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女人:永不落幕的石姑娘精神

2019-03-17 09:36王姝晴
时代报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石匠县委水库

王姝晴

话初心,回顾石姑娘芳华岁月;担使命,传承石姑娘奋斗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人民在太行山上改天换地进行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曾经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号称“石姑娘”,她们头戴柳枝安全帽,肩围劳动布沿肩,腰束劳动布围裙,参与了千军万马的艰苦奋斗大会战。在那个战天斗地年代,辉县共建成中小型水库18座,水电站63座,容水量达3亿立方米;修建灌溉干支渠5122条,总长3262千米,新打机井7000余眼,新建蓄水池900多个;水保造林63万亩,封山育林近19万亩,修水平梯田29万亩,新造土地4万多亩。

时势造英雄,女人也能披荆斩棘。为了再现“石姑娘”芳华岁月,传承石姑娘奋斗精神,2018年5月至今,我对当年的“石姑娘”进行了深入的寻找和采访。花开千万朵,总有鲜艳夺目处,多支“石姑娘队”在工程结束后就解散了,但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在县委郑永和书记和妇联的直接领导下,开赴到南太行,转战在水利建设工地上,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她们不但享誉海内外,还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三八红旗集体”!

说起“石姑娘”名号的起源,辉县人民都能叫出一个人的名字,她就是盘上楼村的郝小荣。1965年,楼村要修小水库,经预算,需用石料1600多方,但当时,青壮劳力都上了县级工程,全村只有8个老石匠。这时,19岁的郝小荣挺身而出,“为了修水库,男劳力不在家,我们女的学石匠!”她说 。

郝小荣说到做到,第二天她把村里的12个姑娘组成“石姑娘队”,买来钢钎、锤笼钻,跟着老石匠学起了锻石头。当时是冬天,山里的天气特别冷,为了把水库早日修好,尽管凛冽的风雪把她们的脸冻伤,冻伤的手又冻烂,但她们依然忍着钻心的疼痛和风雪搏斗,和时间赛跑,只用了4个月就把水库建成。第二年,不仅村里有水吃,300亩旱地也得到了浇灌,粮食亩产由原来的200多斤,增产至520斤。

楼村女石匠修水库的成功事例,让县委发现了女青年的潜力并委以重用。1970年,为了解决郭亮和南坪村5000多口人的交通问题,县委授权平翠英和郭先英带领85个姑娘承建横跨香木河的红色娘子桥。当时,“石姑娘队”分成三个班备料,早上5点起床,晚上7点收工,胳膊累肿了,手虎口被大锤震裂流血,但姑娘们不叫苦,有的人甚至主动推迟婚期,齐心合力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架设任务,使郭亮和南坪5000多口人实现了下山愿望。

1973年,辉县县委提出“学大寨,赶林县,重新安排辉县河山”,宝泉、石门、三郊口、长岭四条大水库先后上马修建。70年代中期,南太行的山沟里。上工时人欢马叫,下工后炮声连天,几十万劳动大军遍布四条大山沟。为了早日把水库修成,时任县委常委、妇联主任的张冬青向原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提议,解放劳动力,重新成立“石姑娘队”。1974年正月初六,虽然天上飘着雪花,但姑娘们不惧寒冷,一个个激情四射,到了水库工地,组建起“石姑娘连”“石姑娘排”“石姑娘班”“石姑娘队”等60多支女子大军。就在这些“石姑娘队”中,县委把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树成了妇女榜样,让她们学石匠,锻石头,为水库建设出力。

正月的天气,特别寒冷,“手拿冰钻头,锤头砸虎口。鲜血顺手流,看见石头愁”,这是当时“石姑娘”学锻石头的真实写照。但是,她们发扬“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到一个月就学会了开山破石的石匠活。

1974年8月,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奉命修建秋沟水库,期限100天。当队长刘桂青在会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后,姑娘们议论纷纷,会场上就像炸开了锅,有担心的、有害怕的、也有跃跃欲试的,更有想为妇女争光的。就在这激烈的讨论中,最终意见归一,“谁英雄,谁好汉,备料工地比比看。大干苦干一百天,开山备料一千三!”

秋沟是个小水库,经预算,水库用料1300方!当时,姑娘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刘桂青派了24个“石姑娘”分成四个班,日夜不停地清基。当时是初冬,沟底都是水,她们背着漏水的荆条筐一筐筐往外背,筐里的泥水往下流,湿透了衣服,寒风一吹,结成薄冰。但姑娘们毫不畏惧,咬牙硬挺着清基赶工。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是姑娘们在清基时喊出的口号。那时候,她们一天从沟底往外背80多筐废土石。本以为清基工作几天就会完成,但没想到在沟底遇到了一个瓦罐坛,口小肚大挖不到底。几个姑娘一合计,废除图纸,土法上马自己搞设计。为了躲开瓦罐坛,她们修了坝中拱坝,用100天的时间,巧妙地建成了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水库样板。为了表彰她们的功劳,县委以“红色娘子水库”命名,《河南日报》于1975年3月17日全版刊登了《石姑娘英姿飒爽战太行》的先进事迹。

徐柏枝原是“石姑娘隊”的副队长,当年,她带领着“石姑娘队”在工地上开山破石,别人都是一人握着钢钎两个人抡锤打,但徐柏枝双手左右握钢钎让四个人站在两边轮流打。由于她在施工中的出色表现,同时也为了挖掘妇女们的更大潜力,县委于1974年10月1日成立“三八妇女运输队”(后改为辉县市汽车二队),把她调去担任副队长,带领女司机们往各个水库供料运水泥。修宝泉潭头电站时,由于平甸山高路陡,司机们望着笔挺狭仄的山路害怕得不敢开车上,徐柏枝大手一挥说:“你们等着,我先开车去探路。”

徐柏枝是个敢于冒险的姑娘,由于她带头探路将一车水泥安全地运输到潭头电站,其他司机信心倍增,一个个把车顺利地开上平甸,保证了潭头电站的正常施工。1974年11月,《人民中国》把她的照片刊在了杂志封面上,将“石姑娘队”的英雄事迹传到日本,为辉县妇女争光出彩。

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施工单位。她们除学习和掌握了一整套的石匠本领外,还在破石打钎中学会了自己捻钻自己用。当时听说女的学铁匠,有人说:“女的要能捻好钻,鸡毛也能飞上天。”但是姑娘们不但学成了铁匠,张勤瑞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一首诗:“炉火映红天,锤声震山川。捻钻为革命,炼出一身胆。钻尖韧又尖,能穿万重山,姑娘当铁匠,鸡毛上了天!”

1977年春天,125名“石姑娘”参加修建了号称“亚洲第一闸”的濮阳渠村分洪闸。当时工地上有1.2万余人参与会战,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郑永和为了赶在汛期到来前完工,调动辉县“石姑娘队”作为尖刀班到渠村大闸带头抢修。当时,辉县的尖刀班在工地上负责运送混凝土任务,不论是空车和重车,他们都是马不停蹄地奔跑着来回拉车,当时的濮阳工地上,喇叭一遍遍播送“辉县人民干得好,向辉县学习”。

“多拉快跑,不叫机器停一秒”,“石姑娘”用奔跑的速度和身体极限与时间赛跑。外县运料三个男人一辆车,一个工班拉25车,辉县人是一男一女一辆车,一个工班拉130多车,120华里的路程停不住她们奔跑的脚步,每人每天用超过外县男人八个半人的工作量,出色地完成了全工地的抢修任务。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让她们的汗水不停地流,最终汗水把她们的头发都染成了棕红色。工程下来后,辉县县委为每個人都发了一纸奖状!

“我们是辉县的石姑娘,太行山上的女石匠,铁锤手中拿,钻尖往前闯,破万石修大坝,战斗在水利工地上……”。这首《太行山上的女石匠》唱出了当年石姑娘用芳华岁月、顽强意志抒写的妇女赞歌!陈家院水库、红色娘子桥、红色娘子水库、柿院水库、三郊口水库、宝泉水库、梯口桥、方山洞、坝后水电站等,她们的身影无不遍布在南太行的各个角落。

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第二任队长窦金荣于1976年加入“石姑娘队”,她曾参与修建了梯口桥、三郊口水库、濮阳渠村的分洪闸和宝泉水库。她从一个队员干起,当班长、当排长、当队里的指导员,直至1978年5月接任队长。1978年后期,三郊口水库建设进入了收尾阶段,县里决定:所有团体民工全部下工,只留下一支石姑娘队60多个队员负责修建三郊口水库的溢流面、防洪墙、廊道和打眼灌浆的防固工程。

溢流面修建时,她们在大坝上搭起了一座天桥运送混凝土,这个天桥高十多米、长五十米、宽两米多,站在远处看,如同云梯高耸。走在上面,桥面乱颤,别说是拉车,就是人空手在上面走,都胆战心惊。但姑娘们在高空中作业,从一开始拉半车做试验到装满车在桥面上飞奔运料,石姑娘们一个个发扬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人人争先进,个个比贡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提前完成了县委交给“石姑娘队”的艰巨任务。

三郊口水库峻工后,窦金荣又带着60多个队员到宝泉水库参加全县大会战。在宝泉水库上,她又带着队员独立完成了防洪墙和硬化廊道、修建坝后电站等水库上的尾工建设工程。1979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将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原队长刘桂青被评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三八红旗手”,队长窦金荣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宁往南走一千,不往北挪一砖”,六七十年代的南太行,因贫穷让乡亲们远离。如今,南太行高楼耸起,成了全国闻名的旅游景区。饮水思源,辉县人民把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叫做十年大干,而在那个大干年代因“石姑娘队”的加入,使辉县的劳动人民一个个奋发图强、干劲冲天!

十年奋斗,有了今天的太行景区,一个个水库碧波荡漾,把南太行滋润成山清水秀的人间天堂,八里沟、万仙山、宝泉、关山、轿顶山也因有了水资源,滋养着一方百姓,迎来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的石姑娘,大多已年过花甲,但她们当年的艰苦奋斗,不仅为辉县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们走上社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秦近芝,她从“石姑娘队”里被推荐上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干到了高级工程师;还有郝群英,她从“石姑娘队”到部队当兵,退伍后听说自己的部队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用自己几个月积攒下的钱为部队买了一台收录播放机寄到了越南前线;已过花甲之年的张莲瑞,如今还肩负着新乡市劳务开发(刮痧按摩)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多年来,她致力于养生保健事业,为贫困户、农民工传经送宝,为老年大学义务讲解刮痧技术,经她手培养出来的刮痧学员多达几万人;师素霞曾当过新乡市两届政协委员,她不但是企业里的女强人,还经常做公益事业,现在回望“石姑娘”精神,她说,如果能回到从前,我愿意再到“石姑娘队”里锻炼三五年,把自己经营的企业打进中国五百强!

……

一篇文章难写尽,“石姑娘队”精英数不完。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全部写上这些“石姑娘”的名字,但纸短情长,怎么也难记载完她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

2019年8月,我随“石姑娘队”队员先后到宝泉水库和濮阳渠村分洪闸故地重游。当年参加会战的石姑娘最小的16岁,最大的24岁,那时正值青春年华,如今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看到了自己参与修建的恢弘建筑,她们都感慨万千。

一听说“石姑娘”要故地重游,河南省黄河治理委员会给予了“石姑娘队”很大支持,渠村闸管理处也对“石姑娘队”的到来十分重视,不仅亲自安排了接见工作,还对“石姑娘”们说,你们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大闸工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希望我们这代人能秉承你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争取把我们的黄河事业办得更好!

2019年11月24日上午,辉县市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隆重庆祝建队45周年,参加人数达到了100多人。

为了传承“石姑娘”精神,这次跨世纪聚会规模宏大。会议不仅邀请了辉县市妇联主席穆学花,还邀请了原辉县妇联领导张冬青、李清平、原楼村“石姑娘队”队长郝小荣、原石门水库“石姑娘队”队长程希荣、原胡桥公社“石姑娘队”队长赵秀荣。我也应邀参加了这次聚会,并赋诗一首《石姑娘之家》,由前来助演的新乡市朗诵演讲协会倾情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诵声,把年迈的“石姑娘”一下拉回到那个大干年代的芳华岁月,会场上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六七十年代的大干,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变革实践,“石姑娘队”应运而生在那个年代,任劳任怨,坚强不屈。这些伟大的女性和辉县人民一同奋战在水利战线上,开山破石、修水库、建桥梁,以勤劳的双手、柔弱的身躯、坚定的信念、过人的胆量,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华丽篇章,树起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历史丰碑。

不向高山低头,不向河流屈服,不怕流血牺牲,这是“石姑娘”精神光芒的精髓。它告诉人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石姑娘”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相传,俯身苦干,锐意进取才能在各条战线上奋勇当先、脱贫攻坚,把乡村建设成富饶美丽的新家园!

猜你喜欢
石匠县委水库
道不尽的水库钓鱼
空中有个隐形水库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我掉进水里了
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
石匠
本期话题:石匠的故事
哲人与石匠
黔西县委离退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赫章县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