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2019-03-15 10:34闫春娥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育思政精神

闫春娥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思政部,南宁530007)

大学生是青年之翘楚、社会之精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才能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承担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1 担当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担当、敢负责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在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处处闪耀着担当精神的光芒。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深刻诠释了中华儿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担当就是担责,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担当精神作出的全新阐释和时代解读。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党的事业挺在胸前,把国家的兴旺扛在肩上,把人民的期盼放在心上,能扛大事、不惧难事、敢担过失,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表现。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3]青年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担当时代重任,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诚奉献,在追求理想、开拓未来、服务社会的进程中书写精彩人生。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4]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才能直面矛盾和困难,不推诿、不逃避,主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社会上,大学生需要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在家庭中,需要主动赡养父母、孝老爱亲;在学习上,需要奋发向上、刻苦攻关,不畏挫折和困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工作中,需要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守土尽责。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都需要担当精神的支撑。新时代,在全民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的大学生,需要秉承无惧无畏的担当精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勇前行。所以无论立足脚下还是放眼未来,无论完善自身还是报效祖国,担当精神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2 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现状分析

2.1 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现状:亦喜亦忧

新时代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也是圆梦人;既是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担当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是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做到既立志高远又立足脚下,既敏于求知又勇于担责,关键时刻顶得住、挺得直、担得起,愿意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承担重任。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意识,不愿担当;没有担当实力,不堪担当;没有担当信心,不敢担当。比如有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规划学习和生活,不热心集体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生活漠不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无关”。在学习上,不刻苦钻研,迟到旷课玩手机打游戏,期末考试多门功课“亮红灯”。生活上,穿名牌用名牌,奢侈享受,铺张浪费,完全不顾父母劳动的辛苦;遇到困难和挫折,畏缩不前,自暴自弃。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大学生选择如此极端的弃世方式与他们缺乏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乃至对个人的担当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2 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精神的原因分析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的养成至关重要。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和“0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许多大学生的大事小情被家长一包到底,以至于认为“天大地大我最大”,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私利面前一马当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会也不敢主动承担责任。近年来社会上屡见不鲜的“啃老”“妈宝”和“巨婴”现象,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担当意识等,折射出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严重缺失。

其次,学校教育的不给力。学生后天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无可替代。但现实状况是中学教育基本上围绕高考进行,即便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依据分数高低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担当精神的培育基本流于形式。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担当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大班授课,教师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不佳。另外,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忽视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钻研,拒绝和老师合作,致使他们的担当精神养成大受影响,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受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市场经济趋利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人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追逐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如社会上屡屡出现成年子女不承担赡养丧失劳动能力父母义务、司机交通肇事逃逸以逃避法律责任等。部分大学生对此类现象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错以为责任和义务可以逃避,在责任面前不敢担当,义务面前溜之大吉,能逃则逃,能避则避。这是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精神的社会因素。

第四,大学生个人的担当精神认知不足、践行不够。由于个别用人单位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品德,致使部分大学生或埋头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用技能,或忙于考级考证增加就业资本,忽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缺乏对担当精神的学习、认知和践行,这是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担当精神的主观原因。

3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有效途径

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新时代是大学生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时代。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高校责无旁贷,也需要全社会鼎力协助。

3.1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激发大学生担当意识

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担当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高校要大力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完美结合,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担当精神培育格局。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级青年团组织和各教学单位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各司其职,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引领、典型示范、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担当、担当什么、为什么要担当、为谁担当、如何担当,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担当理念,在生活中养成担当习惯,在实践中锻炼担当能力,让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高校要健全担当精神培育的广泛支持机制,构建“高校着力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推进体系。要通过组织社区服务、家庭走访、“三下乡”活动等方式,形成由高校搭台、社会响应、家庭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联合育人氛围,使高校成为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领头雁、排头兵,引领社会风尚。

其次,家庭要充分发挥担当精神培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在家庭要孝老爱亲、夫妻和睦,在社会上要帮扶助困、热心公益,主动给孩子树立担当榜样。要注意锻炼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如在节假日,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分担家庭义务等。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不要过度保护、甚至越俎代庖。

第三,社会要给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环境。新闻媒体、网络、出版物等各种舆论宣传媒介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引导。全社会要加大对敢担责任、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的道德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的宣传和褒扬力度,对不良现象不炒作、不跟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大环境。

3.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力,增强大学生担当底气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和目标。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担当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微博微信等手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深讲透,让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课堂讨论、微博互动、专题讲座等让大学生明辨是非、弃恶扬善,激发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担当勇气;通过组织社区服务、帮困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担当能力,践行担当精神。

专业课教师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建设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行同向、协同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会计学、金融学教师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教育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坚持职业操守,严守工作纪律,一旦出现问题不推诿、不逃避,勇于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3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养成大学生担当习惯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活跃群体,把担当精神培育融入网络中,更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要广泛收集各行各业担当精神的典范人物及其突出事迹,通过信息发布、思想交流、数据分析、网络互动等建立培育担当精神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大学生通过网络迅速获取担当精神及相关活动的信息资源,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以不同领域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作为培育素材,把担当精神培育与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有机契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制成集音、像、图、文、动画于一体的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程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担当精神培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要通过微信、微博、短信、QQ等信息交流平台,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师生互动,使实体教学和虚拟教学完美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4 躬身实践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担当能力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通过实践磨练才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担当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并把担当精神外化为自觉行为,提高担当精神的践行能力。

高校要深入挖掘担当精神教育的资源,拓展实践平台。要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志愿者服务站等为依托,为大学生发挥担当精神开辟广泛的实践场所,使其在实践锻炼中接受担当精神的熏陶,使知、情、意、行得到统一。要通过开展公益服务、义务支教、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和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相声小品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实担当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弘扬担当精神,提高担当能力。

猜你喜欢
培育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