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建设的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

2019-03-15 09:19陈明壮查静茹汪卓赟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专家库医疗机构专家

陈明壮 查静茹 汪卓赟 鲁 超

医院评审评价是政府主导下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品鉴与监管,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管理运行效率,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1]。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是在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规定程序从医疗行业遴选临床医学专家、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和医院管理专家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人才库,以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专家专业知识优势,为科学高效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2011 年原卫生部颁布等级医院新标准,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随即展开[2]。新的标准对评审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对医院评审评价日渐重视,医院评审专家的评审能力、专业素质和实际作用以及专家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发展现况,从多个维度探讨医院评审专家库建设的对策和路径。

1 我国医院评价发展历程和专家队伍建设要求

1.1 我国医院评审评价的发展历程 医院评审评价作为对医疗机构卫生保健能力评鉴的手段发端于欧美国家,而后逐渐影响到亚洲、拉美等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医院评审评价起始于上世纪80 年代,1989 年11 月,原卫生部在已有三级医疗保健网和“文明医院”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出台了《有关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正式从国家层面推动医院评审的开展。1994 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要求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由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医疗机构的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2005 年,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2008 年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指南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医院评审相关工作。2011 年原卫生部颁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年版)》,标志着以患者为核心,注重医疗服务质量的新一轮医院评审正式开始。

1.2 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建设的要求 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整合性和应用性,涉及临床医学、管理学、药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为了规范评审评价工作行为,提高评审评价工作质量,需要建立健全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积极探索专家库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等内容。现阶段,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建设处于探索成长阶段[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评审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年版)》等政策文件对成立专门的医院评审委员会,开展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规定。2011 年原卫生部印发《医院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医院评审专家库的建设和管理,办法要求卫生部组建国家级评审专家库,省级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规划设置不同层级的专家库,专家库建立健全遴选工作制度,建立评审专家考核与监督动态管理制度,并对专家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专家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4]。

2 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专家库的现实困境

2.1 专家库准入机制不健全 目前,医院评审专家库缺乏完善的专家准入机制,专家的选择主要停留在是否具备科学态度、是否了解医疗政策法规、是否熟悉评审评价内涵,能否熟练运用评审工具等标准,缺乏客观评价标准[5]。对评审专家的专业领域、从业年限、工作职称提出明确要求,但没有适当的手段衡量专家评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审专家库的门槛,会对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造成负面影响。

2.2 专家库成员评审评价能力不均衡 近些年,医院评审评价出现了新变化,融入了新理念新方法,从传统的关注技术转向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强调医院的内涵发展,评审过程更注重追踪和现场检查,这对评审专家的评审能力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卫生部曾组织过医院评审员的培训,对提升评审员评审能力和素质,保证评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仍存在医院评审专家库成员评审能力与评审需要不匹配现象[6]。少数评审专家具备专业领域知识,但是不熟悉评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地区评审时会临时抽调专家组建评审委员会,有的人不能熟练掌握运用评审标准、规则和工具,难以保证评审过程的严格有效以及评审结果的科学公正。

2.3 专家库更新速度慢,存在人员固化倾向 医院评审工作在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出台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医院评审工作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评审专家库主要通过专家自我推荐、所在单位推荐、卫生主管部门推荐和同行推荐,推荐信息由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即可进入专家库。上述过程中专家是否入库并没有经过严格谨慎的评价过程,入库专家是否能胜任评审工作难以得到保证。同样,专家入库后会被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采用聘期制,但仍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导致专家库出现封闭固化的倾向。

2.4 缺乏监督问责长效机制 医院评审专家库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问责长效机制是提升专家评审结果科学性和公信力的的巨大阻碍。部分专家对评审规则、要素不熟悉,存在误判错判的现象。医院评审结果与参评医院生存发展关系重大,评审专家是评审的主体参与者。少数医疗机构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参与评审的专家进行利益输送,诱导专家做出符合医疗机构利益的评审结果,以实现最终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专家库缺乏评审专家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地进行全过程监督追责,对违规违纪人员惩处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到评审结果的可信度,会对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 专家库建设创新路径

3.1 完善专家库遴选准入机制,源头把关 专家库遴选准入是保证专家库质量的第一道关卡。首先,应由卫生主管部门委派专职人员或机构组建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应由卫生行政人员、医疗专家、医院管理人员以及从事过医院评审工作等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从申请人员资格和能力审查。其次确立科学的评审专家遴选标准,拓宽评审专家来源,多渠道选择优秀人员进入专家库,要明确评审专家的职业经验要求,就评审过程中需要的职业经验,确定从业年限和工作经历[7]。最后,遴选建立一套客观有效的遴选评价指标,通过量化指标真实有效评价申请人员专业素质和评审能力,还要注重申请人员的道德品行,实现全方位考核申请人员能力水平。

3.2 开展同质化培训,提高专家同质化能力水平 评审专家的评审能力是衡量专家库质量的重要指标,同质化的评审专家对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申请人员通过固定程序进入专家库后需要进行同质化培训,培训过程可分为评审理论知识、评审技能操作、评审现场实训和评审职业道德四部分。评审理论知识可以包括评审的概念、理论、标准以及实施细则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让专家库不同专业背景成员快速积累评审知识[8]。评审技能操作主要涉及审阅参评单位申请材料、确定评审切入点以及了解条款判定原则。评审现场实训涵盖如何查找核心问题、应用追踪检查法、检查过程中条款的判定以及与参评单位人员的沟通谈话技巧。最后就是进行评审职业道德教育,教导评审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以及宣讲评审违规违纪惩处政策制度。

3.3 灵活流动,实现专家库动态管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医院评审评价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灵活流动的专家库动态管理体制机制是提高专家库智力支持能力,保证评审质量的有效措施。应建立专家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专家专业背景以及评审各个环节专业需求对专家分类,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及时补充档案信息。完善专家考核评价机制,全过程评价专家评审行为、评审能力和评审道德,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考核,评审理论与评审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考核不合格的成员采取严肃的处理措施。

3.4 建立专家库监督问责长效机制,保证廉洁履职 上述困境中提到医院评审结果与参与医院的发展关系重大,少数参评单位会通过各种途径引诱评审专家,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对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损坏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因此,专家库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问责长效机制,做到入库前道德审查,入库后责任监督。加强职业伦理道德和规章制度宣教,促使专家库成员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规范,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知晓违规违纪后受到的惩处措施,在心理层面产生震慑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监督功能,接受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运用多方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9]。

猜你喜欢
专家库医疗机构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专家库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云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系统搭建
新一届国家药监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审评专家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