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2019-03-15 09:19郑金华陈美燕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药药师药学

郑金华 庄 苒 陈美燕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高职药学类人才的需求在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高度重视,学者们也开展了产教融合相关研究。然而,现有研究中对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体现“五个对接”的探讨几无涉及。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针对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基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基于“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1 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 调研结果显示[1],福建省内医药企业招聘的药学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开展的技术任务中,最多的是药品销售,接下来依次是质量管理、药品采购供应、营销策划、仓储管理、药品调剂、中药代煎、中药炮制、用药咨询、制剂生产。考虑到省内医药产业需求,药学系共设置了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生产加工、药物制剂、生物制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共七个专业。在招生计划方面,适当向包括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内的紧缺专业倾斜。人才培养方面,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该专业的目标岗位包含了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中药调剂员、医药代表、执业药师,根据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明确对应的职业能力。基于目标岗位和职业能力所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强化药理、药学服务、中医药基础、专业综合实训、GSP实务、药事管理、药品营销、医学基础等技能模块的教学和实践。通过增加课时、强化实训的方式来加强以上技能的学习。化学实验操作、化学药物合成模块适当弱化,以平衡总课时。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药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2]。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主要初始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作为专业核心,二是兼顾发展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等课程,形成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现“双证融通”,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的课程标准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剂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标准、药师考试考纲要求进行设计。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考核模块相结合,如医药商品学的实训内容可与医药购销员的“问病荐药”模块结合,GSP的实训内容可与医药购销员的“药品储存养护要求”“特殊药品管理”等相结合。这样,课程结束后,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该工种的职业技能,能够较顺利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调研显示[1],毕业生认为部分课程内容脱离工作实际,实践教学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多采取体验式、情景式、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式。针对此问题,应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部分课程实训采用仿真实训系统,如GSP仿真软件、销售模拟仿真软件、中药显微数码互动平台等。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多个,与药品生产经营过程对接。其中模拟药店是与某医药集团共建,全真模拟零售药店工作过程,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和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其中GSP仿真软件提供了药品出库、入库、配送运输等环节的模拟操作平台,营销沙盘模拟系统提供了客户挖掘、客户维护、竞标、投标、经营成果核算等训练项目。以上实训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参与实训项目的热情大大提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实训方式[3]。除了课内实训,还有综合实训、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充分贯彻“干中学”“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1.4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考核结合职业技能标准,注重平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医药商品学、中药调剂技术、方剂学、中医药基础、GSP实务、药事管理与法规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均与相关职业标准结合,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考核,即相当于同步完成了相关职业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前参加医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员、药品调剂员、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获得技能证书。95%以上的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5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课程设置中,考虑到学生升学的需要,设置了临床医学概要、人体解剖等医药类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考虑到学生工作几年后有参加药师(中药师)、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等执业资质考试的需求,根据《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考纲设置了对应课程,并根据考纲的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课程的内容、学时进行了动态调整。通过以上举措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2 “五个对接”模式运行与保障机制

五个对接运行的核心机制是工学结合[4]。围绕该核心机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条件、“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保障。

2.1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综合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41.65%,从时间上充分保障了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同时,基于该专业的目标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各课程标准的制定,确保课程教学与医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职业标准对接。

2.2 实训条件 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建设校内药学实训中心总面积11400 m2,实验实训设施完备,拥有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药用植物科普园、中药标本馆、药物制剂实训车间,以及高效液相、气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设备,建有药品经营与管理实训室、模拟药店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优越。在校外,学院共有教学实习医院60 多所。药学系另有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习基地30 多家,与省内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2.3 “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方面,颁布《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在时间与经费上提供保障,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鼓励企业派专家到我系上课,如GSP实施与认证管理、医药企业管理、药品市场营销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均聘请专家来校授课。

3 “五个对接”模式实践效果

专业调研显示[1],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6.0%,专业对口率为84.43%。毕业生既懂中药,又懂西药,上岗快,动手能力强,倍受医药行业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对校内教学满意度达77.84%。

近年来,该专业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赛二等奖1 项、省赛金奖2 项、铜奖2项。在2014 年-2018 年全国医药行业技能竞赛—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储运员竞赛中,先后获二等奖2 名、三等奖3 名,团体奖若干项。4 名教师取得该竞赛裁判员资格,数十名教师获得该竞赛优秀指导老师荣誉。学生与教师均获得了成长。

4 讨 论

学院将“五个对接”的理念践行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值得同类职业院校借鉴。

由于研究时间所限,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考核指标较单一;满意度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不能完全反映人才培养结果,因此“五个对接”实践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教师取得相关资质和荣誉不能完全代表其产教融合教学能力,“五个对接”实践对教师产教融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彻底贯彻“五个对接”要求,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职业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如何鼓励行业专家积极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如何真正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而不是停留在为企业输送实习生的合作层次?如何让教师自发自愿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从而促进教学?这些都是将来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医药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