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会在麻醉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019-03-19 15:37杨谦梓刘曌宇董海龙
广西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麻醉学汇报导师

杨谦梓 刘曌宇 邓 姣 胡 胜 董海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电子邮箱:qianziyang@hotmail.com)

【提要】 良好的组会有利于增强研究团队内部的交流,使新的理念和技术在组内快速普及,促进良性竞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对于促进课题进展和提高研究组成员的学术能力、交流能力、阅读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增进研究组成员彼此的感情,构建和谐的组内关系,增加研究生的归属感。随着研究生数量不断扩增及麻醉学的发展,对麻醉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麻醉学科的特点,介绍组会制度的内涵和要素,并探讨在麻醉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组会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麻醉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2016年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191.1万人,培养规模仅次于美国,但是研究生数量的飞速增长与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成正比[1]。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现代麻醉学经历了17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包括临床麻醉、疼痛治疗、急救复苏与危重病医学的综合性学科。2016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提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口号[3],进一步扩大麻醉学范畴,同时也对麻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4]。自1985年国务院在多个院校批准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招收和培养麻醉学研究生,为我国和世界麻醉学的临床和科研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我院麻醉科自1993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麻醉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以来,培养了近300名麻醉学研究生。如何培养及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我科不断探索的方向。其中,定期召开组会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工作,随着近年来我科研究实力不断提升以及与国外实验室的频繁交流,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我科经验,探讨组会在麻醉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以期对麻醉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1 组会的必要性

组会是指研究团队围绕科学研究活动而举行的会议[5]。通常由导师组织,要求研究团队的所有人员参加汇报和讨论。组会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可以结合研讨会和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方式[6]进行讨论,主要发言人是研究生,导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基于学分制和导师制,并且有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两种培养目标。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实验室,除了导师和辅导老师与研究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之外,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也都有学业上的交集。因此,围绕研究课题在研究组内部建立一种面对面的汇报和讨论机制,对于促进课题进展以及提高研究组成员的学术能力、交流能力、阅读范围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通过直接的面对面交流,能更有效地解决科研中的疑惑,推动实验进展;通过分享高质量的文献和阅读心得,有助于树立更远大的科研目标;通过讨论、解决实验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信心和互助精神;通过定期总结和汇报,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归纳总结和演讲交流能力。此外,组会所营造的科研氛围有助于提升研究团队的科研凝聚力,也能够在小组内部形成良性竞争,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科研能力。

同时,组会也是导师和辅导老师表达对学生关怀的一个良好契机。麻醉学科的老师通常要兼顾临床工作,很难与学生时刻保持畅通的交流。大部分研究生抱着热爱科研、继续深造的目的来攻读学位,刚从本科集体脱离出来,急需要融入一个能接纳自己并能持续给予指导的科研环境。导师的言传身教与团队的温馨关怀都将使他们受益终身[6]。因此,周期性组会是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的机会,为老师、学生以及科研团队营造积极、高效的学习方式,也能促进研究团队内部形成亲密、和谐的相处模式。

2 组会的形式

一个合理的组会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组会的参与人、会议时间、会议周期和讨论内容。一般来说,组会的参与者是导师和研究生。但对于一些科室或实验室,一个老师不止带一个研究生,同一科室内多个导师可能从事相同的研究方向,共用研究团队。因此,根据实际研究小组的规模,组会的范围可大可小。除了研究生和导师,组会的参与者还可以包括课题负责人、辅导老师、博士后和相关实验人员,必要时可以请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某些导师也许会有几十名学生,参与者太多可能会导致讨论专题分散,讨论时间过长且不充分,使组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变成负担,不利于周期性开展。因此,组会还应根据讨论内容合理安排人员,必要时将学生按课题分组。此外,组会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影响正常的工作时间,容易使师生产生疲惫和厌烦情绪;组会时间也不能太短,否则流于表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促生敷衍的风气。两次组会间隔周期不宜过短,要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和收集整理数据;但如果间隔的周期太长会使得师生对于所讨论的内容比较生疏,难以与上次讨论有效衔接,从而影响讨论质量。组会的时间和周期应根据研究内容、参与人员数量、小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不等[7]。以我科的经验,组会以每周一次为佳,时间控制在2 h以内。

组会的形式可以多样,以汇报和讨论为主。学生就一个周期内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以幻灯片形式做汇报,导师和其他人员给予指导。在汇报时重点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是不断尝试的过程,难免失败,因此更应该重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阴性结果。学生不能因为得到的结果不理想就不汇报,反而更应该详细讨论阴性结果中的实验细节。一般来说,每个研究者都应汇报自己的进展,但也可以结合近期研究团队的具体情况,在某次组会中就某个课题重点讨论,进行阶段性总结。还可以结合文献学习情况,将读书报告和实验进展结合,增加文献阅读的动力与学习能力。

3 教师在组会中的角色

导师和辅导老师是组会的引导者。导师通过听取研究生汇报研究工作进展,获知其目前学习和研究的状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指导研究生改进研究工作的方向,或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提供建议、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常规化、制度化的组会,可以使研究生导师更为规范地管理和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活动,而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研究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耳濡目染地端正学术态度,培养科研诚信。因此,导师是组会的灵魂,如果导师长期缺席组会,学生之间的讨论常常停留在表面,对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无法落实,各项科研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导师应争取每次都参加组会,切实为学生做好榜样,如遇到特殊情况,视频会议、电话会议也是可行的方式。

对于导师而言,组会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首先,周期性组会对导师的科研视野、科研思路、文献阅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科研工作需要不间断的阅读和思考才能与时俱进,需要对研究的技术方法十分熟悉才能给予精确指导,因此,组会对导师的能力及其对科研的态度是一个考验和督促。此外,组会并不是单纯的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有多方讨论。如何组织讨论才能调动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最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导师在组会上的另一个责任。对于刚开始进行实验研究的低年级研究生,导师应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8],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对于技术细节,导师不一定比学生更有经验,此时团队内部的广泛讨论则更有可能解决问题,因此导师还应该通过鼓励研究团队之间互动讨论来提高集体的思考力。

总之,导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既不能武断地替学生做主,也不能一味听从学生的决定。导师的核心作用在于围绕科研目的启发学生思路、拓展思考范围、扩大科研视野,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合理把握研究进度,综合调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研究团队内部产生的矛盾,还应给予及时调解,才能维护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4 研究生在组会中的角色

研究生和相关科研人员是组会的主角。一方面,研究生积极参与组会,可以从集体的氛围中获得力量,鞭策自己进行学习和研究。新入学研究生可以从团队其他人的研究工作中获得启发,帮助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正在进行实验的研究生则可以通过与导师和组内成员的讨论中获得建议。组会中提出的质疑也常常是发表文章和毕业答辩时可能遇到的质疑,经常进行讨论,能够修正研究中存在的错误,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因此,研究生应该明确组会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汇报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导师和研究团队才能针对性地给予帮助。研究生如果有好的想法、新的探索,或者是读了好的文献、新的图书,也可以在组会中分享。另一方面,研究生学习汇报的过程也是总结归纳的过程,涉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作图美化、幻灯片制作、语言组织、口头汇报、临场应变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为以后撰写论文、毕业答辩或进行专业学术汇报提供锻炼的机会。

因此,对于研究生而言,组会绝不仅仅是接受检查和质疑的环节,而是主动讨论、积极展示的机会,也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研究结果、提升学术能力的科学途径。

5 组会需要注意的问题

组会制度在国内外实验室都获得了显著效果,本科室的组会制度已经坚持多年,实验室整体研究实力得到巨大提升,导师和研究生对组会都十分推崇。但组会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次会议,在实践过程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5.1 组会需要形成制度 组会的组织实施强调周期、定期、长期。当形成一定的制度,才能够对研究团队形成良性的鞭策作用。以我科某一研究团队为例,组会时间为每周一下午3点(节假日除外),不能随意更改组会时间。由于时间固定,科室和实验室其他安排都会尽量避开这一时间,以确保组会能连续进行。由于长期坚持,学生对组会时间比较敏感,不需要提前通知就能集中起来,导师和辅导老师也会尽早安排个人工作。制度一旦形成,召开组会变成大家的事,进行起来将会顺利许多。

5.2 坚持人人汇报 由于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或者研究进度缓慢,甚至由于学生懒惰,不愿意在组会上汇报研究进展,导师对此不能姑息,应当鼓励或设置硬性规定,要求每个人必须汇报。考虑到组会的最终目的是督促,汇报的内容可以多样,并不局限于研究结果,可以汇报文献、外出开会的见闻、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汇报本领域的新进展,分享有趣的课程和优秀的书籍。如此长期坚持,对于提升学生的表现力、竞争力,以及团队的公平性、凝聚力都有良好的作用。

5.3 多级负责制 麻醉科的临床工作繁忙,导师未必能每次亲自到场参与讨论,有时无法全程参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组会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多级负责制。以我科某一研究团队为例,导师无法主持组会时,同组的辅导老师接替负责;如遇到导师和辅导老师均不在,研究助理负责组织和记录研究生的汇报和讨论。特殊情况下,高年级博士、资深技术员都可以成为组会的临时负责人,会后将记录呈报导师和辅导老师。此举的目的是强化组会制度,加强汇报的连贯性,减弱学生的依赖思想,督促进步。

5.4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组会并不是导师的独角戏,导师是组会的引导者,有责任营造开放、自由、严谨的讨论氛围。一方面,导师要鼓励研究生大胆展示、积极提问,多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9];另一方面,导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围绕科学问题展开讨论,避免长篇大论或一味说教,否则将破坏组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些导师常以批评教育为主,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组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不敢自由发言,不利于开展科学讨论。

6 小 结

因此,良好的组会有利于增强研究团队内部的交流,使新的理念和技术在组内快速普及,促进良性竞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同时增进彼此感情,构建和谐的组内关系,增进研究生的归属感。针对目前国内麻醉学科的迅速发展,麻醉学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定期开展组会活动,有利于规范研究生的管理,增强师生整体科研实力,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良好制度。

猜你喜欢
麻醉学汇报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麻醉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V eraW an g
导师榜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