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媒类教育的探索

2019-03-20 10:58陈晓旭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游戏系揭其涛杨超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舆论

陈晓旭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游戏系 揭其涛 杨超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地方类“部校共建”创新实践的现状

(一)“产学研”融合加速的时代背景

“部校共建”现已成为当下中国新闻教育界热捧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其创新打造了合作平台,另辟蹊径新闻学的教育模式,但其实质却是高校人文社科在经历漫长的学术探索之后急需外界助力的表现。“部校共建”模式的推出不仅仅是新闻教育界的创新,更是在客观上将高校与媒体之间联系的渠道打通,扩充产学研合作的实践经验,充分吸收、整合、调配社会资源,从而促成高校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产学研不断加速融合的今天,“部校共建”意味着社会科学层面的合作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

(二)地方新闻传媒界资源的整合互补

地方新闻传媒资源的逐步整合互补是当下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媒体资源依靠传播技术在不断进行整合,在演变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对新闻的生产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地方传媒资源包括新闻信息来源、新闻媒介技术、新闻受众广度等几个主要部分,新闻媒介的开发力度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媒体资源的挖掘急需人才的如活水一般引进,只有大批新鲜血液的涌入才能为地方新闻传媒资源整合互补后的挖掘创造新局面。

(三)合作振兴实践,开展共建的基本情况

自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以来,“部校共建”模式在我国新闻人才培养中开创了先河。十三年后,中宣部和教育部总结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经验,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部校共建”工作。部校共建的目的在于正式启动共建新闻学院工作,目的在于搭建一个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保持密切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教育部指出,要把部校共建作为战略任务、基础工程,遵循新闻教育规律、遵循新闻人才成长规律,发挥业界学界各自优势,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

二、区域范围内联动互辅发展

(一)高校与地方联动,共建地方舆情中心

地方舆情中心的建立顺应了高校科研与大数据产业的协同建设发展,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结合地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该中心将主动承接或申报重大招标项目,或委托的重点攻关课题,结合大数据分析组织开展一批地方舆情研究项目,包括当前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与舆论传播的现状、特征、问题及其规律,主流思想舆论的壮大与引导,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处置运用、规范管理等。

(二)满足基层传媒需求,共建人才培训中心

新闻传播技术日进千里,如何培养一支数字化新闻人才是各级宣传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新闻舆论工作者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开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所在,也是部校共建中新闻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一个重要内容。“部校共建”项目可以协同举办新闻业务实践培训班,培训内容为新闻摄影、电视摄影、影视剪辑、影视调色等行业前沿内容,以提升基层新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更快捷高效、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来自底层的好声音和好故事。

(三)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共建文化创新中心

当今地方文化深度挖掘创新是区域影响力构建的重要因素,地方乡村不乏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之处,但由于文化挖掘创新力度的缺乏和宣传的不到位,长久以来部分乡村仍处于贫困落后局面,深厚的文化脉络逐渐失色。“部校共建项目”可以共同打造文化创新中心,以地方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为依托,拍摄系列专题纪录片,选取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区域文化传播方式。拍摄完成后由地方各新闻单位协助推广发布,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也为乡村宣传和精准扶贫工作开拓新思路。

三、当前阶段“部校共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校共建”发展规划仍需明确

关于共建的目标,不同主体的表述也有不同。共建新闻学院的高校方表示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的新闻人才。而在政府方面的目的表述中多为培养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将新闻学院建设为地方新闻舆论宣传系统在职干部培训的基地。这样多样化的“共建目标”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高校对科研、教学目标的把控以及宣传部门对于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各有侧重,各方主体对“共建目标”的认识不清也体现在目标缺乏一个紧密联系高校与宣传部门共识,而如果各方仅仅停留在自身领域,无法有效破除学界业界的障碍,就无法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管理模式仍需探索

双方的从属关系其实并不明确,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辅助的关系。因此,共建项目需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进行统一授权、协调、统筹、推进落实,确保共建项目的具体工作能够尽快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保证共建项目推进流程更加顺畅高效。从共建项目的经费支持来看,作为部校共建的高校,新闻学院将得到地方财政的一笔启动资金用于建设部校共建相关新闻中心。双方参与人员众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组成的管理岗位往往容易冗杂混乱,政府部门、高校党委、二级学院三层的复合式叠加管理非常容易权责关系不明确,授权范围不清晰等问题。

(三)地方类院校共建过程中资源互通仍需加强

部校共建的模式尚在摸索阶段,共建模式是按照机关单位模式还是按照高等教育单位模式尚不明确。在实际的项目合作过程中,部校共建往往容易拘泥于形式而无法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合作流程上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导致合作方式僵化,应该积极将业界从业人员这股活水引入到高校中来,也对高校对新闻学科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完成人才多样化的建设,共同打造一个新闻媒体资源聚集的平台。

四、地方院校未来“部校共建”中的建议

(一)服从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地方高校把新闻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方法与地方文化媒体产业的发展进行互助互联发展。“部校共建”协同发展新平台的打造是地方院校作为地方高校将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支撑点,高校要借此平台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强大的经济和政策优势来提高新闻基地的整体实力,发挥自身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走政产学研用结合道路。

(二)问题产生课题,学界与业界的深度交流

在部校共建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来解决各新闻单位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新闻舆论上所面临的问题。地方新闻单位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一直存在问题,如何有效对商业媒体、自媒体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这些都是地方新闻单位所直面的问题,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针对地方出现的一些热点社会问题,政府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聚集的强大优势,引导高校共建过程中的人才广泛参与社会调研,形成相关研究课题,展开可持续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地方社会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三)把握地方舆论新生态,构建和谐舆论

地方政府和高校在“部校共建”中应该建立政府危机公关机构,增强政府对危机公关的处理能力。政府与高校可以借助部校共建确立危机公关机构设置。地方高校在“部校共建”中应该建立媒体实验中心,切实承担起构建地方舆论生态的功能。政府应该联系高校中的新闻人才以提升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借助高校的力量与地方的主要新闻单位对接,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和谐舆论宣传机制,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传播的力度,针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协调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以构建地方生态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