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以常态化鉴赏策略推动语文古代诗歌深度阅读

2019-03-18 02:00姚茜
关键词:古代诗歌常态化深度阅读

姚茜

【摘要】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大语文”氛围,秉承“以写促读,读写并重”理念,开发形式多样、空间宽广的多维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的方式,使古诗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常态化的阅读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阅读到深度阅读的转化,最终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古代诗歌 深度阅读 多维度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16-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中国古代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优秀的诗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升华了我们的气质。我们要建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读古诗,是必不可少的。

一、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困境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长久的用功利的“阅读理解”来代替真正的阅读,只为应试不为素质,造成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这又反过来使“阅读理解”成为难点,得分率很低。这种现象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尤为严重。除了在语文课上,学生在生活中几乎不会接触到古代诗歌;而高中以前的语文课本,古代诗歌的篇目十分有限,鉴赏的过程也如蜻蜓点水。学生刚上高中时对诗歌鉴赏知识几乎一片空白。知识的匮乏又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长久下来,恶性循环,不要说深度阅读,连读懂都困难;不要说核心素养,就连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都成了分数洼地。这种对古代诗歌阅读缺乏重视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亟待改善。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大语文”氛围,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和课外等阵地,开发形式多样、空间宽广的多维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的方式,使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常态化。同时,秉承“以写促读,读写并重”理念,把古代诗歌的写作引入阅读鉴赏中,以此引导学生从表层阅读到深度阅读的转化。使学生最终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有所提升,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二、古代诗歌常态化鉴赏策略及步骤

(一)以“每日赏析”消除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陌生感

1.基本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因为历史久远,难免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消除这种陌生和隔膜,是让学生形成常态化鉴赏进而深度阅读的第一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每天接觸一些诗歌,矫正功利读书观,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探讨,由浅入深,让诗歌变得越来越可亲可爱。

2.具体实施

古代诗歌深度阅读最基本的阵地是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每天用一点点的时间进行诗歌鉴赏是让学生走近诗歌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每堂课课前5分钟的演讲时间让同学们分享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代诗歌。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规则和步骤的限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聆听者,通过演讲者和聆听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以往的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学生一直充当着被动阅读的角色,自然就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每天的课前演讲使每一位学生交替成为讲授者和聆听者,讲授者要像打算给别人上课一样去阅读,就一定要记住并理解更多内容,而聆听者不仅要学习讲授者的经验,同时还要探索诗歌中的各种问题以便提问。学生对古诗的初始阅读和感受也许是浅显甚至浅薄的,但这是进入深度阅读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重阅读身份必然会给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方式、阅读深度带来深远的影响,他们与古代诗歌会建立起更深层次关系,最终从“每日赏析”变为“自觉阅读”。长久下来,常态化鉴赏成为每日的习惯,古诗就会成为他们精神血肉的一部分,逐步走入深度阅读。

(二)以潜心诵读古诗促进“感性阅读”,获得审美体验

1.基本策略

在消除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陌生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略古诗的“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朱熹在《读书之法》中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语文新课标也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诗词,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可见诵读对于古代诗歌阅读的重要性。每篇诗歌都像一个有些有肉的人,只有通过感性的诵读,才能实现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零距离交流,产生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产生阅读的深度。

2.具体实施

教师在每一次的诗歌阅读课堂中都要注重诵读。越是深奥难懂的古代诗歌就越应该反复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诵读时,眼、口、耳、心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了活动,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最深入、最直接的。这绝对不是教师单纯的“讲”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诵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声、光等诵读背景,可以欣赏名家朗诵,可以教师范读,可以用齐读、学生领读、角色朗读、对比朗读,可以整诗朗诵,也可以反复吟诵重点句子等。这种诵读无分优劣,力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从心出发,感性理解诗歌,就是胜利。

只有课堂上的常规诵读还不足够,课内的诵读要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养成感性阅读的习惯,到课外去读。而古代诗歌诵读分享会就是不错的课外阅读阵地。在分享会上,同学们分享自己近期对诗歌新的体会和感悟,诵读自己近期喜爱的诗歌,在朗读中无拘无束的去感知古人的情怀,体验审美的过程,欣赏古典文化之美。“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潜心诵读,促进“感性阅读”的最终目的。而“虽幽必显”也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步入深度阅读的殿堂了。

(三)以“名家鉴赏”引领学生,使阅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1.基本策略

古代诗歌阅读的确应该注重个人审美体验,可是若只停留在个人审美体验上,就难免像井底之蛙了。要把这种审美体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实现深度阅读。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了一些鉴赏水平之后,就要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读名人大家是怎样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并与自己的阅读体验相对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眼界得到了释放,从理论上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对自己阅读体验的认识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使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升一个层次。

2.具体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文本。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鉴赏书籍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如有些鉴赏辞典,就如同课本的课下注解,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解释一下,机械的描述一下诗歌的意境。这种干巴巴的“鉴赏”,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教师应选取融入作者独特审美体验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如王蒙先生的《一篇<锦瑟>解人难》,就对李商隐的《锦瑟》做出了非常个性化的解读,充满了文人情趣和文化气息,足以令学生在发出惊叹的同时,走进深度阅读和鉴赏的新世界。其次,可供教师选择的不仅仅是文本材料,还有视频资料。复兴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的大战略,有关古代诗歌阅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学生的节目,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中得到思想和个性的熏陶,进而学会鉴赏古诗的理论方法,提高阅读和审美的水平,实现“深度阅读”。

(四)以校本课程整合知识,促使学生达到“个性解读”境界

1.基本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学生要“读整本书”,对于古代诗歌深度阅读来说,读整本书至关重要。而实现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的阵地就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意义就在于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课前演讲、朗诵、读名家等方法虽然实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常态化,能让学生消除隔膜,亲近诗歌,相对深入地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鉴赏古诗,但毕竟过于碎片化,要实现最终的深度阅读,还需要对此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诗歌阅读体系,而校本课程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以古代诗歌作为校本课程,让师生通过系统的感受、鉴赏古诗词的美来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效果显著。

2.具体实施

校本课程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编纂适合学生深度阅读的校本教材十分重要。如广州市高中生古诗文阅读竞赛组委会向学生推荐的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以这一类的书籍为基本素材,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编写校本教材,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把之前学到的各种鉴赏古诗的知识和方法付诸实践,提高鉴赏能力。在校本课程中,教与学都比传统课堂更加灵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阅读过程和方式,最终形成个性化、有深度的古代诗歌阅读体系。

(五)穿插写作,以写促读,在实践中实现“深度阅读”

1.基本策略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写作,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以上的四个步骤还只停留在“读”的阶段,学生形成了个性化、有深度的古代诗歌阅读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穿插“写”的尝试。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布置写作任务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能达到单纯阅读所达不到的效果。要实现古代诗歌的深度阅读,以写促读必不可少,而且要经常写,形成习惯。

2.具体实施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写作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开始阶段,可以写一写读后感,写一写对喜爱或疑难句子的赏析,写出自己的思索、体会和评析。阅读达到一定深度后,就要在更深入地揣摩、理解把握诗歌的基础上,改写诗歌,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最后,就要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教师可以把握契机,制定一些专题,如“咏史怀古诗”“言情诗”,也可以把握时间点,如在“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写诗,从而形成习惯。长期下来,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出學生诗集,以此鼓励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实践,学生实现了与诗歌、诗人的深度对话,把诗人和诗作中的人文情怀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对于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古代诗歌的深度阅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只靠短期或单点、单向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通过以上五个步骤,使“读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用常态化的阅读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阅读到深度阅读的转化,最终形成古代诗歌鉴赏的完整体系,古代诗歌的深度阅读就水到渠成了。这对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也有巨大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常态化深度阅读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戴着镣铐起舞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