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遵循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9-03-15 17:12刘焕申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刘焕申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听取了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的工作介绍和意见建议,并围绕为什么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并回答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殷切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予以高度评价,对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进行了新部署,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必将有力促进和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健康发展。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我国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涉及从小学生到博士生的各个层次,是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但近些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没能得到充分认识,课程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到制度再到实践,全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上述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本次座谈会上,习近平高度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2],必将深刻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良性发展。

第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认识在大中小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首先,这是适应大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保障其健康成长的需要。大中小学生分别处于童年阶段、少年阶段和青年阶段,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模仿到独立的渐次发展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和人格建立的可塑性阶段,是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性的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1],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是除家庭外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恰逢其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所当然。其次,这是我国青少年实现自身所承担历史使命的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发展的后备军。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正是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建设者和生力军。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能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重要环节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引导、科学指导,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事关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事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事关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把青少年学生教育好、引导好、培养好。再次,这是与历史和国际接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思想,使自己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维护自身在经济基础上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是政治社会生活的必然和常态,古今同理,中外一致。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和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古今中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方式,非中国独有,亦非社会主义国家特有。因此,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目标,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育新时代的合格人才,我们“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

第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思想品德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国共产党产生、成长、发展的历程和使命担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蕴涵在鲜活的实践中,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循序渐进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意识之中,促进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否则,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各种落后的、低俗的甚至反动的文化就必然去占领。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要坚决摈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洗脑说”的错误观点。所谓洗脑,就是用一切手段把符合自身利益的错误的虚假的思想观点强加于人,“是对方站在你的对立面,却让你相信,对立面的利益是你自己的利益,结果,你选择了支持自己的敌人”[3]。这种观点用标签化的形式肆意贬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是真理,灌输的是事实,陈述的是真相;思想政治理论教科书记录的是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爱国、科学、经济、政治、法律、规则、健康意识和常识,再现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奋斗、奋发进取的不凡历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屡遭入侵的屈辱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顽强抗争、励精图治、再创辉煌的真实历史,阐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真理为导,依历史为据,用事实说话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洗脑,本身就是一种被洗脑的表现”[3]。其次,要坚决祛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副科说”的错误观点。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长期以来,一些学校不重视思想品德课,或者开不齐课程,或者被其他课程长期挤占,或者期末集中突击学习。即使按照课程设置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是其他科目教师兼上这门课,读读划划了事,发挥不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受中考指挥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被视为“副科”,教师多是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转岗而来,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大大弱化了其铸魂育人的功效。在高中教育阶段,基于高考指挥棒下千军万马的激烈竞争,对一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得到了较充分的认识和实现;对另一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学业水平考试需要过关的一门课程而已,难以真正实现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大学阶段,即使在思想政治理论是硕士研究生入学全国统考科目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用”论、“占用时间太多”说、“为专业课让路”说等杂音。一些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安排过于集中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没有按照“基础”——“纲要”——“原理”——“概论”前后自然衔接的排课顺序开课,没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不利于大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认识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但绝不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不能单打独斗,不可能包揽一切,价值引领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责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4]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课程思政即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5]。一方面,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其他科目教师应树立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识,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所长,在不违背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挖掘体现其价值引领功能,从而澄清思政课程专管价值引领、专业课程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认识误区,真正改变思政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退一步讲,如果暂时不能接受“课程思政”的理念,至少不能贬低(尤其是在课堂上贬低)、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行课程思政,使学校所有课程、全部教师都肩负育人功能和育人职责,才能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和良好格局。另一方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树立课程思政改革意识,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强化所有课程的价值引领和育德功能,吸引、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各专业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的修订上,用制度、体制、机制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种素养,要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6]的建设要求,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7]的“四有”教师,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第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学生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信。“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心中有信仰,眼睛更明亮,语言有力量,行动有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为国家建设育才,为党的发展育人,为民族复兴添智的光辉事业,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重任在肩,使命在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是要真正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指引人生的重要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认识青少年阶段思想性格尚未定型,价值体系和习惯养成等可塑性很强,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的实际,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充分认识“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育新人;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身份自信,充分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认识到这是一个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舞台、好平台,以自己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荣,以为国家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任,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傲。二是要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才不会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言行不一、摇摆不定,才有底气、有担当上好这门课,教好这门课。

第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学生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懂。一要始终学习、努力学习、及时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扎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举措;学习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成长发展史;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史,在学习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体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体悟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深刻认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系于中国共产党,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趋势和发展大势,力避脱离具体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对前人的苛求、盲求,力避简单、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和矛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前瞻,“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8]。三要懂实际、懂国情,要深刻认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今天的中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但富起来的任务尚未完全解决,强起来的使命又接踵而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步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之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关键期、攻坚期和收官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层次更高,内容更全,面临复杂的民生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风险考验更多;大国外交成就斐然,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了各方高度肯定认可,但又存在外部世界对中国发展掣肘等“成长的烦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明晰中国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要厘清风险挑战和严峻考验;既要充分肯定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巨大发展成就,又要认清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成熟、不完善,以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措施的理解把握。

第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学生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首先,真心对待祖国、对待民族、对待人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心装国家和民族,心忧国家和民族,心向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积极为国家发展进言献策、尽职尽责。其次,真心对待每一堂课。要认真研读,认真思考,认真备课,积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理论体系转化为问题体系,将学术语言转化为课堂语言,把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话语,把丰富生动的实践转化为鲜活案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1],运用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注重启发式教育,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再次,真心对待学生。教书育人、铸魂立人、教人化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教师要直面当前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直面社会的热点难点痛点焦点,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正能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所思所虑,所急所需,及时解疑释惑,解悟释难,“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6],自立自强,奋发进取,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综上,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性积极提升自身水平,以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为前提,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真心爱国,关爱学生是关键,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大力提升自我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

第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积极主动深入课堂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制度,这既是党政机构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具体体现,也是及时了解思政课建设情况、及时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一方面,领导干部主政一方、主管一域,熟悉了解本地区本领域的基本情况,熟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法规、政策和举措,既有理论水平,更有实践经验;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认识。他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坐言起行”;不是“画饼充饥”,而是身体力行。他们是开拓者、实干家、筑梦者、勤务员,讲思政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话语权。党政领导干部开讲思政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区或本地区相关部门、相关领域的职责职能、实际情况,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和运行状况,加深对理论和实际相互作用的理解,增进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制度认同;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实践成就,增强爱国爱党爱乡的情感认同;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和正确看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增进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到课堂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展示新时代高素质有作为敢担当公仆的风采。领导干部进课堂,代表的是党和政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展示的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基层的结合程度、实践力度,传播的是党和国家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历程,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持续努力的不懈奋斗史。面对青少年受众授课,领导干部需要在执政实践中备好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9],讲解坚定政治信仰、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说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本部门的执行力和发展前景,道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领导干部多到校几次,多开讲几次,多和学生交流几次,自然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时,领导干部通过课堂授课和课下交流,可以面对面地了解新时代青少年的所关心和疑虑的问题,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善或改进本部门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领导干部开讲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1],这是检验一个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标准。书记校长带头上思政课,支持思政课,“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才能进一步形成关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切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

第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干部要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习近平强调,“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4]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对影响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内外因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对如何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建议,对增强课堂实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平衡教学科研关系、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改革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体验。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新时代,有了大发展大创新,上述诸多思考和建议得到了重视并已付诸实践。但仍有一些好点子好建议或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或停留在口头上、文章中。领导干部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是双方加强沟通交流的良好形式,同思政课教师交朋友,交流、交心,领导干部可以及时了解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发现制约思政课建设的不利因素,共同探讨思政课发展改革的大计,以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开座谈会等方式联系交流,思政课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民生现状,充实丰富自身理论和实践认知,并用自己专业所长为改革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智慧。

第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长期以来,师资不足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专业思政课教师;在中学阶段,由于师资缺乏,思政课教师疲于上课;在高等院校,师资短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共同短板。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的标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当前,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师生比同这一标准尚有不小差距。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通过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挖掘潜力加强内部培养等举措配齐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才能减少大课,多上小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才能使教师摆脱疲于上课,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的困境,实现教研相长,相互促进。

总之,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是前提;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关键;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是保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种素养,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