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019-03-18 11:48赵培培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能力

赵培培

摘 要: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教学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如“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效率低、脱离文本等。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为课堂主体这一原则,充分增强趣味性,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小组讨论法”作为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来带动课堂气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组讨论法;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能力;传统教育模式

“小组讨论法”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顾名思义,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和探究。由于新课改倡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育目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小组讨论法”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得到了众多学校的推崇。“小组讨论法”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育方式,相比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其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信息汇总等能力。

一、“小组讨论法”实施步骤

1.分组标准与分工

学习小组可由前后左右的同学组成,每组4~6人,且每个组中都应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以此来协调每组的实力,使每个组都能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流。在进行分组时,可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固定分组,也可由学生自行分组,教师再进行协调等。

在组内,光环不应只属于优等生,组中分工应包括整理信息、记录、发言、总结反馈等几方面,且由不同的学生轮流承担。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可以被很好地激发,也可以让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更有益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小组讨论法”可使班内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并且,小学语文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低年龄段的学生更喜欢以团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取长补短,带动学生整体进步。

2.任务布置

“小组讨论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布置与思考的内容。这应包含课前小组的共同预习,课上的共同思考,课后的共同总结,难易程度应是由易到难。同时,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水平的差距,在课堂内容让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难度拔高。

简单的课前任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也会布置课前预习,但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僅仅是泛读课文,或查阅资料,缺乏思考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前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且没有深度思考的过程,则更会依靠教师的上课讲授。而面对教师课上类似“满堂灌”的讲解,单从理解来说,学生很少能全部理解,往往能理解到30%就已经很不错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当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前任务时,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进来,都必然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依靠共同思考的结果集思广益,来解决教师布置的问题,这无论是对于知识的传授还是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说,都是一大突破。

有了课前思考的过程,在课上布置的任务的难度应有一定的提升,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的思考方式以及学习兴趣,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消除学生害怕出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等顾虑,应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另外,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任务的中心内容积极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课上时间是主要的学习时间,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集中点,因此在布置任务和讲解时,应依照课文中心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讨论不仅仅是形式,其目的在于依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还是应该考虑教育的根本,而不是让其“自生自灭”。教师在学生讨论遇到瓶颈时应给予一定的启示,带动讨论的正常进行。

课后总结的重要性在传统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以前,教师大多依赖于课后的作业来完成,提不起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单从效率来说,依据人的记忆曲线,学生需要重复完成很多次相同的作业,才可以对课上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记忆。但依靠“小组讨论法”,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下,再去进行课后总结,相当于一次对课堂的整体回顾,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上知识以及规避上课时出现的错误点,促进其思想的进步、整体水平的提升。

3.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独立思考,且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交流的机会,以至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或者思考方式可能重复很多次才能被改正。在小组讨论法中,每个小组发言完毕,都需要组织同学互评,以同龄人的角度来判断想法或出发点是否正确,组织批评或者表扬,寻找闪光点和错误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小学生普遍都渴望得到认同,尤其这种认同感是来自同龄人。在不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直白的话语了解他人思想中的闪光点,同时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并自我改正,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

学生交流后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择优而论,同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升华。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教师对其引导的方向、引导的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小组讨论法”的目的在于发散思维,让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但不是毫无道理的天马行空式的发散,其主题需要教师确定,以此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组讨论法”与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对比

1.“小组讨论法”的特点

(1)自主性与合作性

自主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包括学生的自我思考、言语总结、自我表达、自我认知。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同一个问题,必然会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再去与他人进行交流。当观点出现分歧时,学生需要思考对与错,进而进行反驳或认同他人观点,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实际蕴含着一个孩子各方面成长的必然规律,即认知—总结—表达—反驳或改正。

“小组讨论法”的合作性表现在组内讨论和组外交流。小组是一个小整体,班级是一个大整体,小整体与大整体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当小组内的看法达成一致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时,每种思想观念会迎来第二次碰撞,班级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2)动态学习

“小组讨论法”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主体的状况。教学上的互动在“小组讨论”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小组与小组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这三种“交流”抛开了“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整个课堂时间,可以说学生几乎都在思考和改正观点。学生在這种互动中学习知识,同时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探索和发现,教师的职责仅仅是引导,这种动态学习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对比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上教师的讲授以及课下琳琅满目的网络课程,尤其是语文教学,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网络课程中,仅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课上能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老师讲什么我听什么。且不说这种方式的好坏,仅从效率来讲,很多学生都需要进行很多次的重复理解和温习才能掌握知识。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思考的过程。“印象深刻”从何而来?答案就在学习的过程,毋庸置疑的是,有了思考的过程才有提高学习效率的可能。

(2)更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分工,且不同的分工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从理论上来讲,每个学生的锻炼机会都是相同的。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的言语表达、内容总结、思考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明白团队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在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会有一个冷静的头脑。

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说的能力,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单单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这个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缺少。但是从社会的层面来讲,合作才能共赢,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为了在一个相对较好的平台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促进整体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雪飞.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存阅刊,2018(18).

[2]吴海霞.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华少年,2018(26).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科学化的思考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轻松教学,快乐识字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