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台民生节目的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以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110》节目为例

2019-03-20 13:55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演播连线福州

张 弦

(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建 福州 350014)

一、引言

民生节目是广播电视台的重要内容,在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时,广播电视台必须要加快民生节目的媒体融合创新。在文中就结合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110》节目,对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110》节目的媒体融合创新经验进行介绍。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110》在节目内容和直播互动技术方面的探索

《@新闻110》是福州地面一档融媒体互动型日播节目,直播时长48分钟,于2017年3月开播。节目提出了“从新闻出发,向媒体融合”的口号,编排上在原有“好看、新颖、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元、开放、有互动”的理念,对节目内容及演播间融媒体直播互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节目内容强化时效和新闻厚度,融入更多新媒体元素

(1)争夺时效的第二“战场”。直播连线是时效性最好的传播形式,《@新闻110》受制于直播时段(21点10分至22点58分)及连线重装备,在与新媒体争夺时效的“第一现场”中劣势明显。因此节目根据自身定位,适时调整了直播连线的侧重点,选题更加贴近民生,充分发挥栏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与部门间的互动,建立快速反馈机制,争夺事件进展的独家性和时效性。2017年8月,多条微博反映福州晋安区前横路新装路灯过亮,影响附件居民夜间休息。栏目通过4G连线(现场与演播间)+手机视频互动(现场与路灯所)的方式,将问题及时客观反映给路灯管理部门,并连续两日跟进连线路灯所调整照度及角度的情况。不仅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进展,更为市政部门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2)强化融媒体节目的厚度。《@新闻110》推出的首个融媒体节目——“融媒体视点”版块,融合全网选题资源,共享“两微一端”传播平台,充分利用传统电视媒体在专题节目制作方面的积淀、专家资源储备及直播技术软硬件方面的优势,通过大小屏互动技术、全景虚拟再现、连线追踪、邀请专家参与直播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3)强调传统节目短视频化,适应主流传播方式。2018年4月,栏目推出一条10秒5个镜头的《双湖立交三角梅盛开》短视频,创造了福州广播电视台的首个10万+,航拍镜头收录至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迎宾曲内。这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栏目弱化了对节目时长和标准格式的束缚,鼓励记者利用航拍、单反、手机等设备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将家国情怀、正能量融入短视频中,作为传统节目衍生产品,进行全平台的二次传播。

(二)利用320平方米演播间的融媒体互动技术提高节目颜值

(1)基于直播态的大屏互动。栏目在“融媒体视点”版块中,根据每日的选题编排互动环节。在大屏站播区域开辟“微博墙”及“手机屏”,同步平板电脑和手机,实时接入“两微一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端与演播间的声画同步。让主播看见听见的同时,也能与网端受众直接互动,增强直播的真实感。

(2)虚拟互动。区别于蓝箱抠像虚拟技术,栏目通过实景虚拟叠加的真三维技术,制作网友互动“魔方”。虚拟控制系统同步“福视悦动”客户端,实现互动话题的文字、声音、图像的点播功能。

(3)17讯道视频连线矩阵。基于2路光纤、1路卫星、8路4G连线终端、4路手机终端、2路交通监控调度系统,演播间通过多级切换综合调度,利用大屏开窗、触摸屏显示、在线包装上屏等多种表现形式,搭建与部门、专家、观众间的固定互动,实现网格化管理。

三、受众终端产品不断发展对未来融媒体节目制作方式的思考

(一)进一步普及轻量化拍摄编辑设备,提高融媒体产品传播效率

2019年1月,福州台江区一处三层砖木结构民房突发大火,并有人员被困。当时节目播出面临一个困难:如果记者提前赶回发稿,将错过救援的核心画面;如果等救援结束再赶回发稿,将错过直播时段,新媒体短视频的发布也将滞后;如果临时调用直播连线重装备前往现场,也有可能错过最佳连线时机,人力物力成本也会成倍增长。这应该是在固定时段直播的节目都会遇到问题,《@新闻110》的解决方案是用轻量化单机摄编传输来压缩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以此次火灾报道为例,记者在前方利用手机拍摄关键镜头,通过手机视频编辑软件简易剪辑后直接传输至演播间在线播出系统,后方结合消防救援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在传统端和新媒体端同步发布。

(二)依托云共享技术,构建全用户互动系统

我们作为内容生产方,线索来源和内容分发渠道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新闻110》线索仍靠热线接听、网络收集的传统模式,生产内容及用户互动均通过人工平台分发和逐条回复的方式,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不足。学习中央及省级媒体“中央厨房”模式,构建一套基于云共享技术,通联各区县、合作媒体、部门及用户,并实现内容自动发放功能的“智慧云”空间迫在眉睫。

(三)加快5G技术应用,探索沉浸式AR、AI等前沿互动技术

2019年央视春晚首次使用5G传输4K超高清视频信号,全国两会期间多家省级媒体也率先进行了5G+4K(超高清)、5G+VR(虚拟现实)、5G+AR(增强现实)、5G+AI(人工智能)场景的应用,将“5G+”概念进一步拓展。作为地方媒体,《@新闻110》也在2019年元宵灯会期间进行了单机位5G+超高清连线和多机位并联5G+高清连线的测试直播,深刻体会到了5G技术在视频超高清传输、无延时不卡顿及更强容错方面的能力。更可喜的是,2019年3月22日福州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数字福州”创新示范,推进5G应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对福州地方的新闻媒体而言,这还意味着更大机遇和无限的可能,跟紧5G步伐,不断探索具有更强新闻现场感、沉浸感和交互性的VR、AR甚至AI技术。

四、快步探索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两个风险和一个难题,及应对思路

(一)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融合的深入,传统内网式编播体系势必被高兼容性、高集成度融合平台取代。平台越开放,协作越频繁,受到外部威胁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构建涵盖病毒防护、数据保护、备份应急预案于一身的安全直播体系尤为重要。

(二)内容安全同样存在风险

特别是基于云共享平台打造的自动化线索采集、内容生产发布及直播互动系统,初级版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内容甄别、互动回复方面缺乏数据保障及应急机制,极易出现内容安全隐患,直播互动节目的风险更大。因此,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建立具备大数据支撑的学习型人工智能是未来云共享平台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人工终审的制度,并不断完善负面清单式的检索系统,确保节目内容的安全传播。

(三)演播间沉浸式交互的难题

5G时代来临,更多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终端得到应用,通过媒体提供的全景视频、虚拟三维场景,让受众接收信息的现场感越来越好。然而,这些逼真的合成画面,在演播间的主持人只能通过返送信号以二维的形式看到。与用户互动,基本处于盲演的状态。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一些电视台在演播间地面增加屏幕,通过三维缝合技术使地屏与背景大屏连为一体,为主持人营造可视化三维环境,增强沉浸感。这一破题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五、结语

简而言之,媒体融合是融内容,更是融技术。融媒体节目的制作要紧跟终端技术的发展步伐,利用好传统媒体在新闻深度、广度,以及强大内容生产能力的核心优势,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引领未来的技术领域应势而动,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媒体融合之路。

猜你喜欢
演播连线福州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快乐连线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快乐连线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