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国TIS教育对我们教育的启发

2019-03-15 02:00邬小明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汉语学校老师

邬小明

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孩子们不但个性越来越强,而且还特别贪玩,与我们的要求与希望似乎相差甚远。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个不敢管、不想管的教育境地。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很迷茫。面对新形势,我们学校的教育是不是就没有更适合的方法呢?不是的,在美国西岸波特兰的The International School(简称TIS),我感受到了一种具有国际情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观念,看到了一种与美国多元文化环境相匹配的多元教育模式,在这里不同国家的教育观念与美国本土的教育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更加趋于国际平衡的新教育。或许这里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走出当前的境地会有一些启发。

一、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兴趣的基础

TIS位于波特兰市美丽的威廉姆斯河畔,是俄勒冈州唯一的一所全天浸入式私立学校。它有着17年的办学历史。目前现有班级约35个,约有35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40人。其中75%的教师达到学士学位及以上水平。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美国开放的移民政策,越来越多的各种语言、文化都逐步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中,使美国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国家。美国人也充分认识到不能“夜郎自大”的这个道理,渴望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私立学校是要收取高昂的学费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首先是认可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生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适应美国多元文化的要求,成为国际化人才。孩子们本身也怀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来到这个学校。这些孩子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西班牙、希腊、中国等国家的移民后裔,也有土生土长的美国居民,学校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快学习他国语言,了解他国文化,采用了浸入式的教学方式。这个学校的绝大部分课堂也都采用了浸入式教学。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欲望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在TIS考察期间,对这些外国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感到啧啧称奇,即使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用流利的汉语与我们交流,这让我们对他们为什么能把外国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说得这么好而感到惊讶。二年级中文班有一个叫丽莎的印度籍小女孩,她学习汉语才一年,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还写了一篇近千字的中英文故事《两只凶恶的大王》。在汇报表演时,他们全班同学用中文表演的这个故事,得到了家长的称赞。

他们的汉语为什么说得这么好?走进TIS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学习后,我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该校中文部的刘亚非部长把该校汉语教学的成功做法归纳为五点:一是使用本土教师,二是采用中国教材,三是创造全天候的汉语环境,四是有充足的课时保证,五是采用小班制教学。他们在学校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天式浸入”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就仿佛置身于中国,他们无论是上课还是课间都只能讲汉语而不能讲英语。从该校的幼儿园到五年级,中文班的班主任老师都是来自我们中国的老师,除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以外,他们要上语文、数学、思品、社会、科学等所有学科,在这些课中全部用汉语进行教学,就连使用的教材也是从中国购买的人教版教材。

二、灵活的教学手段才能乐学活用

老师们在教学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因为一个人教几门学科,所以他们可以把各科的知识围绕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在语文课上学习的生字词可以在其他科目得到重现,在语文课上他们可以讲思想教育,也可以讲社会知识等;这让我感到他们的课时是有交叉的,知识是相互交融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做到及时掌握,学以致用。如在二年级数学课上,班主任Wenny老师就把学生刚在语文课上学的商、厨、帽子等这些生字词编成应用题融入数学教学中:商店的橱窗里有上衣,每件19元,帽子每顶8元……。在每个班教室的环境布置中,几乎与我们国内学校的班级没有什么差别:中国国旗、激励语、评比栏等一袭的中国文化氛围。这些小孩在中国式的教室里听中国老师讲中国的课本,课间还用要与同伴操练汉语,能学不好汉语吗?他们这是把选修的语言当成第一语言,而把英语当成了第二语言,难怪他们的汉语说得那么好。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我们国内的英语教学,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的,但直到高中毕业还不能与外国人正常交谈,这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深思。我想:假如我们的学校也能像The International School一样,用美国的英语老师,把学生全天浸在纯英语的环境里,那会是什么结果呢?所以,孩子们学得这么好,是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切实需求以及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孩子们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到乐学活用。

三、“以人为本”才能“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孟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就是人的智力的个别差异。千百年来,无数的教育者在倡导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时候,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个思想。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的因材施教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同时也体现在育人的目标上。在必须遵守公认的规则的前提下,个人的性格、脾气、兴趣可以更充分地得到张扬,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似乎显得更加自信。这里的学习成绩是保密的,但并不等于孩子就可以消极懒惰,这里的管理寬松,但不等于孩子就会为所欲为,规则是早就定好的,要求是事先明确的,一切都在按轨道运行,一旦孩子做了出格的事,那面临的处罚是严肃的,但老师不会过多地干扰孩子的爱好和课间生活。在这里我也很少发现有特别出格的孩子。所以我想,在我们中国,老师不可说不负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指导我们的孩子做这干那,这不行那不行地反复强调,结果还是觉得孩子现在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了。这大概就是物极必反的原理吧,过分地压抑孩子的个性,没有真正做到教育上的“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最后总会有一些孩子绷不住而爆发的。

那么美国的孩子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环境中生活、学习,他们的身上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在TIS我清晰地看到美国儿童身上那种率真、自我的个性,以及成为一名合格的美国公民所具备的好习惯。在一个班级里,通过短短的几个星期相处,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天性的自然表露,哭与笑、生气与得意、兴奋与沮丧,他们的行动就像镜子一样照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实在是感觉他们太诚实、太单纯了。例如:班级定了一条规则,如果谁在教室里说英文就必须被罚去读书或读词。几乎每个被同学举报违反规则的同学,当老师问及是否说英文时,都会很诚实地回答“是”,然后自觉接受惩罚,很少听到有辩解的。一次外出参观,由家长志愿者负责接送。班主任告诉皮特,两位老师要坐他家的车,可没想到皮特立即拉长了脸,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很直接地回答:“每次都是老师坐我家的车,可是我想跟同学坐。”他们敢于说真话,很少掩饰自身的真实情感。

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少随意附和别人,这点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老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四、教育不是扭曲孩子的天性,而是要尊重他们的天性

我很欣赏TIS学生这种天性的率真,他们就像一棵棵在阳光、雨露中自然成长的小苗,没有任何外力的压制和影响,没有扭曲,没有变形,而这正源自于美国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尤其是对他们心灵的关注,营造了一种尊重儿童的良好氛围。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家长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孩子每一天的切身感受,比如是否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小朋友在一起是否开心,有没有不好的情绪等,所以美国的学校里将尊重学生的感受摆在了第一位。课堂上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不良情绪的孩子;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他们是受尊重的。尊重是促进孩子天性良好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TIS观察的这一段时间里,我特别惊奇于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虽然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太多的变化,有时候一节课都在进行同样一种练习,但孩子们却乐在其中。这样一种乐趣,不是简单来自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鼓励,主要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为别人学习,而是为自己学习。有个黑人女孩,爱说、爱笑,性格开朗,但是在学习上却经常遇到困难。比如数学上理解较慢,汉语也有好多字总是记不住,但是她却很爱学习,总能从一点点的进步中获得很多的乐趣。一次数学课学计算,她依然非常认真地去完成每一道题,但总是有错误,即使是这样她还是乐此不疲地去做,后来老师让一个同学去帮助她。很快,妮娜生气了,她大声说:“我不想她总是告诉我,我自己可以做。”那个孩子也很委屈:“我没有告诉她答案,我只是在告诉她我是怎样想的。”其实妮娜并不在乎是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她最希望的是自己也会算。

五、规则意识从小养成

在TIS观察期间,孩子们的文明、友好、礼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我想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天,我正在听课,突然想起了警铃声。我正茫然发生了什么事,可孩子们一听到警报,没有任何犹豫,放下书本,安静而迅速的一个接一个在老师的带领下快步走出了教学楼,其间没有拥挤,没有吵闹,也没有恐慌。当时天还下着小雨,但没有一个孩子去找自己的衣服,他们在雨中大约待了五分钟后,学校宣布这是个演习,孩子们又重回到课堂。很快又注意力集中开始学习,情绪并没有受刚才活动的影响。他们对待警报从容不迫的神情让我惊讶,他们的安全意识令我钦佩。

TIS的学生大约有350名,分散在3个教学楼,活动场地也非常小,学生在上英语课、美术课、体育课、音乐课时都要到专门的教室上课,所以每到课间,整个学校走廊都会显得特别的忙碌。特别是英语课还要到另一座楼,而每座楼的大门并不大,学生在换教室的过程中,高年级、低年级,甚至有学前班的学生在楼道或大门处碰到一起,我常常担心会有安全问题。但孩子们在进出大门时,进门的学生会主动先让出来的学生,还会为他们拉着门,出门的学生不忘向拉门的学生说“Thank you”,学生在上下楼梯时也是自觉靠右行走,虽然学生在这个小楼道里走动显得有点拥挤,但孩子们有序、礼让的行为使得整个换教室的过程在几分钟内快速完成,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這个他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个小细节,反映出了孩子们训练有素及他们心中已经成为习惯的文明行为。

总之,我在International school所看到的孩子的表现也许是美国孩子的缩影。孩子之所以能具有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我认为是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兴趣入手,方法得当,躬行实践,将“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2)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们非常尊重学生,对学生说话礼貌、和蔼可亲,“谢谢、请”这些话语不绝于耳。(3)家庭、社会的影响:美国人非常的友善和乐于助人,良好的社会公德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榜样。

我们要走出今天的教育困境,TIS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不但需要我们老师要有更强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更要社会、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识,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环境,让老师能真正做到放心管、安心教,这样,我们的教育春天就不远了。

猜你喜欢
汉语学校老师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