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

2019-03-19 12:10姚子雪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校企素质

□姚子雪婷 周 敏

相比普通高校,职业高校在德育工作上,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成为一线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为企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德育的内涵是培养一个有社会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多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职业教育意识、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不强,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要如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要求的职业技能人才,除了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加强德育工作,才能实现兼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特征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不同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是各级各类技术人员岗前培训,是学校和社会的中间力量和环节。将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理念贯穿德育工作的始终,用企业精神和校园文化塑造学生,突出职业道德培养,把高职学生打造成“准职业人”,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与企业、社会需求零对接。

(二)高职院校的德育培养对象具有特殊性。我国高职生源绝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生通过高考录取的,极少数是中职生对口升学来的。一方面,高职生属于录取分数线里第四批范围的考生,由于高考分数的低下,常常感到未来人生的迷茫和无望。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学生志愿填报,从学校到专业都是由父母包办的,既没有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的评价,也没有对专业背景深入了解,仅以就业率为导向。因此,这样的生源现状,客观上增加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要求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要通过德育工作的开展,让高职学生认识到德行和学业同等重要,通过创新德育工作,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三)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模式上的特殊性。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特色。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社会基础经济的合格建设者、企业的优秀技术工人、生活领域的称职服务人员等为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上,要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具有一致性,让学生专业对口的岗位在社会所属地位有所了解,鼓励学生了解专业对口职业的社会价值,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而是要融入日常教学中,校企联动,采取切合实际的,情景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心甘情愿接受,主动有效的接受,并能在自己的实际行为上得到展示。

三、构建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德育工作实施措施

(一)建立校企融合的德育工作机制。

1.实现学院育人工作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沟通。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口企业调研、信息收集整理等渠道。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毕业生个人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国家、家庭及个人对职业素质及工作岗位需求、意见及工作困惑,及时调整、修订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2.成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家督导团。建立由企业人事部经理和学院共同组成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家督导团。主要职责包括: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讨论决定德育方案是否可行,并督促实施;充分发掘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的高素质培养服务。

3.科学设定学生德育评价标准及数据管理平台。分专业建立与行业职工评价体系有效对接的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市场理念、竞争意识、纪律观念、诚信和敬业精神获得有效加强。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转换成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5个方面全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实践以及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二)建设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1.开展“双师型”辅导员培养工程。高职学校要紧密结合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开展“双师型”辅导员培养工程,要求学生辅导员根据所带班级的专业辅修该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和技能,真正做到学生“生活的益友”和“学业的良师”。

2.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聘请校内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班级导师。开展对学生课程选择、专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定位的指导,辅助学生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道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等,指导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聘请各专业所依托的行业、企业代表担任校外兼职班级导师。兼职导师通过讲座、互动谈心、跟班结对子等形式,传授职业工作经验,介绍行业、企业发展前景,配合校内导师,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形成合力。

(三)形成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

1.企业导师进校园。推进德育“双导师”制,建设动态管理的德育专兼职师资库。依托专业聘请优秀校友、企业行业精英和校企合作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较强事业心、责任心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德育兼职导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就业系列辅导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

2.企业论坛进校园。通过企业家论坛、创业者论坛、企业文化论坛、名师学者论坛、成功论坛、学子论坛、健康论坛等载体,开展对行业热点、前沿技术、社会热点、时事动态和人文科技的大讨论,感知企业精神、体验企业制度、理解企业行为,认识社会就业形势,感悟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自觉按照企业行业需求塑造自己。

3.企业文化进校园。在校史馆单独划区建立企业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图片、文字、影视、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宣扬现代企业风貌,近距离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就业岗位和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

(四)构建校内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地。通过建立完善校内学生素质训练与拓展基地、校外德育基地、校外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见习基地等一批“校内外”大学生德育基地建设,为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硬件基础。如:在校内建设信任背摔、绝壁求生、高空断桥等项目的素质训练与拓展基地;建立校史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园、大学生活动中心、勤工俭学等教育基地。在校外: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建设一批校外德育基地,通过定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学生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意志品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政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文化见习基地,营造学生道德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和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五)建立身心联动,关注健康人生。

1.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按1∶3,000的师生比配备校内专职心理咨询师;在全院辅导员中每年按人数比例选派人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在校院二级管理机构至少配备一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构建校、院、班、宿四级防护体系;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网络系统,增加心理咨询网络互动功能,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团队;逐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化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

2.推行专业身体素质训练。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上要突出职业性,因为不同的专业,其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学校要结合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按照企业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不同的身体素质培养。例如,侧重于体操或技巧动作训练,提高人体的灵敏及平衡能力,这有利于需要高空作业的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校企素质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