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忠力行恕道

2019-03-18 11:47刘强
教师·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人际交往高中生

刘强

摘 要:“忠恕”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主张,尤其在《论语》一书中有精当的阐述,它的内涵、外延均极为丰富,几千年来也被儒家士子所遵循。当前的高中生由于受生活时代、生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遭遇瓶颈,出现危机。我们重拾“忠恕之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抵达幸福彼岸。

关键词:忠恕之道;高中生;人格塑造;人际交往

《论语》一书对“忠恕”的阐述主要有两处:第一处见《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二处见《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孔子首倡忠恕之道后,经子思、孟子、马融、孔颖达、朱熹等赓续发扬,影响深远。

如果说,忠是对内心主观世界应有状态的描述的话,那么,恕更是一种外在的处世哲学、待人之道的方法点拨、尺度把握,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到底怎么做?孔子给我们指点了迷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己及人,将心比心。从“忠”心出发而行“恕”道,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善始善终。应该说,这种“忠恕之道”在我们当前这个转型社会,尤其在当下的高中校园,更切实用,更有必要性、紧迫性。我们提出以“忠恕之道”来对高中生的人格塑造、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进行干预改进,确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当前紧迫感。一方面,当今的高中生由于所处时代、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心浮气躁、行为失范;另一方面,他们已是“准成年人”,人格塑造、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格局即将成形,如不及时介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剑走偏锋,难以挽回。

一、抱朴守忠,让内在人格更健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如一块土壤,我们要让土壤长满鲜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就要时时提防这块土壤当中长出杂草。我们要加强对高中生的“三观”教育,培养他们躬自反省的意识,提高他们识别是非的能力,仔细呵护他们晶莹剔透的灵魂世界。当然,任何人都不是活在真空当中,在他们的成长路途当中,会有很多的诱惑干扰,会历经很多的风波考验,有时我们也会心生种种复杂微妙的考量计较。其实,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没必要因此惶恐难安,我们应做的是守住初心,不断净化自我。

二、力行恕道,让身边人际更和谐

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空间、生活内容高度重叠,他们的人际交往较之以往明显频繁,如果还是跟以往那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就只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他是從“不欲”的角度,采用一种朴素的换位思考,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平等思想。就拿当前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来看,这类事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渲染,场面有时让人触目惊心,但事情的起因往往微不足道,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次不经意的肢体挨擦,便不管不顾,视其为对自己的冒犯,心生不爽,大骂出口,大打出手,迅速升级加码,最后诉诸暴力。更有甚者,有些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并不选择报告或者报警等理性得当的方式来终止暴力,而是去欺凌比自己更弱小者来让暴力延续下去、泛滥开来,让人痛心。

三、久久为功,让今后人生更美好

忠恕之道,虽然是儒家文化当中的重要主张,两千多年来为儒家士人所铭记、所推崇,但要矢志不渝去奉行确也不易。在追名逐利的滚滚红尘当中,我们的灵魂世界容易蒙尘受垢,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人海当中,我们的言谈举止容易失控越界,所以,尽心守忠,克己行恕,需要强大的内省功夫和行为管控能力。

高中三年是一段无比美好的锦瑟华年,是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站,学生们在这段历程中,肯定会有不断长大的欣喜自足,也必然会有难以抉择时的烦恼迷茫,何去何从?各有主张,众声喧哗。我们在此重拾古人倡导的“忠恕”传统,内外双修,知行合一,希望能够引领他们跨过荆棘,淌过险滩,如期抵达洒满阳光雨露的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宋)朱 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人际交往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