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与消费品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9-03-19 12:10刘彬斌高俊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制造业互联网+模块

□刘彬斌 高俊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始终明确以“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主题的方向。江苏制造业积极承接“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走路线,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促进信息技术向设计、生产、市场等多环节渗透,引导制造业细化分工、三产紧密协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思维根本,深度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积极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创新,探索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创新发展模式与机制,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利用互联网技术嵌入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进而形成制造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能够引领“中国制造”,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一、研究综述

对于融合式创新,最早提出概念的学者是Henderson和Clark。他们将创新划分为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模块式创新及融合式创新等四类,其创新改变程度作为划分的重要依据。渐进式创新是指只有模块内部实现完善和改进的创新,而连接方式并没有在组成模块以及模块间发生改变;突破式创新是指模块内部间和组建相互间的连接方式都发生变化的创新;模块式创新是指对现有的核心组成部件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但其余部件却没有发生改变,尤其包括连接方式;融合式创新是指连接方式发生变化,但组件和核心部件基本不改变的创新。

后期制造业模块化创新方式不断发展,不仅在发达国家颇受青睐,并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广泛追求,逐渐形成模块创新。相比模块式创新,融合式创新更强调通过突破有限技术、创造新知识、采用重大技术以重新连接模块界面,进而形成新的构成组件链接规则,最终获取更高的效能和效率。顾元勋、纪佩宁和刘子键等通过将模块化与一体化的对比分析,认为某个产品融合只有与它类产品对比时才能将更模块化或更一体化的相对属性讲述清晰明了。以此为基础,Baldwin和Clark提出了融合创新理论,重新配置模块以新方式连接,可以实现系统绩效维度提升。融合式创新中实际隐含着对象模块,基于融合相互连接,进而形成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整体。

Fiss将核心要素和外围要素作为融合产出影响的两大要素。核心要素密切关联着组织资源的产出;外围要素对组织资源产出表现为较弱解释力度。中性置换始终不会影响融合的总体绩效,又可分为一阶中性置换和二阶中性置换,共同构成了中性置换。一阶中性置换主要对象是置换核心要素和外围要素,但结果却相同;二阶中性置换指置换对象仅为外围要素,但保持核心要素始终相同。Stadler还提出,虽然中性置换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未来发展状态依然存在不同。

Henderson和Clark主要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融合式创新,对后来研究影响深远,进而扩展到产品融合、组织融合、产业融合和价值融合等四个逐步递进且相互关联的层面。产品融合是创新融合的源头,以用户需求为主导,通过产品的物理形态以及构成逻辑,不断体现和组织在产品层面的用户需求,激发产品的新旧更替。组织融合依赖产品融合的变化,同样也反映了一定的产品融合特性。因此,组织融合与产品融合的不匹配,容易导致模块化进程的阻碍。若产品融合实现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则组织设计的模块化将受直接影响。Jacobides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认为不同的产业融合存在于生产流程、任务分配和交互作用上的方式差异。Zirpoli和Camuffo认为,产业融合不仅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的一种新方式,更是产业主体共同演进的一种新途径。Iansiti和Levien提出产业融合创新过程通常是由产业发起者主导,协同组织者或重要参与者重新构成专业的平台或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提出影响企业价值构造的方式是由产品融合、组织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触引,进而导致价值融合随之发生变化。Tee和Gawer从不同角度提出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生态地位由知识和能力决定,产业融合创新也随着企业生态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融合式创新对产业产生影响重大,而且更容易实现。后发国家在创新的激烈追赶中,视融合式创新为掌握产业主动权的一种新方式。融合理论、融合创新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制造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可见消费品制造企业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多变量集聚的系统性融合。

二、基于融合创新的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8》统计显示,江苏省制造业生产总值以平均4%的增长率稳步提升,到2017年底实现利润总额9696.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6.45%。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形成了以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纺织、纺织服装服饰、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酒制造等消费品制造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16年9月《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出台,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占江苏全省工业的47%,江苏装备制造业强省地位不容小视,产值、销售收入在全省工业所占比重为56%、55%,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利润等效益指标同样在全国独占鳌头,利税则占比重为56%,出口交货值占比为81%,对江苏省工业经济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大类中的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全国竞争力排名第一,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则微弱排名屈于第二。江苏同样是消费品制造大省,但还远不是消费品制造强省。90%的南通纺织业、85%左右的无锡纺织服装服饰产业、80%的苏州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均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产品的市场形式单一,而且产品附加值微乎其微,企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没有话语权,处在低端位置使得对产品价格、产品标准均很被动。

(二)存在的问题。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8分析,江苏制造业积极顺应形势,升级转型形势较为乐观。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明显复苏呈增长事态,同时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也有逐年上涨的明显变化。目前,江苏省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增加值之和约占全省制造业增加值的30%,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比例要高出10%。但值得重视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高于江苏占比,出口以价格低廉、附加值贫乏为主的产品。近5年数据显示,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支柱性产业开始泛新,技术创新带动先进制造业也得以迅猛增长。然而,传统制造业的形势不容乐观,历史性的支柱地位不断遭受被替代的冲击,市场形势受到削弱反衬出本行业产品结构亟需调整,经营模式迫切需要重整革新。消费品制造业相对稳定,但呈现出总量大却利润微薄,创新能力不强,较低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渐被消耗,技术创新的发展观念还不坚定等现象。纵观多数消费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深入,总体发展规模不大。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转型升级路径、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产品降本增效的控制、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条件等。

2018年江苏省工业运行总体趋稳,但宏观环境总体趋于下行,因此工业颇为受制,市场需求偏紧、产品成本偏高、整体景气偏弱等问题表现严峻,同时产业层次不高;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十分缓慢,难以体现规模经济优势;消费品制造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企业表现出的“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低”,难以对国际竞争作出灵敏反应;技术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供应链上游端的基础性材料、零部件工艺水平低,基础工业总体水平偏弱。由此,创新驱动制造业强省的发展战略面临挑战。

三、融合模式

(一)工业互联模式。江苏省信息化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高速发展,2017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三,达78.22;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达2.39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为全国第二,收入达9,230亿元。2018年江苏省光缆线路长度全国第一,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宽带接入端口数全国第二,4G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5G试验网、窄带物联网商用、“企企通”、量子干线建设全国领先。从宏观上为制造业打造“云平台”提供必要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将工业互联网作为重要发力点,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建立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综合水平。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产业为新经济增长点,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推动消费品制造业提质增效。

(二)跨界合作模式。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共同推动企业跨界合作,开拓行业新空间、新领域。特别是政府牵头引导传统消费品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协同合作,创新新业态,打造符合市场新形势的跨界模式,拓展传统行业的模式壁垒。必要时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利用互联网提升创新能力,将食品饮料、服装服饰、建材家居、电气机械等区域制造业打破传统运营模式,抓住时代机遇转型优化;推动现代农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跨界扩展,不断提升消费品制造业的价值链端位。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云服务,突破产业地域限制,不断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报税商品交易、云计算、大数据等贸易创新服务。

(三)敏捷供应模式。以供应链思路创新制造企业与供应商、批发商、销售商、最终客户等利益关联方的作用模式,积极推进敏捷供应,挖掘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价值理念。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对用户需求的初步预测,把握研发、生产等必要环节,并且加强对利益关联方特别是市场、用户等需求波动作到迅速反应,以构成应对环境变化的“互联网+”动态供需网络。并利用智能化机器实现规模化配装,提升作业效率,减少人工故障消耗。同时,推行行业标准,生产设备器械参数设置、数据格式能够达到行业统一,实现技术的标准化。此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供应链前端研发,衍生价值链,打造产业闭环。

猜你喜欢
制造业互联网+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