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久远的根河

2019-03-19 12:55乌琼
骏马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雅鄂温克

乌琼(蒙古族)

2013年,我第一次从海拉尔驶向根河。我们走的是老路,过了额尔古纳之后不久,车就从平坦的草原驶入大兴安岭林地山区。汽车在山路行驶,路两侧一侧是山,一侧是水。路依山而弯曲多变,傍水则风景旖旎而秀美。山并没有名字,是连绵起伏的高地,水则是根河,一条剔透的河水穿行在灌木林中时隐时现,在拐弯处冲出茂密的林木,淙淙的流水清澈见底,即使是在车上的快速一瞥,也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河水把我们带向城内,城市以河水的名字而命名,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简称,意为“清澈透明的河”。我们的脚步并没有在城市过多停留,城市三面环山在吸引着我们,那么多神秘的绿色一贯而终,释放着负氧离子畅快的邀约。

2013年,玛里亚·索老人还在根河阿龙山的临时居点散放驯鹿。那一年,我第一次听说关于她的传奇。“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的头衔就已经颇具气度与神秘。她童年随家人,追寻驯鹿的脚步从俄罗斯迁入呼伦贝尔,在广袤的大兴安岭森林里游猎,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与驯鹿为伴,又被称为“鄂温克使鹿部落”。以上口口相传,没有细节的介绍如同人物简介,干瘪地如同被霜打了的山丁子。在我握住她的手的瞬间,一切改变了。生命的质介通过触摸而传递,干枯的手被岁月吸干了油脂,缺钾的原因,薄薄的一层皮肤锃亮,老年斑也赫赫发光。她只是握住我的手,一瞬間就撤走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和力量。但那力量中似乎透着一股怒气:握手的时候她并不看我,把头侧向一边,脸上也没什么表情。一定是太多人带着好奇和观望的心态,伸出他们并不诚恳的手,他们被“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的名号吸引,被古朴原始的生活方式吸引。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玛丽亚·索老人同游客的合影再没有看过镜头。我心里的别扭,老人一定不会知道,就像太多人不顾及她的别扭一样。

时隔五年,我在某地的一场影展上见到她。她和众多老者被请去当嘉宾,影展陈列的照片拍摄的就是他们。我看见她坐在众多民族同胞的中间,身着绿色的鄂温克敖鲁古雅部落长袍,头上的银丝被绿底儿粉花的头巾仔细地包裹起来。她显得更小了,脸上的沟壑像河底的水草愈发茂盛。大家让她说两句感言,于是如诗般的鄂温克语从她的嘴里滑出,她的女儿翻译了大概,她说:“家乡的雏鹰翅膀都硬了,飞回来报答家乡了。”后来,她从容地唱起了鄂温克民歌,很长,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我终于看到她淡然处之的模样,在族人中间,被母语包围。所有的看客都在外围,在她看不见的背后。

2018年,我再到根河,是为了参加内蒙古第二十一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文学创作笔会。难得请来了嘉宾乌热尔图先生,他是鄂温克族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旗帜。曾经在八十年代初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对于这些褒奖,乌热尔图总是谦逊地笑笑,一挥手。对于他,我于陌生的边缘徘徊,却又有几分熟悉。2014年大年初二,我在单位值班,和值夜班的大爷交接,他告诉我乌主席在楼上。“什么乌主席,谁是乌主席?”我诧异。他扯着沙哑的大嗓门说:“乌热尔图主席,你不知道啊?”我知道乌热尔图,但却不知道他在我的楼上。工作一年,从未与他照面。乌热尔图,是呼伦贝尔文学青年都想见上一面的神秘伟人。于是,我拿着过年的糖果,只有可怜的两块,爬上三楼,不多的楼梯记录了我沉重又轻快的脚步,迟疑又决绝,激动又喜悦。我当时的样子腼腆极了,语无伦次地表达了崇仰之情,把两块糖塞给了他。看来我还是有一点教养的姑娘,知道不能空手拜见,两颗糖竟然换回了一本他的著作《呼伦贝尔笔记》!他在扉页上签上名字递给我,嘱咐我,年轻人要多读多写。我忘了是以怎样的心情走出了他的办公室,下了楼。从此,我的头上多了一位神明。

如果不是刻意拜访,仍然很难遇见天天来单位的他。那时候他已经退休了,每天避开我们上下班的时间,去到他的办公室读书写字。从第一次拜访后,三楼他的办公室,是我想象的乌托邦。两人座的真皮沙发上,左边高高堆起了两摞书,《南方周末》《参考消息》《文艺报》随意地放在右边平而宽的扶手上,近期阅读的书中间都会夹着一根红蓝铅笔,他应该是一个边读边记的好读者吧,红色勾画喜欢的字句,蓝色用来标注自己的感想,虽然我从来没翻开过这些夹着红蓝铅笔的书。他有早上先看报的习惯,坐在有点塌陷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戴着老花镜,把报纸全部打开,离自己老远。他抖动报纸换面的时候,动作很硬朗,像他和我们打招呼一样,大臂带动小臂有节奏地一抖。如果在十点之前去他的办公室,就会看见一个和书坐在一起,脱离了繁复行政工作的老作家的悠然。

来到根河,参加笔会。开幕式上,安排了乌热尔图讲话。他语气和缓,眼神诚恳,他说根河是他文学起步的地方,告诉大家文学创作要摆脱偏见,营造平稳善良的心境,开拓自己的视野,持有丰富的想象力。他谦虚地说这些是通识,其实是他看穿了大多数人在创作中误入的歧途,他像路标一样,及时拦截在错路上越走越远的人们。台下的作者,安静屏息侧耳倾听,很多人举起手机,十几分钟一动不动地录下他的讲话。其中一位作者发了微信朋友圈,他的话令我印象深刻:“每个民族都有在暗夜举起火把的人,都有在精神高地上默默坚守的人,这是一个民族的品格。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坚守更艰难,也更有意义……乌热尔图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根河,给了曾经迷茫年少的他成长的机会。“文革”期间,他从家乡辗转来到父亲工作的根河敖鲁古雅乡,成为了一名猎民。族人没有过多的言语,把他视为自己人,完全地接纳了他。给他一把猎枪,从此他与茂密的森林为伴,把敖鲁古雅人当成亲人。后来,在村边的小河旁,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另一种生命,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带文字的东西。他尝试用文字表达来路纷杂的思想和理不出头绪的情感,他的故事简短而隽永,语言简单而有力。慢慢地,他的名字同那条叫敖鲁古雅的小河联系在一起,还有居住在小河边人们的命运也融入他的艺术联想之中。1978年《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他反映鄂温克族猎民生活的短篇小说《森林里的歌声》,他由此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1978年,玛利亚·索老人还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她的孩子们和乌热尔图相熟,是猎场上的伙伴。她看着这名惯于沉默、眼神清澈的男孩成长。他放下猎枪,在心里揣满对文学的渴望和对鄂温克人的爱恋,拿起一支笔走出敖鲁古雅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少年已经年近古稀,他生活过的敖鲁古雅乡几经搬迁,如今在根河市不远处定居下来,成了收门票的景点。新敖鲁古雅乡里没有玛利亚·索,也没有猎枪。家家住在芬兰设计师设计的北欧风格别墅里,开设特产商店或家庭旅馆。过去流动的敖鲁古雅乡,流动的猎民生活在乌热尔图小说里安静地沉睡,又被读者一次次的阅读唤醒。玛利亚·索也从阿龙山的居所搬迁下来,听人说她在莫尔道嘎出现过,那里曾经是敖鲁古雅人的猎场,只是枪声不再响起,只有鹿铃回荡,驯鹿定期从林中回到老人身边,贪婪地舔舐盐巴。

根河也变了,变成了国家一流的旅游小城,在入城的路口处设有旅游服务中心,沿河的堤坝修建了漂亮的公园。通往根河的一条新修的公路绕开了连绵起伏的地势,变得笔直而平坦,一切都在为速度让路。

猜你喜欢
古雅鄂温克
浅谈王国维之“古雅说”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淡水海豹
鄂温克族文化特征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
鄂温克姑娘
王国维对中国比较诗学的贡献
从《长物志》器具中看现代简约设计
幽 景
鄂温克人的时间与季节
试论俄罗斯阿穆尔州鄂温克人的语言及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