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瘦 香菇”现象的广西壮母语大学生语言文化认同研究

2019-03-18 11:49林琳蓝艳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壮族香菇

林琳 蓝艳芳

摘要:本文以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为例,对广西壮母语大学生的语言文化认同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指出,利用壮语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对维护地区民族语言文化和促进民族区域英语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蓝瘦;香菇;壮族;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49-02

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处于多元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同时也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其影响在高校壮族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在此情景下,壮母语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状况如何?本文以“蓝瘦,香菇”引发的社会现象为例,对广西高校壮母语大学生的语言文化认同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构建平衡和谐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意义。

一、关于“蓝瘦,香菇”的解析

“蓝瘦,香菇”在网络媒体的催化作用下,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同时还配上各式图片、音乐等符号模态,被广大网友创造性地使用于各语境中。

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分析,“蓝瘦,香菇”是壮语用于普通话表达中的语音迁移导致的现象。壮-汉语音的负迁移在社交行为中成为壮民族的身份标签。广西北部的壮语没有送气音,其标记特征为不送气、清音、塞音,而汉语是送气、清音、爆破音,导致z、zh、s、ch、c,一律发成sh,g和k全部读成g,“l”、“n”不分。如“哭”变成“菇”,“难”变成“蓝”,“今天”变成“新颠”,“赛射里”原为“在这里”,“为一个女孩屎射么香菇”原为“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等。从该网络语言引发的社会影响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壮母语者认为该现象是对壮民族语言的过度消费、娱乐和消遣,是社会主流群体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口吻解读壮语。根据笔者的调查,一些壮母语者认为,香港广州粤语区的问候语“雷猴”(普通话“你好”)也是混淆了“l”和“n”,但这一语言现象却成为潮流追捧的时髦用语。在他们看来,“蓝瘦,香菇”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主流群体对壮族及方言的地域歧视,有恶搞民族语言文化的嫌疑。本文以“蓝瘦,香菇”引发的影响为切入点,对壮母语大学生的语言文化认同观进行研究探讨。

二、壮族大学生语言文化认同调查研究

(一)关于文化认同研究

文化认同是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民族文化因素,其中包括了信仰、语言、文字、习俗等方面,并对其做出正面肯定的积极评价。[1]练丽娟、战菊把文化认同定义为某个个体在特定群体中自我价值和观念的形成,是个体对群体的价值观、信仰、态度等各方面的认可和接纳[2]。陈新仁从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出发,研究英语文化和习得对民族认同的影响[3]。与此相对的是,王艳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视角指出,民族学生的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对于研究其民族母语文化、主体文化、英语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语言距离及心理距離有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文化认同对英语习得和教学的影响[4]。黄彩文则研究了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的冲击和影响[5]。综上所述,学者们从语言文化、习得与教学、社会及心理角度对语言文化及民族认同做了深入研究,表明了培养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和民族身份意识的重要性,也为多元语言文化观的建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基础。本文从网络流行语言入手,对壮母语大学生的语言文化观和民族身份认同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

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的壮母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母语文化、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认同进行研究。笔者的课题小组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卷中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达到93.7%。

研究项目一:在调查中,课题小组将母语文化认同和汉语文化认同设计为一个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内容有:(1)我不介意“蓝瘦,香菇”式的壮式口音,在社交环境中不会削弱我的身份地位;(2)在社交生活中我不在意别人对壮式口音的看法;(3)我觉得“蓝瘦,香菇”能体现壮语语言文化特征,并不会降低我的壮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4)我认为壮语体现了丰富的壮民族文化;(5)我觉得我的民族语言发音优美;(6)我很认可作为我母语的壮语,并尽可能在公众社交环境中展示它;(7)我很希望能把壮族语言文化介绍给大家;(8)我觉得汉语学习能促进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9)汉语文化有助于壮语文化的传播;(10)我认可汉语文化的主流地位,我希望能把汉族语言文化介绍给我的族群;(11)汉语及汉族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较大,但同时我也认同壮族语言文化的地位。以上问题本课题组均按照“李克特量表”设置了非常赞同、赞同、不清楚、不赞同、非常不赞同6个选项。在调查分析中,问题1、2、4、7、8、11共6个问题有85%以上的学生均选择了“非常赞同”,13%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赞同”,而只有大约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0.9%的学生选择“不赞同”。问题3、5、6、9也有6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32%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赞同”,约有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约1%的学生选择“不赞同”。只有问题10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略低于其他问题,但也达到了49%。

研究项目二:课题小组对壮母语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的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有:(1)英语语言文化代表时尚潮流;(2)英语发音优美;(3)英语文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冲击较大;(4)壮语口音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成效;(5)我在英语学习交际任务中,“蓝瘦,香菇”式的发音成为较大的阻碍因素;(6)我希望在英语文化拓展课程学习中,合理嵌入壮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介绍。调查数据中,问题3、4、5、6的“非常赞同”达到了约85%,“赞同”也有13%左右;问题1、2表示“非常赞同”约有35%,“赞同”有30%左右,而“不赞同”的占了20%,“强烈不赞同”也达到了5%。

结果分析:首先,所有问题选项都是按照“李克特量表”的5个刻度设计,“研究项目一”得出的较高分值说明了壮母语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较高认同度,同时从“蓝瘦,香菇”这一现象折射出壮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防卫和维护心理。

(三)对比分析

笔者的课题小组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侧重对壮母语大学生的壮语文化、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认同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概括如下:(1)壮语文化在壮母语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问卷调查中,壮母语学生对“蓝瘦,香菇”等类似现象的反应体现出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非常细微的维护和防卫心理,这恰恰体现他们对母体民族的归属感和情感依附的心理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该校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欧洲各国的学生。本课题调查数据显示,在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壮母语学生更希望维持其本民族语言文化特征,并尽量凸显其民族文化传统。(2)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能够提升主体语言文化认同观。以广西民族大学的壮母语学生为例,超过85%的被调查者显示出较高的本民族文化认同观,而这种高度认同并不使他们排斥汉语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相反,他们更积极接受并更善于利用汉语这个主流文化作为载体来宣传和介绍本民族语言文化。调查中大部分壮母语学生更愿意积极地去修正改善“蓝瘦,香菇”造成的壮族文化形象。本课题研究发现,约有90%的壮母语者认为壮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血脉相连、相辅相成,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学习和推广汉语文化不仅促进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并在本质上更利于壮语文化的传播。因此,壯语文化的认同对汉语文化的认同产生正向迁移的影响,并提升汉语文化的认同观。(3)壮语文化认同通过汉语文化的中介作用提高了英语文化的认同度。壮母语者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强化了汉语文化认同,并在汉语文化的媒介催化作用下强化了英语文化认同。以广西民族大学的人文通识教学为例,壮母语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促进了英语文化认同,在文化对比课程体系中更热衷以英语来推广壮语文化,并在多元文化的学习中提高了壮语文化的英语输出能力。

三、结语

“蓝瘦,香菇”语言现象从侧面折射出多元文化体系中坚持正确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壮语文化认同对汉语、英语文化认同的正向迁移影响,避免语言学习中负迁移的产生,建立壮、汉、英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态系统不仅有益于地区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更使民族区域外语教育在多元文化生态环境涵养下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2]练丽娟,战菊.语言习得中的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2017,(2):152-157.

[3]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13.

[4]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J].楚雄师范学学报,2009,(7):47-5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壮族香菇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香菇接种三招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