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究

2019-03-19 12:10□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慢就业职业规划毕业生

□黄 帅

近年来,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慢就业”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根据调查显示[1],72.9%的受访者表示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尤其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经济形势、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随之改变。目前,关于大学生“慢就业”,主要集中于外部影响以及宏观理论层面的解决思路,针对于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的形成研究甚少。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程度以及对就业的认知、需求层次从根本上影响着其就业行为。

一、“慢就业”的含义

“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直接就业,而是选择游历、备考、在家陪父母、创业考察或者无目的地逃避就业的现象[1]。因此,一般把“慢就业”分为两类:第一,是积极的“慢就业”。毕业生有自己职业规划或者创业计划,只是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暂时放慢脚步,广泛地接触社会,认真筹划未来、做好准备再出发。这与西方高中毕业生的“间隔年”类似。国外一些高中毕业生不直接读大学而是进行社会考察或者旅行,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国内高校毕业生中逐渐出现了这一群体。第二,则是消极的“慢就业”,也是“懒就业”。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时,有些毕业生心理准备不足,因就业压力大而屈服、畏缩、逃避;有一部分毕业生心理状态不平衡,“高不成、低不就”;也有依赖心理的毕业生,不愿意参与就业竞争而“等、靠、要”。这种类似于“懒就业”形式的“慢就业”不仅不利于毕业生自身职业发展,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二、“慢就业”心理的成因

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教育等因素的改变而随之形成的。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大学生“慢就业”趋势更加明显。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就业需求层次提升以及就业认知偏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主动性和独立性增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2]。大学生毕业时一般为20~24岁左右,所以大学生毕业时的自我意识一般发展到了心理自我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可以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且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求来调控自身的行为。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关键节点开始逐渐脱离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独立、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对未来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并努力根据自己的规划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在新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达,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需要独立对数以亿计的信息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奋斗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还未完全筹划好自己未来的蓝图,他们则倾向于深入了解相关领域或行业的发展,认真做好计划再出发,进而选择“慢就业”。尤其是“95后”更加追求独立,毕业生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出现的这种“慢就业”应该被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二)物质条件丰富,就业需求层次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日益丰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目前,毕业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照顾比较周全,尊重并支持子女的选择。而且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好,不需要孩子在毕业后立即工作以在经济上反哺家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今部分毕业生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心理驱动力量越来越强。因此,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多地注重提高生活品质、关心工作条件和待遇、得到稳定的地位和高度评价,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这种需求层次提升的需要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方面,部分毕业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创新意识等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其就业或创业意识强,毕业后因为需要认真筹划或者准备时间长而可能会延迟进入职场的时间。但是职业生涯一旦开始,其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这不仅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也能在工作中实现社会价值,从而满足了自身较高的需求层次。这种“慢就业”可以看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是能够被认可的。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意识偏差或者就业能力受限,较难找到满足其需求的工作。这些毕业生内在就业动机不足,进而迟迟不愿踏入职场。这种“慢就业”是不能被接受的。一些毕业生想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编等考试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层次,特别是在某些地域这些考试非常热门。这些毕业生需要一段时间的备考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长年备考作为理由而不主动去就业,这也失去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毕业生就业认知出现偏差。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34万,创历史新高,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占据绝大多数。而进入新时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求市场变化、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等因素导致传统高耗能型、环境不友好型、劳动密集型等中低端岗位逐渐减少,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导致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对就业形势了解不足,就业认知出现偏差,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要求过分理想化,导致求职屡屡受挫。

因此,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的基础上,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岗位存在一定落差,求职的挫败感和心理落差会加剧毕业生焦虑、浮躁的心理,导致部分毕业生“迎难而退”,产生消极、畏缩的心理,进而被迫无奈地通过“慢就业”心理缓解现实求职中的压力。

三、“慢就业”心理的应对策略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心理的形成与自身的心理发展和时代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这种“慢就业”也是我国社会个体化的表现[4]。人们既要尊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追求自身价值的需求,也要引导他们顺应时代变革,纠正就业认知偏差。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就业或者创业。

(一)遵循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就业观。新时代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也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在这种心理学基础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都不可或缺。在我国,大学之前阶段的教育主要以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方面,都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注重孩子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和缺点等因素,帮助孩子找准定位,形成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学校方面,相关教师要以就业指导课为主要阵地,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就业途径和就业政策等知识,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地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并根据这个职业规划方向而努力。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这个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想法,适时适当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5]。在社会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今高校毕业生的特点,也要接受新的就业形式,特别是灵活就业、不充分就业和创新创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二)顺应时代要求,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出现,这些都给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尽早正确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联系,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并切实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在确定了发展方向后,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更要注重借助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应在课余时间和假期“走出去”,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实践技能。学校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展现学生的能力,更能够使他们在过程中寻找优势和发现不足,提升就业、创业的信心。另外,大学生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当今就业、创业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积极应对,不屈服退缩、不气馁焦躁,提升自我效能。

猜你喜欢
慢就业职业规划毕业生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