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背景下的社交媒体私密性研究

2019-03-20 14:25贾淼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私密性好友社交

贾淼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web2.0 技术的支持下,社交媒体以惊人的用户增长数对人们的交流模式做出了划时代的变革。从“一对多”到“多对多”,新型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受众开始由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生产者。它赋予了人们极大地信息自由权,于是人们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而好友之间也可以相互评论转发。但是当新鲜期过后,人们猛然间发现自己的私密信息已经被泄露,大量的未经本人同意的信息被发布在了网上,个人的私密生活曝光在了镁光灯下。人们开始恐慌,纷纷要求社交媒体软件加强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这个背景下,具有高度私密性的新一代社交媒体软件开始崛起。

一、私密性的含义

环境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空间行为也是其研究的领域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通过人们平常的一些生活习惯来透视人们是如何使用空间的,以此来揭示人们的心理。其中,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是其基本内容。其实空间行为的研究大部分是应用于空间设计当中的,但是本文意将私密性引入到社交媒体中来预判其未来发展趋势。

在环境心理学中,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的有选择的控制”,是一种行为倾向心理状态,是通过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其周遭的环境的。通过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私密性并不是一种状况,而是“控制交往、有所选择以及达到预期目的的交往的能力。”[1]威斯汀又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私密性对于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个人信息被过分暴露时,经常会使人因为私密性遭受侵犯而产生对于任何事情都无法控制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如果能够自我化解那么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自己无法化解可能会使人产生反社会的倾向。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放飞自我后猛然间发现自己的信息已经暴露在了舆论场里。于是,各种针对社交媒体侵犯隐私的案件频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

二、社交媒体与私密性

数据显示,在2017年我国通过手机上网的人群已经达到7.24 亿,微信朋友圈、QQ 空间、微博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65.8%和38.7%。[2]同年,Facebook 的用户 已经超过12 亿,Twitter 用户也已经达到2.4 亿。这些令人惊异的数字都在陈述着一个事实——社交媒体几乎已经覆盖了整个世界。但是从中国的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微信已经超越了QQ,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而在国外,虽然Facebook 与Twitter 的用户量也在增加。但是据调查,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以及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已经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更加具有私密性的社交平台上面。“令人感到非常讽刺的是,随着我们所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量暴涨,他们所吸引我们的一些亮点正在逐渐消失,一个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去维护上百甚至于上千的好友关系。”[3]乔治亚大学电信学教授伊泰·西美尔博伊姆说。这一段话点名了为什么微信可以超越QQ,为什么例如Snapchat、Instagram、Vine 等小型媒体社交软件能够在市场已经被瓜分完之后又以一种新的方式抢夺市场份额。在社交媒体出现伊始,人们希望通过各种平台来展示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信息的逐渐泄露,人们又开始厌烦这种方式,希望自己的信息得以保密。

“随着地域的扩展,人们能够通过社交网络来维持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来结识新的朋友、分享庞大的信息、在必要时获得一些情感支撑[4]。”受众也因这种新型模式的猎奇心理而被吸引,将个人生活无限制的投放在网络上。正如扎克伯格感叹道:“隐私是一个过时了的社会学用语。”人们在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甚至是家人以及朋友的各种关系,当人们大量点赞或者评论时便会收获到一种满足感。

“我们不再把关系简约为增进亲密的程度和自我信息的透露,相反我们把关系视为一个自我管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确定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边界在哪里”。[5]的确,如今的社交媒体侵犯了大量的私人空间,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边界开始混淆,人们分不清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既如此,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加强社交媒体的私密性。

在 Snapchat 上我们可以发布阅后即焚的照片,在Vine 上我们可以发布6 秒钟的短视频,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使用者的私密性。而在中国,微信推出了“朋友圈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的功能,这其实与Snapchat 一样,是一种阅后即焚。随着用户对于隐私泄露的不断抗议,这些社交媒体在交互设计时便改进了以往的方法。提供给用户足够的安全感,不能侵犯用户隐私。在这方面,微信就做的要比QQ 到位。在12年底到13年初时,QQ 不知为什么出现了全民隐身。也就是说很多人在登陆QQ 后发现好友列表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隐身状态,没有几个人在线。腾讯官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推出了强制性取消隐身功能的新版本,当用户登录时好友列表中的所有人都是在线的。在当时,这个版本既没有解决“全民隐身”的问题,又遭到了网友们的一致讨伐,最终不得不更新回个人隐身的状态。也就是在那一年,大部分的用户开始放弃QQ,转向使用微信。除了这个问题,QQ发的状态是属于“间隔可见”的,也就是说你朋友的朋友也可以看到你的状态。但是在微信中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只有和你志同道合,你愿意向他展示你自己的朋友才会看到你的状态。“三天可见”也是腾讯针对如今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被表层关系所劫持而设定的。以前的微信是属于亲人以及朋友的专属即时通讯软件。但是在人情化社会的今天,你去拜访客户要加微信;你去街上逛街要扫公众号;你去饭店吃饭也要微信付钱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微信已经向所有人都敞开了大门,而个人信息也开始被大量泄露。

“控制交往、有所选择以及达到预期目的的交往的能力”。环境心理学的私密性也说明了如今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到自己的隐私。他们可以对某些人设置朋友圈不可见,可以选择是否关注这个人的动态。这些都是人们在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如今的社交媒体已经承担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信息交流,为了保护隐私而放弃使用是不现实的。那么只能从软件本身的交互设计出发,使得这个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加安全。

三、社交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一)私密性程度加深

在未来,社交媒体的私密化程度一定会进一步加深。Twetter 和Facebook 会成为一个平台,人们将自己的信息全部公之于众。现在的人们开始厌烦,想要改变这种信息传播方式。[6]布莱恩·摩尔这样说。的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众人的眼光之中,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窥探而不自知。在社交媒体发展的将来,将会越来越注重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程度。例如Snapchat 的新模式阅后即焚,既能够帮助人们在压力大时发泄自己的情绪,又不用担心别人点赞或者转发。

“像微信、陌陌这类私密传播工具,更强调关系链接的价值性、有效性、平等性。用户信息流往往都是与己有关,或自己感兴趣。一旦好友过多,信息流紊乱,阅读体验不可避免会下降。”[7]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如是说。如今,QQ 的用户基本是年龄层次比较偏低的中小学生,而微信则是已经工作的中年人士使用较多。腾讯在2015年做了关于社交媒体使用年龄分层的调查。调查发现微信的用户群体26 岁以上的占到了60%左右,而QQ 用户正好相反,60%的用户都是低于26 岁的。这说明在26 岁之后,大家都普遍开始关注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如今的微信与陌陌都在交互设计时都在比以前更加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而在未来,新一代的社交媒体软件一定是私密化程度极佳的。

(二)实名制程度深化

“互联网用户的原生特征是虚拟性和真实身份的隐匿性。这曾经一度严重扰乱了互联网世界的诚信和伦理体系。”[8]的确,虚拟与匿名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的安全性,也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的最大的幕后黑手。

在2017年9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 办公室印发了《互联网群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于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规定要求“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合理设定群组规模,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9]

虽然说实名制认证引起了非常多网友的不满。大家疾呼上网就是为了享受匿名的快乐,但是实名制后就彻底打碎了网络的虚拟性。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实名制的实行会影响到用户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热情。但是从长远来看,这项举措无疑是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最强有力的保护。

(三)小型化社交媒体崛起

或许在未来,我们又将回归到“一对一”的单向交流模式。在2017年,即时通讯应用崛起。“阅后即焚”的Snapchat、微信以及Facebook 旗下的聊天应用软件Messenger 以及办公交流应用Slack。从这些小型化聊天软件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正在变得更加封闭以及私密。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认为人类的大脑只能够支持其去维护150个以内的有效关系。的确,现在的社交媒体软件动辄都是好几百人,甚至于好几千人。这些浅层关系也只是好友列表中一个个亮着的头像,却不会与使用者有着太多的交流。在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设置备注,甚至想不起来其昵称下面真实的名字,他们只是存在于虚拟时空中的一个代号。

私密化社交媒体的崛起,更加倾向于让人们去建设一个属于自己能够控制的交流平台,而不是让人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维护那些缥缈的人际关系。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维系朋友列表中不计其数的好友,一般的人也只是倾向于和固定的好友进行交流。小型化社交媒体,不仅仅易于管理,而且朋友之间的亲缘性也会增强,个人信息也会得到较好的保护。

四、结语

环境心理学分野下的私密性是指人们能够控制自己交往的能力。而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量一定会再次暴增。那么就要求社交媒体要控制好自己的边界,在进行交互时将更多地目光关注到用户隐私保护上,只有用户与设计者的理念以及思路相吻合,社交媒体的设计才会更加的人性化。

猜你喜欢
私密性好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删除好友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打造花园式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