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3-15 00:21郭伟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职教育问题

郭伟

摘要:本文基于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背景,探究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开发与当地产业相衔接的专业、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指导、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等。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职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词被首先提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高职教育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及其高职教育的关系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只需要把握清楚一点: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第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第四,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五,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水平;第六,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由此可见,现代化经济体系无非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做一些完善、发展和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的就是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但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范围却远远大于市场经济体系。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与教育密切相关[1]。相关研究也表明: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比重就会上升0.5个百分点[2]。但是,职业教育的数量、品质和质量都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前提[3]。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匹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也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高职教育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質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并非以往的规模速度问题。那么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例如,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着与社会经济需求脱节等诸多的问题。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定位不清晰

在当前经济体系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明显呈现出大学生劳动力过剩和技术工人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技工荒和大学生失业潮并存现象。用人单位既想招到高学历人才,又想招到适合岗位的专业人才,从而达到“物美价廉”的状况。事实上,用人市场缺口最大的是高技能人才[3]。对于高技能人才,需要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与之本身技能相适应;对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来源于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不管出于何等因素,其科学文化素养较低。如果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例如,汽车产业一直是重庆的支柱产业,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下,绿色、生态、环保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重庆市的汽车产业也会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向着更加节能、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即将成为重庆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这就需要一大批研发、设计新能源汽车的高技能尖端人才,也需要生产、组装新能源汽车的普通技术人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要结合实际定位于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养普通技能人才。

(二)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缺乏特色,忽视了其本身的“专”。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调查显示:超过80%的院校都开设了同本科院校类似的“万金油”专业,如:财会、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以我自己本身的教育经历为例:大学期间,我所选择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年间,我通过努力拼搏并以优异的成绩掌握了各们学科专业知识。然而,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所学的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无独有偶,同班的大部分同学也都是迫于无奈最终选择了继续深造、考公务员或从事其他行业。就这样,之前在大学里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没有发挥出它本身应有的价值。从高职教育规划本身来讲,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更强调和重视“一技之长”。学生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有一技专长,能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前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充分地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当地增加一些适应当时,当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新兴专业。

(三)专业选择过于盲目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源于高考最末的批次,这些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在报专业的时候更加随意。一方面,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易于从众,根本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仅仅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去选了某个专业,而对于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是否匹配并没有充分的考虑。这样往往会导致很多学生往往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这份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这样未免为时已晚。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虽然他的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仔细想想,不无一定的道理。比如,保险公司里的一些员工,他们的学历相对较低,有的甚至初中都没有毕业,但是他们却能够达到年薪上百万的收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工作。如:乐于交往、善于沟通、坚持不懈等。这是很多高学历的人所无法比拟的。我想,这样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即便是一个人满腹经纶,有着很高的学历。但是为人冷漠,不热爱本行业,一味地高谈阔论,也不一定能够做好这份工作。

(四)职业素养教育缺失

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和简单模拟,推导和演练,很大程度上容易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5]。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团队意识、兴趣爱好,心理倾向等[6]。很多高职院校往往以考试成绩和证书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显得较为直白,空洞。然而,一个学生技能的强弱,首先体现在自身综合素质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达标与否是其立足社会、取得更加长远发展的根本[7]。有调查表明,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长,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与综合能力[6]。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实在智力上并不亚于本科生,甚至有些要优于本科生。那么,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生的差距在哪里呢?一个重要的答案就是“人文素养”。相关研究发现:超过60%的企业不聘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职业素养不够,其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低,抗挫折、抗压力、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等能力较差[8]。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除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两者并重、协调、稳固发展。

(五)教师队伍质量不高

众所周知,教师是职业院校发展成败的关键。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于教师,最大的阻力也来源于教师。现代的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刚走出校园的本科或硕士生,虽然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在企业一线实践的经验。职业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而立身。而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仅仅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却并不具备某一专业的技能证书。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为:教师习惯满堂灌,仍然是重视知识传授,轻技能发展。因此,学生们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这一现象似乎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冲突。

三、现代化体系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打通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提升通道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当前的职业教育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社会普遍存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歧视的看法;另一方面,很多高学历者因缺乏社会实践和一技之能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定位不够清晰的原因。因此,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下更应该强化分工,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打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提升通道。这样,不仅可以为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学历上升的空间,而且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阶段的學生也可以向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二)开发与当地产业相衔接的专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整个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受地理环境,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制约,地区发展同中、东部有着明显地差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农业的发展更应该向着特色、专业、高效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涉及农业发展的专业较少。高职院校的开办应立足当地独特的农业地理和气候优势,增加一些与农业相关的特色专业。例如,重庆以其独特的丘陵地理环境和湿热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柑橘、猕猴桃、葡萄、花椒、蓝莓等多种特色农业品种,那么,重庆的一些高职院校就可以增加此类相关的专业。除此之外,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护理人员特别缺乏。据统计,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人,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在2016年已经达到76.3岁,我国90岁、100岁以上的人口大量增长,这都需要家庭护理,护理人员最低缺少500万人,在这方面职业教育确实需要发挥重要性作用[2]。例如,1994年底,重庆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比全国提前了5年。近20年来,重庆市老年人口呈现出进入早、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多、空巢化的特点。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总人口将达到800万人,超过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3%,这也让重庆市的养老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针对重庆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重庆市的高职院校应该增加一些新兴的老年护理专业。

(三)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指导

在一定情况下,选择往往大于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学生不够努力,而是他选择的专业根本不是自己热爱或者擅长的,因此没有任何学习的动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使他们认真学习了,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所喜爱或者在自己工作能力范围之内的。对于前文描述的学生选择专业过于盲目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成立性格测试委员会,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准确的分析。其次,学生如果选择了某一专业,提前让学生了解此专业的就业方向、工作具体内容等。

(四)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毅力、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作出相应的变革。在这方面,黄埔军校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黄埔军校有着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寝室管理八条为例:第一,早起床后整理被服用品;第二,熄灯后不许谈话喧哗,打扰他人睡眠、一律就寝等。这就是一种活的教育,即学校生活也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就不需要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每天的点滴生活中去感悟,这在无形当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黄埔军校的学生每天清晨开始10多公里的绕道长跑,即使在涨潮时,水淹操场,他们也要淌着水跑步、出操。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况且学生毕竟不是军人。但是,我觉得在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上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学校还应该专门开设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并纳入考试的范围。

(五)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仅靠高职院校本身的力量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通力合作。安排并落实在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一线企业进行再教育学习,以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另外,争取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总之,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应以培养教师为先导。

参考文献:

[1]刘晓.徐珍珍.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刘延东.刘延东在第十届全国职业学院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7(18):13-16

[3]姜英俊.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研究[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4(5):27-31.

[4]王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期待构建利益机制[J].中国经济周刊,2018(3):65-67.

[5]冯艳宏,王金岗,邓昊.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环境需求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1).

[6]陈明霞,章瀚.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2):95-96.

[7]叶强.社会需求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J].魅力中国,2013(22):235-235.

[8]谈晓琼.从企业需求看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能力培养——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16(17).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职教育问题
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