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视角

2019-03-16 03:20李旭冯承才
关键词:大学校园财产监控

李旭 冯承才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财产犯罪的比例明显提高,这对校园安全构成了挑战。环境犯罪学重视空间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注重经由对环境的治理来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校园安全解决方案。

[关 键 词]环境犯罪学  大学校园  财产犯罪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题“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旭(1983-),男,安徽淮南人,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冯承才(1983-),男,山东泰安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6-0055-08

近些年,全国大学生犯罪总体犯罪数据虽没有发布,但是一些区市已发布了大学生犯罪的数据和案例,如苏州吴中区有关大学生犯罪率的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犯罪率比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67%和75%,大学生犯罪率上升速度惊人,同时侵财犯罪较为突出,占到了大学生犯罪较高的比例。?譹?訛针对当下大学生侵财案件较为严重的状况,本文主要对盗窃和抢劫两类财产犯罪空间类型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现有的研究不太深入,缺乏大学校园的环境因素与财产犯罪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没有就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犯罪产生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对校园环境与财产犯罪的空间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环境犯罪学认为,环境因素(指除了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外的环境空间)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空间环境中的犯罪要素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譺?訛因此,以犯罪空间的研究和治理作为突破口则成了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环境犯罪学恰恰为分析犯罪空间如何促成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新思路,并为通过空间治理以达到预防和减少大学校园内财产犯罪提供实践指导。

本文将以上海市HL大学财产犯罪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犯罪学作为理论基础对其空间环境状态及对大学生财产犯罪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CPTED的理论实践框架对大学生财产犯罪空间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手段。作者对上海市某大学进行了为其两个月田野调查,所采用的资料搜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的是HL大学徐汇校区在校大学生,主要的问题有:有无失窃和被抢劫的经历;失窃和被抢劫的场所、时间;有无听说其他同学有无失窃和被抢劫的经历;失窃和被抢劫的场所、时间;失窃和被抢劫的原因;谁实施了偷盗和抢劫行为等。问卷分别在HL大学餐厅、图书馆、教学楼、大草坪等场所发放。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实地走访是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观察空间的特征,以此总结出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状态、方位特征等。

访谈主要是针对有失窃或被抢劫经历的30位大学生,以及曾经实施过偷盗和抢劫的5位学生。对于有失窃或被抢劫经历的大学生,主要是了解失窃或被抢劫的经历、当时的空间状態。对于实施过偷盗和抢劫行为的大学生,主要了解他们为什么实施犯罪行为、他们利用了哪些空间环境特征实施了财产犯罪行为、以及这些大学校园的空间环境是如何对他们的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笔者还对负责大学校园安全的5位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主要是对经常发生财产犯罪的路段、区域和场所的空间类型和特征进行了解。

一、 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特征: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

问卷调查显示HL大学徐汇校区主要财产犯罪空间为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小公园、灌木丛等区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HL大学徐汇校区财产犯罪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 如表1所示,财产犯罪对象主要为现金、手机、电脑、贵重饰品等

(二) 如表2所示,财产犯罪实施者主要有在校大学生、校外闲散青少年和社会成年人等

(三) 财产犯罪的主要空间分类

如图1、图2所示,盗窃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图书馆、自修室、食堂、实验室等;抢劫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等。

(四) 财产犯罪时间特征

抢劫犯罪以夜间为主。盗窃犯罪以上班、上课、就餐高峰期为主,以及学生自修时暂时离开座位的时间段。

(五) 财产犯罪空间环境状态

主要分为空间物质要素特征和空间氛围两方面,两方面的空间环境状态对大学财产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和心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他们实施如偷盗、抢劫等财产犯罪行为。

二、 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逻辑

空间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反映的是空间中的物质形态特点,这是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基本空间条件。对犯罪实施者来讲,其在实施如偷盗、抢劫等行为时,会有意或无意间判断空间物质要素特征是否有利于实施犯罪行为。?譹?訛如果空间物质要素恰恰为他们提供犯罪机会, 那么犯罪实施者往往就会抓住这些机会实施犯罪行为。?譺?訛因此大学校园物质要素与偷盗、抢劫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根据调查,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的物质要素主要有空间边界、空间隐匿因素、空间通达条件和空间监控能力等四个方面。

(一) 空间的柔性边界

空间边界指的是空间的物质边缘特征。空间边界分为以建筑物为特征的“刚性边界”和以象征物为特征的“软性边界”。空间边界主要功能为明确空间面积和确定空间权属。空间范围是因空间实际物质边界围栏或象征性空间围栏而形成的空间面积范围。空间权属指的是空间实际归属,空间权属人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空间拥有者,它反应的是空间对犯罪主体的行为约束力,也反映出空间对犯罪目标的保护能力。空间范围明确且空间权属明确,则会给犯罪主体一定的约束压力。而空间权属不明确且空间范围不明晰则会给犯罪主体造成空间权属模糊或混乱,导致空间不能给犯罪主体造成行为威慑力,不能规避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边界内聚集着犯罪主体和客体,为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图书馆、宿舍、自修室、实验室等盗窃空间虽有明显的空间建筑边界的特征,属于刚性边界特征类型,盗窃空间的空间范围较为明确。但这些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对进出其中的人群未进行有效的身份检验,可以自由出入其中。由于这样的空间边界特征,无法给其中活动的人群以明确的空间归属感,因此活动人群因无法感受到空间的具体归属,导致不管是盗窃的犯罪主体,还是犯罪客体(这里的犯罪客体是指携带犯罪目标的人群)都无法通过空间边界规避盗窃行为的发生。

具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会携带必要的学习用品、手机、现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贵重饰品进入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和食堂等盗窃易发空间,如果有的学生单独自修、用餐和做实验,当遇到离开位置去卫生间、购买物品、打水等情况时,他们主观上会因空间有明显的空间边界,感觉这些空间有较好的安全保障,一时贪图方便,会将个人物品留在座位上,就为盗窃行为创造了条件。对于犯罪实施者而言,因为空间管理归属不明确,导致对他们没有任何的约束感,从而容易引发他们在学生离开座位后实施盗窃的行为。

我们实验室有很多同学共同使用,在中午或者傍晚的时段,很多同学都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实验室就去吃饭了。去年,新版的IPAD开始售卖了,有的学生也买了,放在实验室也不管,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本来自己要去买的,也不是买不起,但是我实在没有忍住,就拿走了。(对其中一位犯罪大学生的访谈资料整理)

如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等抢劫易发空间基本属于完全开放特征,这些空间属于柔性边界特征,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突破边界而不受身份检验,自由进出其中。同时,这些空间属于户外空间,并且空间面积一般较大,因此犯罪客体无法充分感知空间环境中的风险因素,从而导致实施抢劫的犯罪主体有机可寻。此外,这些空间属于公共区域,且为户外空间,一般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宣布这些空间的管理归属,空间权属模糊不明确,实施抢劫的犯罪主体会感受不到空间权属带来的约束感而实施犯罪行为。

具体而言,这些空间一般属于学生闲暇活动空间,经常会聚集一些学生,他们或者休闲娱乐,或者单独学习,或者是学生情侣约会,一方面,这些犯罪客体会因空间面积较大而无法感知空间中的犯罪因素,从而放松警惕,降低了自我防卫意识,这导致实施抢劫的犯罪主体有机可寻。另一方面,这类空间边界特征为软性边界,无明显的建筑物体围栏,空间归属也不明确,这就会导致犯罪主体因为无法感知空间权属约束感,难以对他们产生空间心理威慑而产生抢劫行为,也便于他们在实施抢劫行为后迅速撤离。以上这些空间边界特征成为犯罪主体实施抢劫行为的重要判断标准。

那天,我和我女朋友在小树林坐着聊天,天气很凉爽,我们聊得比较开心,也没怎么注意到那个脏兮兮的小孩,只知道他从我们身边经过,过了一会我们要走了,才发现我的一个包不见了。(对其中一位失窃大学生的访谈资料整理)

有些人在那个小树林聊天,有时候把包放在石桌上,他们就去另外的地方拍照或者打电话去了,根本就不管自己的物品,我去拿他们的东西,他们也不知道,所以,对大学生下手很简单。(对其中一位校外犯罪青少年的访谈资料整理)

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空间硬性边界抑或是软性边界,大学校园偷盗或抢劫的犯罪主体及其犯罪客体都能轻易突破、进入这些财产犯罪空间。同时,因空间面积较大(尤其是抢劫空间面积较大),导致犯罪客体无法感知空间中的犯罪风险因素,引发他们放松警惕,降低了自我防卫功能,让犯罪主体有机可寻。此外,财产犯罪空间的权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和模糊,导致偷盗和抢劫的犯罪主体感受不到空间归属带来的监管压力,罪错目标也无法把握和感知空间内不安全因素。加之犯罪客体所携带的一些诸如现金、手机、电脑等物品,会刺激一些犯罪主体的偷盗和抢劫欲望。因此,空间范围边界漏洞或空间归属模糊将无法规避偷盗和抢劫风险,这将导致犯罪主体产生罪错动机,从而实施偷盗和抢劫行为。

(二) 空间的隐匿特性

空间隐匿性反映了大学生犯罪主体在财产犯罪空间中实施盗窃、抢劫行为的曝光程度。根据作者调查,空间隐匿要素有两个物质特征,一是空间遮挡,二是空间照明状态。空间遮挡指的是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中植物、物体、建筑物等引起的遮挡效果,它反映的是空间物质对其中活动人群的视线遮挡状态,如果空间遮挡性好,对其中的犯罪主体会提供较为便利的犯罪掩护条件,促使犯罪主体实施如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空间照明状态是指空间中自然光照和灯具光照在空间中的投射状态,反映的是空间中的光亮程度。光照度不高的空间,空间亮度低,会导致自然监视力量薄弱,极易产生空间监视死角,会为盗窃和抢劫等行为提供较为有利的实施条件,也会导致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為后容易利用光照条件逃逸和掩护,不易被发现。这也是犯罪主体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重要考量标准。

盗窃行为需要利用良好的空间隐匿效果才能顺利实施。在空间遮挡效果方面,盗窃空间中的图书馆、自修室、食堂和实验室等会因为书架、图书、书桌、实验设备、空间建筑物等形成良好的遮挡效果,犯罪主体会利用空间中这些物品的遮挡效果盗窃学生的电脑、手机、现金和其他贵重物品,同时,通过这些物体提供的空间遮挡掩护,致使其中的学生和管理人员无法观察犯罪主体的偷盗行为和逃逸路线,方便罪犯在实施偷盗之后顺利逃逸。在空间照明状态方面,尤其是夜晚时段的设施陈旧的图书馆、自修室和实验室,因为光源缺乏,导致空间中某些区域由于空间遮挡和光照不足而显得较为昏暗,这样的空间昏暗条件有利于犯罪主体通过身体隐匿而不易被觉察,伺机而动对空间中的犯罪客体实施盗窃行为。这样昏暗的空间条件同样便于犯罪主体在完成偷盗行为后逃离现场而不易被觉察和追捕。

图书馆下手最方便了,因为这里东西很多,很多学生把电脑、包等物品都放在位置上,我进去也没有人问我,有时候把包拿走,混进书架中,谁都看不见,虽然直接拿走也行,但是心理有时候怕怕的,把包放到桌子下面翻一翻也没有人注意,混进书架区域,更是没有人看得到。(对其中一位校外成年犯罪人的访谈资料整理)

抢劫行为也需要利用良好的空间隐匿效果才能顺利实施。在空间遮挡效果方面,抢劫空间中的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等主要是因为空间建筑物或植物景观等导致了良好的遮挡效果。尤其是到了夜晚时段,这些空间因光照不足而导致的空间昏暗状态与因空间建筑物和植物景观而导致的良好遮挡效果相结合,会形成更加良好的空间隐匿条件,犯罪主体则利用这些空间良好的隐匿要素藏匿后伺机而动,从而实施抢劫行为,也方便犯罪主体在实施抢劫行为后及时逃离空间而不易被觉察和追捕。

其实抢劫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抢劫过程比较刺激,一旦得手,还挺有成就感的。尤其是在抢劫时,一些空间基本条件也刺激自己去试试,比如空间黑黑的,是否方便在实施后逃走,尤其是,我比较喜欢抢走一些大学生情侣的物品,看他们亲亲热热的又羡慕又嫉妒。(通过对一位校外犯罪青少年的访谈整理)

上述分析可知,隐匿条件较好的空间,会给实施偷盗或抢劫的犯罪主体提供较为便利的犯罪机会和便于藏匿的空间条件,降低了犯罪主体实施偷盗和抢劫行为前被觉察的概率、实施过程中被发现和阻碍的几率以及在实施后被识别和追捕的可能性。因此,空间隐匿特性反映的是偷盗和抢劫行为的曝光度,隐匿条件较好的空间容易导致犯罪主体产生财产犯罪的动机,从而实施罪错行为。

(三) 空间的通达条件

空间通达性指的是进出空间或在空间中活动的方便程度。根据笔者的调研,空间通达条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进出口,二是空间内活动流线。空间进出口指的是活动人群进出空间的主要途径,其反映的是空间对活动人群进出其中的障碍程度。如虽有进出口但只是象征意义,不能阻挡外来风险,也不能保护内部安全,则会增加空间内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活动流线是指空间中犯罪主体接近犯罪目标及实施罪错行为后逃离空间的逃离方式。大学财产犯罪空间内活动流线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活动流线顺畅便捷;二是活动流线多元;三是存在隐藏活动流线。活动流线是大学生实施财产犯罪后逃逸的关键因素。

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食堂等盗窃空间,虽有明显空间建筑围栏特征,也基本有以“门”为具体表现形式的进出口,但这些空间属于大学生公共空间,大学生和犯罪主体都可以自由出入而无身份核验功能。除此之外,在这些空间中,为了学习和教学的方便,一般会设置充足的进出口和内部线路,让学生和教师方便进入并在其中活动,但这也为实施盗窃的犯罪主体接近犯罪客体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内部活动流线条件。另外,这些空间内部隐匿活动流线也很多,具备多途径进出的可能性,如一楼的门窗基本无安全网的保护,犯罪主体可以通过这些边界漏洞出入其中,图书馆、自修室和实验室也有很多的偏门和后门等,这些隐匿的空间活动流线特征也会方便犯罪主体顺利地接近犯罪客体,同时,这也为实施盗窃的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后的逃逸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大学里就是这样,我去图书馆、自修室和食堂,哪有人管啊,自由出入,并且这些地方出入口很多,从这个门进去,从另外一个门出来,很方便的,并且这些地方出来后,到处都可以离开,这比外面的一些地方松多了。拿走东西,太容易跑开了。(对其中一位校外犯罪青少年的访谈资料整理)

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等抢劫空间,因为没有刚性边界特征,加之空间较为空旷,该类空间没有“门”这一重要的保障条件,进入和撤出空间的通道多种多样,这为抢劫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利的逃逸条件。除此之外,这类空间活动流线过多,有些活动流线与外部空间联通,大大延展了空间流线的外展型,大大提高了犯罪主體在实施抢劫犯罪行为后逃离空间的便利性。这也是犯罪主体实施抢劫犯罪行为的重要考量标准。

之前我在学校大草坪那里拿走过一个女生的项链,她把项链和衣服放在大草坪的角落里,我看到了,趁她和朋友拍照的时候,我跑过去把项链拿走了,然后顺着大草坪的外侧跑开了,学生又多,这个大草坪随便都可以离开,所以逃开是非常方便的。(对其中一位校外犯罪青少年的访谈资料整理)

上述分析可知,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进出口都没有消除罪错因素的实质性作用,这就方便犯罪主体进入犯罪客体所在空间,增加犯罪主体实施盗窃或抢劫的机会及发生率。同时,通达条件较好的空间,盗窃和抢劫行为更容易实施,一方面便于犯罪主体迅速地接近盗窃和抢劫的犯罪目标;另一方面也便于犯罪主体在实施盗窃和抢劫行为后迅速逃离现场。

(四) 空间的监控力度

空间监控力是空间中监控力量对其中活动人群的监视和检查力度。其反映了空间对其中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威慑程度。其主要体现为空间中专业监控和自然监控对空间内各种状况的把控能力。

在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和食堂等盗窃易发空间,这些空间一般都有专职的空间管理人员,例如图书管理员、自修室管理员和实验室管理员等,但通过笔者的访谈得知,这些人员大部分的责任都是负责空间整体运营,对于其中活动人员的不良行为一般不太关注。除此之外,这些空间虽然全部安装了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对空间全程监控,但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等盗窃空间,因为属于公共空间,其中人员结构比较单一,都是大学生群体,很难甄别其中的犯罪群体,无法判断犯罪主体是否正在实施盗窃行为,因此这些辅助监控设备也很难起到监控作用。此外,在这些空间中,学生集中学习,相互之间并无太多的互动和交流,人与人之间自然监视的效果也基本丧失。因此,不管是工作人员和专业设备的监控,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监控都基本上无法对实施盗窃的犯罪主体产生监控作用,从而产生了对盗窃行为比较有利的监控死角,导致犯罪主体在毫无心理威慑的状态下实施盗窃行为。

这几年,我们在图书馆、各教学大楼等场所都安装了较多的摄像头,但是学生太多了,这些监控设备也没有办法完全起到作用,还是有很多盗窃案件会发生,主要是因为,无法判断一些物品的主人,一旦有人偷东西,也没有办法立即做出判断。还有,虽然很多老师在参与管理,但是他们也不能一直监视着学生的行为,他们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处理。(通过对一位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访谈整理)

像在自修室或者图书馆里,我们都各自学习,哪有人会关注周围的事情啊,有时候看到有人离开了,一会别人把他的东西拿走了,我们也不会在意,有可能是他的朋友把东西给他带走了,我们的确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被人偷走了。这种情况基本上无法避免。(通过对一位在校学生的访谈整理)

如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等抢劫易发空间一般都属于户外空间,因为面积较大,因此空间管理人员难以掌控整个空间,因此这些空间往往是专业管理人员监控的盲区。虽然学校的监控设备众多,但是对于一些角落,也无法全部覆盖。一些犯罪主体会利用空间遮挡物进行隐藏,不容易被监控设备监控,导致了这些空间产生了较多监控死角。尤其在夜晚时段,进入这些空间的人群较少,通过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自然监视无法产生作用。因此,抢劫空间会因为专业监视力量的下降和自然监视的缺失难以对犯罪主体产生心理威慑,有利于他们实施抢劫行为。

校园面积比较大,很难做到整个空间的监控,学校又不会设置人员检查,谁都可以来学校,尤其是一些角角落落,像大草坪、小花园等区域,植物又很多,摄像头根本照不到,不能保证完全的监控。尤其是到了晚上,这些角落一般人比较少,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混入其中,尤其是对一些女学生下手,抢他们的东西,被抢了也没办法,周围也没有人帮他们。所以抢劫也会容易得手。(通过对一位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访谈整理)

上述分析得知,在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中,一方面由于缺少监控人员,或有监控人员但未起到应有的监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监控设备,或有监控设备但未起到辅助监控作用。同时这些空间人员太多,流动性大,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监控也失去了效力。这就导致了犯罪主体不会受到任何空间监控压力的心理威慑,从而影响其偷盗或抢劫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对犯罪主体的影响机制如下。大学校园财产犯罪主体会根据空间的边界特征判断实施盗窃和抢劫行为规避程度,根据空间隐匿特性判断实施盗窃和抢劫行为的曝光程度,根据空间通达性条件判断实施盗窃和抢劫行为的便利程度,根据空间监控力度判断实施盗窃和抢劫行为的机会条件。以上空间条件促使大学校园财产犯罪主体犯罪动机的形成,影响其实施抢劫和盗窃行为。

三、 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治理策略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是环境犯罪学重要的分支理论之一,该理论的要义是通过改善空间中的犯罪风险要素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CPTED理论主要通过对空间领域属性(Territoriality)、空间监控(Surveillance)、出入控制(Access Control)、空间景象(Image)、目标强化(Target Hardening)、活动支持(Activity Support)等六个方面对空间进行治理,以达到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 空间领域强化策略

纽曼(Oscar Newman)认为,可通过具体的或象征性的环境设计来强化领域感,警示潜在犯罪人以预防犯罪。?譹?訛根据上文的分析,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的领域强化措施如下:

针对盗窃空间领域强化主要应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者对该类空间范围内的管理权属,细化空间范围内的管理规章,采取“安全首责”制度,一些大学空间一旦发生大学生违法乱纪行为,首先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二是明确单位空间权属,加强在学习独立区域的自我空间权属强化,通过各类提示、安全警示等提醒该区域的使用者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防卫意识。

针对抢劫空间领域强化策略方面,根据上文分析,抢劫犯罪一般发生在大学户外空间,因此,一方面应在这些空间出入口张贴空间管理责任机构及职责,主管部门也应对这些空间进行必要的安全责任考核,尤其将违法犯罪率作为相关管理主管岗位或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 空间监视强化策略

纽曼提出自然监视需要提升空间光线、建筑设施、植物绿化等的透视性,防止植物或建筑物遮挡成为掩护罪错行为的条件。?譺?訛此外,需增强专业监视如专业人员或管理者等专业监视力量,及增加摄像头等辅助机械设备的数量,以达到监控的目的。三类监控力量应结合应用,形成立体监控的效果,减少空间监控死角。根据上文的分析,大学财产犯罪空间也存在自然监视和专业监视方面的问题,所以导致缺乏对犯罪主体的威慑感,导致财产犯罪的发生。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空间监视力量增强的具体方法如下:

自然监控方面,盗窃易发空间如图书馆、自修室、食堂、实验室等,应明确规定自然光线的投射程度和平方面积中的光源数量,让空间明亮起来。学校相关部门应制定规章,减少课桌椅、书架的视线遮挡程度,严格控制放置过多的空间遮挡物。抢劫易发空间如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等,应在这些空间增加灯光数量和提升照明效果,让这些空间在夜晚也有足够的亮度。除此之外,还应对抢劫易发空间的植物进行治理,一方面要定期对植物景观进行修剪或者移除,以达到透视的效果。另一方面应尽量减少建筑景观与植物景观相结合的模式,以减少植物与建筑物叠加遮挡的效果。通过以上方法提升自然监视力量。

在专业监控和辅助监控方面,应着重强化图书馆、自修室、食堂和实验室管理者的安全责任义务,可建立安全周报制度。同时,学校保卫部门应提高对抢劫易发空间如草坪、灌木丛、休闲区域的巡防频率。同时还应加强辅助监控力度,将财产犯罪空间的监控设备并入学校保卫机关的监控体系中,随时观测空間状态,防止监控死角的出现。

(三) 出入控制治理策略

纽曼认为,通过增强对空间的出入控制,可减少犯罪主体接近犯罪目标的机会。根据上文的分析,财产犯罪空间出入控制应包括两种治理措施,一是对空间流线的治理;二是对空间进出口的管理。

空间流线治理策略方面,大学校园中的偷盗易发空间内部流线较多,通达性较好。因此,在方便师生上下课、进出图书馆、用餐和做实验的前提下,应注重空间偏门、暗道的治理,管理者及主管部门应防控对空间暗流线的抑制作用,降低犯罪主体在实施偷盗行为后逃窜的机会。抢劫易发空间处于室外,空间活动流线较多,可谓四通八达,因此在空间流线的治理上也要着重减少犯罪主客体的接触机会和降低犯罪主体实施抢劫行为后逃逸的可能性,尤其应加强对一些暗线和偏门的整治。

空间进出口的治理方面,应加强学校主要出入口对于进出人员的身份核验,防止一些校外不法人员进入空间实施偷盗和抢劫等财产犯罪行为。同时,在偷盗和抢劫易发空间出入口设置身份验证设备,使一些身份异常人员禁止其进入其中,同时各类空间进出口也不宜过多。

(四) 空间景象治理策略

纽曼认为,通过对空间景象治理可减少犯罪刺激,也可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目的。?譹?訛空间景象治理应包括两种治理措施,一是减少空间刺激;二是优化空间环境质量。

大学管理者需要对这些空间的刺激信息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空间的光照、设备、空间整洁度、空气气味等进行明确规定,达到空间环境优化。

对于户外空间,按照破窗理论的假设,这类空间由于疏于管理,导致环境脏乱差,容易使人迷失其中。因此大学校园管理者可多渠道募集资金,通过粉刷、绿化等对这些空间进行环境优化。

(五) 空間目标强化策略

目标强化可增加罪错实施的难度和风险,如对财物进行安全保管。本文的目标强化主要是针对空间内师生的财物安全。在所有的财产易发犯罪空间中,都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加强对自身携带财物的自我保护。如大学各场所等应该增设“贵重物品存放区域”。在女性自我防卫方面,应加强对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在学校的课程中,增设女性自我保护课程,并教授自我防范术等。

(责任编辑:肖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rim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proportion of property crime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articular, posing a challenge to campus security.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fluence of space on criminal behavior, and th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crime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as well.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property crime, and puts forward a specific campus security solu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university campus; property criminal space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财产监控
智者不入爱河,你要对你的财产负责
漫画婚姻
神奇的帽子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侦察兵
大学校园陋习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