立优势,促进团队成员健康成长。

四是强化职业道德信念培养,引领团队成员积极投身高等体育教育事业。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创建与发展全过程,立足体育课堂并借助各种体育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传授体育健身技能的同时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内容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团队成员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并影响和示范学生,将职业道德信念纳入工作室考核范畴,促进团队成员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持续健康成长。

3.2 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存在形式,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学时段、参与群体、锻炼内容、活动方式和设施保障等发生变异,关乎课程建设的课程模式、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等随之改变,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是提升团队并确保团队成员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是持续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力求在课程设置上实现总体刚性与个体柔性相对平衡,在课程结构上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联系,在课程评价上实现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双向互动,在课程保障上实现质量监控与资源利用同步跟进。

二是持续推进高校体育教材建设。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在精选优质教材的同时,组织团队成员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与辅导用书,为拓宽学生体育知识获取渠道,将MOOC、新媒体、网络资源等引入体育教材,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自主健身。

三是持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学法研究、实践及经验交流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团队成员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团队成员用真心、热心、耐心、爱心宽慰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面对体育弱势学生,分析成因、耐心引导,通过积极鼓励以及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信心;面对体育优秀学生,因势利导、督促提高,通过挖掘体育潜能加强体育骨干培养;面对心理困惑学生,加强辅导,耐心疏导,通过沟通、联络、协调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觉自醒、自娱自乐能力,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示自我、寻找自信。探索科学评价学生体育考试考核的手段与方法,尽量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参与程度和进步幅度等纳入评价内容。

3.3 持续推进学科建设

学科是团队的重要依托,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乃至师资队伍的基本单元,体育学科建设反映在学科服务、融合、研究等主要方面。高校公共体育的多学科基础及多功能特征对学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持续推进学科建设是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一是立足学科服务推进发展。学科的终极任务是服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科服务的表现形式是成果的运用与提升。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积极运用早期立项的“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成果,广泛服务于县域体育、民俗体育、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等多个领域,伴随学科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团队成员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民众、服务学生、服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立足学科融合推进发展。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结合高校体育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建设资源,建立学科交叉、项目参与、学术交流等融合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融入本校生命科学、动物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团队。引导团队成员借助本校机械、电子、中药学等学科团队资源,开展体育设施改造、运动器械发明、健身品牌创造等活动。伴随学科的交叉融合,团队成员的学科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立足学科研究推进发展。本研究创建的“名师工作室”,注重发挥校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平台作用,建立“名师工作室”与学校、团队成员与基层社区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联动机制,高质量完成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引领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关乎社情民意、关乎全民健康、关乎体育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近三年,团队成员在高级别课题、论文专著、国家专利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伴随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团队成员的学科素养明显提升。

4 结语

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创建与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究其存在问题,从表面上看,可能与名师的生成机理不合理、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不科学有关,但实质根源,则与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内涵把握不准、创建与发展的思路认识不清等关系极大。本研究认为,破解高校体育名师工作室创建与发展难题,贵在多方联动、综合发力。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实施监控,又要避免干预,应充分调动名师及其团队成员的内在潜能,做到破除障碍,保驾护航。作为名师,既要承载荣耀,又要勇于担当,甘做工作室的铺路人,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引领团队,做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作为团队成员,既要分享成果,又要乐于承担,甘做工作室的践行者,用满腔的热忱、勤恳的工作融入团队,做到团队与个人有机统一。作为共同体,既要共享成功,又要同处磨砺,做到风雨同舟,玉汝于成。作为工作室,既要着眼当下,又要放眼前程,做到统筹兼顾,持续推进。

猜你喜欢
名师成员学科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学科新书导览】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