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梦想

2019-03-17 09:36张富领
时代报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报告文学

张富领

文学启蒙的初始

我的文学启蒙始于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一到暑假,就到郑州我大伯家。在我幼小的心思中,只因大伯家那铺满整个墙面的书柜里有着数也数不清的藏书。那是我的宝地,也是我的乐土。每年的暑假,我都要在他家待上一个月,走的时候再背回去鼓鼓囊囊的一袋子书。小人书、连环画,不管啥书,我尽可能地多背。我的老家在豫南遂平一个小村庄,来一趟大伯家并非易事。唯有多背些书回去,才能支撑接下来的阅读时光。

那时我对求知、对读书的渴望是难忍的,不加选择地读,读所有能拿到手的书,《金光大道》《艳阳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红与黑》《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都看。到了初中时期,我已读完了《紅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我们那个年代时兴苏俄文学,我又开始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对于青少年时期喜欢文学的孩子来说,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是绕不过去的。后来我才知道,泰戈尔的诗风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我们国家新时期最早的一批诗人,比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一代大文豪,尤其是他的《飞鸟集》,直接促使冰心写出了《繁星·春水》。

高中时,除了自己背粮食,还得带一个月五块钱的生活费。就是这五块钱,也来得相当不容易,那是老父亲东拼西凑“整倒”来的。生活是艰辛的,可我的内心却是丰盈的。我想方设法省下这五块钱,订购杂志。《奔流》《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青年》……这些中国期刊界的标志性刊物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我。至今我还记得,我曾经和一个同样爱好文学和写作的同学不顾危险、扒着火车赶往郑州,就是为了能在《奔流》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不巧的是,编辑当时出差在外,我的那篇散文后来辗转发到了其他刊物上。因此,当我后来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复刊《奔流》的时候,我的内心仍然是热血奔涌的。谁能想到,几十年的时空跨度里,我会再与《奔流》续上前缘?

那个时候,我读书读的是如痴如醉,我是那么投入,那么忘情,我的世界变得真空,只有我和我的那些书。我的思绪被书中的人物牵念着,我感动着他们的感动,悲伤着他们的悲伤。他们欢笑,我高兴。他们哭泣,我难过。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给我的是一种面对命运挫折时的不屈不挠,这样直抵心灵的力量引起了出身农家的我强烈的共鸣。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柳青的《创业史》,这部歌颂新农村怎样诞生、新农民怎样成长的鸿篇巨著,对我的深远影响持续至今。2016年,作家柳青诞辰100周年。这位主动扎根农村14年的著名作家,长期以来被视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勤奋的实践者。他深信,唯有深入生活,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他的文艺创作价值观在当下看来,仍然吻合着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笔下的主人公梁生宝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青年农民英雄”成为一代农村青年最鲜明的价值典范。

我与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我想象着,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像打仗的将军一样星夜不停,在煤油灯下翻逐着一页页的文字,把它们看到眼睛里,吃进肚子里,融为我的血脉和骨骼。俺娘说,煤油贵啊,一块钱一斤。我说,娘啊,我以后肯定会写稿子给你挣钱。娘心疼我,不再多说什么。可我还小,精力无限,夜不能寐,便夜夜攻读。就像《诗经·关雎》里所讲到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我觉得自己那时候就是这样的心情。文学,她就像我青少年时期青梅竹马的恋人。在往后的岁月里,我从未停止对她的追求,我想,我得到了她的芳心,也赢得了爱人丰厚的回报。

思想高端的杂志

2009年,我从河南省文联接管陷入经营困顿的《传奇文学》,并为之注入新的动能,将其改造为兼具新闻价值和文学品质的《时代报告》。这是缘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痴心,我对她倾力的打造,带给了我这样的幸运,我又回来了,我的根又扎回到这儿来了。

新千年交替前后,是我人生的奋发期。除了在《传奇文学》的短暂经历,我还曾到《青年导报》(后更名为《河南青年报》)、《文化时报·周末关注》、《新闻出版报》等报刊寻觅机会。

1999年,《青年导报》成立“特周刊”,我顺应媒体市场化运作趋势,在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背景下,与同人一起策划了“起来,为祖国捐建一艘航空母舰”活动。当时全国40多家媒体转载我们的稿件,信件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寄往报社,上至教授下至清洁工,都来捐款。大时代之下的小人物,当他们沙沙写下内心所想时,当他们辗转找到报社捐款时,该是怎样复杂的情感?在那一时刻,我的心中生发出媒体人的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深刻而沉重地扛在了我的肩头。我不再是青涩的文学青年,我的人生使命发生了质的改变。

2002年,《新闻出版报》迎来创刊十周年。作为社长助理,我背负着报社领导的期望,到北京邀约领导题词。两天半的时间里,我见到了穆青、南振中、邵华泽等新闻界前辈,并且得到了吉炳轩的特别关照。当我把十几位领导题词拿回社里时,引得全社人员刮目相看。这次经历,成为我人生一次重要的历练。可以说,我由此在《新闻出版报》获得重视,并得到了重大的成长机会,甚至扭转了我人生的方向。

此后,我也有幸成为《中华新闻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并于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之际,策划“名家笔下看河南”大型采风活动,赢得了社会声誉。此外,连续三年荣获优秀记者站站长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10年,我接管《传奇文学》,报备总署将其更名为《时代报告》,依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的创作力量约稿。10个月后,《时代报告》全新改版为时政综合类期刊,以“做有思想的高端杂志”为办刊理念,坚持至今。十年来我们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入选河南省一级期刊,进驻省内主流媒体方阵。

2018年年初,《时代报告》围绕“重纪实,接地气,见民生”,注重引导效益,细分版块,以“时代报告,纪实中国”为口号,坚持“做有思想的高端杂志”,重设重点栏目,扩容报告文学比例。

实践证明,《时代报告》近一年来的新探索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

“纪实中国”版块以河南省全国道德模范为典型范例,刊发了《隐姓埋名老英雄》《一诺千金》《寸草春晖》《生命的重量》等一系列报告文学;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为依托,挖掘出了孝贤典型人物石建超、张文亚、杨景尧、王相锋的感人事迹;以三大攻坚战中的脱贫攻坚战为抓手,连续刊发来自襄城县、太康县一线的扶贫攻坚报告,并接连对全省范围内优秀第一书记进行走访,睢县、辉县、洛宁等地都留下了《时代报告》记者的身影;以弘扬社会正能量,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了《用创新改变命运的人》《乡村医生谷建松》《追梦标识人,挫折不言败》《铸夢的人》《绿叶对根的情谊》《光山第一代充绒人》等基层典型人物、群像风采。

此外,借由“纪实中国”版块,《时代报告》与河南省作协旗下的报告文学学会有了更为深入的关联。首先是为全省报告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平台,更好地发展了我省报告文学事业;其次,发掘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报告文学写作者,壮大了我省报告文学队伍;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时代报告》于2018年所做出的新探索对报告文学这种重要的时代文体给予了力量和贡献,引导着更多的报告文学作家真实而及时地报告鲜明的时代主题生活,表现人民的伟大创造,在新的历史交替时期反映激扬的时代精神。

2018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要节点上,作为河南省文联主管主办的时政综合类(偏文化)大型期刊,《时代报告》着重在文化领域、文艺系统深耕,策划特别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幸福来自奋斗”“中国文艺四十年”“新时代、新突破、新高峰”“河南文艺志愿服务大事记”等,全景式、立体化描绘了全省乃至全国文艺工作取得的新成就。

未来一年,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时代报告》将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继续深扎,尤其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在河南省文联旗下,将我省文艺工作的宣传报道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动我省文艺工作在新时代下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助力我省文艺工作在出彩中原整体进程中出新出彩。

2019年,我们走到了建国70周年的重大时间点上,《时代报告》将围绕宣传思想工作要义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策划“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与北京天安门”等系列报道,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传媒航母的打造

2013年,时代报告杂志社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成功联办“华富杯”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大奖赛,我被授予“突出贡献奖”,并主编《2012年度中国短篇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2013年7月,时代报告杂志社成功举办“时代中国万里行”郏县行大型采风活动,出版《人文郏县》一书。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我的媒体运营战略渐次成型。

2013年,时代传媒集团成立。我们旗下有刊物,有学会,可以依托的平台很多。但终归,作为河南省文联的文化传媒集团,缺少一份纯文学刊物,实为遗憾。很多年前那个隐隐约约的文学梦又一次填满了我的心,她抚慰着我,应和着我。说实在的,近十多年来,我被自己也被形势紧逼着一次次向更高的高地冲锋,已然无暇创作。我数不清自己为多少人搭建了创作的平台,我记不得有多少人在我营造的阵地上成长成熟,而我的作家梦,却搁浅已久。

《奔流》就是在这个时候重回我的视野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许是这样气壮山河的诗句打动了中国文学的巨匠鲁迅先生,让他于1928年一手创办了《奔流》。汇百溪以大河奔流,汇百著以文章奔流,汇百家以思想奔流,汇百世以文明奔流。1957年,河南省文联将“奔流”这个名字拿来,培育《奔流》文学刊物。到了80年代,《奔流》创下几十万份的发行量,成为一代文学人的梦想图腾。而今,曾经的文学盛世已然远去,但梦想仍在。

如果没有复刊《奔流》,我不会知道,那些与我一样,心中存留着文学情结的人群,竟是如此庞大。

如果没有复刊《奔流》,我难以想象,自己终其一生,还能受到如此众多的文学信徒的追随和崇拜。

如果没有复刊《奔流》,我又怎能明白,文学之于个人、之于社会、之于国家,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她是悲悯的人们心中的一片圣地,她是喧嚣世事中能够令人栖息的净土,她洗涤着人的灵魂,催化着人的情感。

《奔流》自2014年复刊以来,重拾昔日梦想,不忘责任担当,短短几年,异军突起,取得了省报刊审读员“中原沃野的文学地标”的高度赞扬!奔流作家研修班开办了七届,其间,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文学爱好者,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输送会员近200人,为河南省作协输送会员100余人,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输送会员86人,为中国作家协会输送会员10余人。会员作品分别在《莽原》《奔流》《时代报告》《山花》《中国作家》《山东文学》《光明日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知名报刊转载、发表。首届奔流文学奖成功评选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20余篇,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业余作者的创作热情。奔流作家丛书接连出版,为30余名作者出版图书。奔流小作家繁荣发展,吸纳小作家会员超过百名。

“河南好人”系列电影第一部《守护初心的日子》成功立项。2018年夏,奔流文学院盛大开启。

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学项目工程的推动,都意味着《奔流》在从文学“高原”向“高峰”奋力迈进历程中的不懈努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下,我的文学航母梦又将起航。我想要为全国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大的阵地,让他们有更好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兴文化”的使命任务。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报告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学小说
报告
报告
辉煌与重生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