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于GDLISNET与RFID系统实现三线动态典藏管理

2019-03-19 12:10贾成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典藏电子标签条形码

□贾成刚

一、实施三线动态典藏管理的必要性

美国图书馆学专家R.W.Truesovel依据馆藏利用的“二八率”理论,提出了三线典藏制,它是图书馆管理应用的经典理论与实践。三线典藏制根据读者借阅方式和需求安排馆藏图书布局,反映出了图书利用的分布规律,体现出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结合藏书服务方式,将馆藏图书利用率划分为最、中、较三个层次,进而分别对应一、二、三线书库的方法[1]。

传统的三线典藏制是基于相对静态的藏书布局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读者需要更准确典藏数据与更便捷的服务,已不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传统三线典藏制进行变革与创新,准确反映图书典藏信息,方便读者借阅。基于以上需求,提出三线动态典藏管理模式,通过加工、借还、定位、盘点等实时操作对藏书进行动态典藏管理[2]。

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应用的是传统藏书布局和三线典藏制藏书布局方式,并逐步向全开放、全开架服务模式转变。因此,如何建立新的馆藏图书典藏管理模式,如何及时、高效地处理典藏数据,如何对各分馆图书进行合理调拨与布局,是目前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3]。

二、GDLISNET系统典藏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典藏管理核心功能弱化。图书馆应用GDLISNET系统后,极大地简化了编目、典藏与流通业务的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图书馆为了简化业务流程,在图书分编或流通服务工作下设置典藏环节,将典藏管理与各业务环节进行合并,使得典藏管理的核心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有弱化的趋势。

(二)动态化典藏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图书馆随着办馆规模的不断扩大,因而分馆数量也不断增多,服务开放度也不断扩大,多数图书馆采取了多分馆多典藏地址的全开放式的图书通借通还业务。随之而来是典藏图书类型不断增多、典藏地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要实时完成图书统筹分配、调拨、定位等动态化典藏数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必然会增加。

(三)无法保证典藏数据的及时性。GDLISNET系统虽然具有图书典藏数据管理功能,但图书典藏地调拨、文献类型变更等功能是相互独立操作的,不能一次操作完成,操作时必须扫描图书条码或批量导入条码方式进行处理。GDLISNET系统必须要联网使用,提供馆员巡库时实时处理典藏数据的功能,如需处理图书典藏数据时,必须要在馆员工作台上处理,因此,大批量图书典藏数据处理时,工作效率比较差,频繁变更典藏数据对馆员也是很重的负担,同时,靠馆员定期批量筛选图书来处理典藏数据是很难保证三线典藏数据的动态、及时性要求的。

三、GDLISNET系统与RFID技术整合实现三线动态典藏管理

虽然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比较多,但RFID应用系统的成熟度、可靠性、功能适用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是读取速度与准确率不高、设备小型化不到位、操作不方便,更重要的问题是与自动化系统功能整合不到位。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时,不仅要用RFID标签来取代条形码,还必须要基于GDLISNET系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开发RFID新的功能,发挥出其功能优势,构建全新的智能化典藏管理工作手段。

(一)GDLISNET中典藏数据功能。GDLISNET系统后台使用Oracle关系数据库,“馆藏书目库”数据表记录每种图书的书目信息,“馆藏典藏库”数据表记录单册图书的典藏信息,两表通过“主键码”字段相互关联。“馆藏典藏库”数据表的主要字段为:一是条形码:用于唯一确定单册图书,不可重复;二是馆藏地址:标记单册图书所在的物理库室;三是虚拟库室:标记单册图书所在的逻辑库室,用于判断是否可以外借;四是馆藏状态:表示单册图书入藏状态,已入藏用“G”表示;五是外借状态:标记单册图书的外借情况,已借出标记“1”;六是清点状态:标记单册图书是否盘点,“G”表示已盘点;七是架位导航:用来描述单册图书的具体位置;八是文献类型:表示图书的类型。

GDLISNET系统中的典藏调拨功能主要操作“馆藏典藏库”数据表,变更“虚拟库室”与“馆藏地址”字段信息,盘点功能主要变更“清点状态”字段信息,流通过程变更“外借状态”字段。基于GDLISNET“馆藏典藏库”数据表及其数据逻辑,新建“馆藏图书自动分配表”数据表,增加“分馆代码”、“文献类型”、“分类号起”、“分类号止”、“虚拟库室”、“馆藏地址”、“架位导航”等字段。结合图书馆藏书分配策略,通过“分馆代码”、“文献类型”、“分类号起”、“分类号止”的组合,决定单册图书的“虚拟库室”、“馆藏地址”、“架位导航”等字段的内容。

利用以上数据逻辑,通过确定可行的典藏操作方式与RFID技术方法,就能解决典藏单册图书数据的动态调整,可进一步将阶段性或批量性图书调拨工作变成日常性工作,解决动态典藏管理对数据更新的实时性问题。

(二)RFID应用功能需求。RFID的功能不能仅局限在自助借还与盘点上,要实现动态典藏管理的需求,必须要以典藏数据动态管理为核心,从RFID标签数据加工需求开始,从源头做好应用功能规划,延伸到自助借还服务,让RFID技术应用贯穿于各项传统业务中。为此,GDLISNET系统的典藏数据必须要与RFID系统实现共享,通过共享典藏数据来整合与图书相关的各项业务功能。为提高RFID标签的读取效率,系统各应用功能中图书唯一标识可以用RFID标签UID号,也可使用条形码号,各系统功能应将GDLISNET系统的条形码与RFID标签的UID号进行关联,同时也可完成典藏数据的动态更新操作。电子标签加工时,可以选择不把条码号写入电子标签内,各系统功能在读取电子标签时,也可选择不从标签内读取条形码,直接读取RFID标签的UID号,或利用UID号与GDLISNET系统条形码关联。

1.整合典藏数据需求,解决GDLISNET与RFID共享典藏数据的问题。在GDLISNET典藏数据中增加RFID标签的UID号字段,确保RFID标签的UID号与条码号完全对应,解决条形码与RFIDUID号无缝对接的问题,图书各项业务环节的唯一标识均可使用RFID标签的UID号或条形码,提高数据采集时的效率、速度及准确性。典藏数据实现共享后,可以将调拨、盘点、定位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可以根据图书调配策略自动完成数据变更,也可以选择手工单本操作。另外,图书调拨时也可同时完成盘点操作,盘点操作时也可完成调拨操作,实现调拨、盘点、定位等典藏操作一次性处理。基于典藏数据的共享,还可以扩充实现剔旧、下架、找错、找书、查架等个性化功能。

2.选择合适的便携式RFID标签采集设备,构建功能完备的电子标签采集与典藏数据处理系统。便携式RIFD读写器读取半径应在150mm以内,读写器可通过蓝牙与设备主机通信,设备主机应使用便携式平板触摸设备,支持Windows系统,可安装使用GDLISNET系统,方便交互查询,便于后期数据处理功能的开发。

典藏数据采集与处理时,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选择读取RFID标签的UID号或标签内的条形码,还可以扫描图书上贴的条形码。如果GDLISNET系统的典藏数据中有RFID标签的UID号与条码号对应,则采集数据时只读取UID号,不读取标签内的条形码。网络畅通时读取GDLISNET系统典藏数据,并同时处理典藏数据的变更,网络不畅时读取本地提前下载的脱机典藏数据,之后再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批量处理。馆员在采集单册图书数据时,节奏感可以自定义,使采集完成操作提示音的节奏与设备移动的速度一致,提高人机交互的真实感。

3.电子标签加工功能应具有典藏数据自动管理功能,随时变更数据,保障典藏数据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电子标签加工功能不仅要在源头保证典藏数据的正确性,还要在典藏管理或流通服务环节对典藏数据进行处理,任何有问题的图书必须及时处理,不必返回加工环节。为防止多个电子标签内写入相同的条形码,电子标签加工时必须要做到一次只能处理一张电子标签,对GDLISNET系统中不存在的条形码要有错误提示。为防止错写条码号或漏写条形码,电子标签写入条形码后必须要读取一次写入的条形码,并与原输入条形码比对是否一致。

4.自助图书借还服务也应具有典藏数据自动管理功能,流通图书典藏数据随时动态更新,保障典藏数据的动态性与实时性。自助借还机不仅是一台借还书的设备,解决图书借还时常见的问题,还应是一台典藏动态管理的枢纽,通过自助借还机可以随时自动将流通的图书进行典藏处理,不再需要馆员的干预,真正实现动态典藏管理,达到动态馆藏分配与多线藏书管理的要求。根据流通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可选择读取RFID标签的UID或电子标签中的条形码,还可选择是否对流通图书进行典藏处理。为方便读者,对已被借出的图书不能外借,或读者忘记还书等问题,借书系统功能可以选择先还回图书,之后再借书。

四、结语

使用GDLISNET系统的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时,不应简单地用电子标签来取代条码,仅完成自助借还工作,而应创新管理理念与手段,充分利用各业务环节已形成的实际需求,积极发现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新兴需求,以创建新理念和发展新服务为动力,开发基于RFID技术的新功能,为图书馆业务管理与服务创新提供全新的手段。

通过实现GDLISNET系统典藏数据与RFID系统功能的共享,整合各业务环节的核心功能,使RFID技术的应用贯穿于GDLISNET系统各业务环节。电子标签加工环节可以使典藏数据管理向业务流程的前端延伸,保证与验证初始藏书数据的正确性与一致性。自助图书借还服务环节可以使典藏数据管理,在没有馆员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典藏数据的动态变更,保证动态实时更新。

猜你喜欢
典藏电子标签条形码
创意条形码
从条形码到二维码
从条形码到二维码
典藏
往来·典藏
条形码大变身
适用于高衰减汽车玻璃的电子标签方案与应用
典藏
4项轮胎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行业标准即将实施
探寻“千万”的背后——写在金溢科技电子标签销量超1000万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