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19-03-20 16:06徐九春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教育

徐九春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8)

0 引言

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已对当代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走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创新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当今社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全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这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并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达成,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洛伊斯·熊波特在其《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他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切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育与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发挥个性自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所以,我国从现在到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是要努力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尽早实现“中国制造2025”。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因此,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

1.1 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要

创业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美国迈入大工业时代,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繁荣昌盛,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社会急需相当数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中小企业来激活市场。因此,为了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开始探索创业教育,其标志就是哈佛大学于1947年开设名为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开创了创业教育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深入研究和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同时融入了“创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又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迎合时代要求,独具中国特色。李克强总理最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8年在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他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浪潮,壮大了创业队伍,能够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推动和落实“双创”战略。

1.2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促进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就是综合国力即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国家核心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培育、调控和储备能力。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和科技领域“制高点”,不仅把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更是把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肩负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育的重任。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不断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教育氛围,激发蕴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潜能,为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

1.3 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求职者,而且是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应积极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规划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勇敢面对挫折,在形成事业心、责任感与开拓能力的同时,不断升华和完善自身的人格,为未来走出校门就业或创业、适应社会环境、顺利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进程、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特定的社会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掌握新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从而使大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3]。

2 努力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2.1 完善双创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的目标体系是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认知教育教学内容。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是关系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普通的“就业培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被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称之为的为未来几代人所设立的“创业遗传代码”(即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4]。其通过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逐步内化形成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用来满足“创业革命”(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所需求的人力资本,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的社会变革者与创新型人才。

1)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是一种“真知灼见”,其能清晰而又准确地体现一个时代的教育本质和特征,成为教育发展稳定的“舵手”,为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当前高校应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设法改变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各种体制与机制;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树立以学生为本、非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从大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出发,注重培养与提升主动适应社会、勇敢面对挑战和承受挫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断落实和完善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的基本素质,确保大学生兼备自主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双选”能力,培育大批优秀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生力军。

2)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等多方面,同时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建立蕴含丰富的创新创业理念的办学宗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让崇尚创新创业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师生。

3)明确定位,把握方向。高等学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是高校的“正规教育”,而不是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或是为了丰富学科教学的“业余教育”。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方向,努力构建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是创新创业课程有机地融入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融入教学大纲的拟定、专业课程设置、目标考核方案的制订等每一个环节,使创新创业精神体现在日常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和勇敢拼搏的精神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敏锐的洞察力及必胜的自信心等。

1)加强通识教育,培育与造就全面发展、文化多元、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熟练的实践技能,还应把过去只注重专业教育转向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方向,这是普及和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之一。因为,渊博的知识与深邃而睿智的洞察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更是创业者最终进行创新研究、创办企业的前提与根基。因此,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跨学科专业、跨行业领域、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相互融合的课程群,培养文理兼备,广泛汲取人文、自然及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结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设满足不同需求的从创业基础课程到专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可以开设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SYB创业培训和大学生KAB创业培训等必修与选修课、线上与线下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等。其次,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市场营销、商务导论、商业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和小微企业法律常识等课程,目的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5]。最后,面向一部分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开设一系列紧密结合学术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权与技术服务等对接专业技术前沿和产业趋势的课程。同时,还应挖掘现行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弱化学科间的界限,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重视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特点,通过系统和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紧贴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批量生产”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为网络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和信息量口径宽、容量大、学科间互通性强、所涉猎的范围广,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人阅历、不同的知识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等,开设依次递进、难度适宜、内容迥异及类型多样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慕课、尔雅课、智慧树或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创新创业网络选修系列课程[5]。鼓励学生多选多修,并将获得的选修课程学分存入学生的学分银行,对达到或超过一定学分标准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知识面宽广、学习效率高、知识融会贯通的特点,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3 完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实践性极强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要求“教”与“学”同“做”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做”就是指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活动。需要整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6]。

1)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实现校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良性循环,使得校友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点和在校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模范和榜样。可以尝试成立“校友联盟”,旨在为学生、校友、初创公司及投资项目搭建一座桥梁,提供学生与投资人、企业家之间切磋交流和资助的机会。同时,“校友联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和资源支持在校生创业,从而促进潜在的创业者脱颖而出[7]。

2)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研发、基础设施等资源,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研发问题,降低企业的商业风险;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使得师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技和创新创业新领域。因为,无论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只有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3)借助社会力量,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开放式、多元化、可持续的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引导学生依托平台和基地,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和运作模式中,着力培育与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及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以依托上述创业实践基地或平台自行创业,创办小型公司或与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创办企业,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好地实现以科研成果转化和就业创业指导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4 完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要成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前提和关键。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严重匮乏,而高素质的师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各高校现阶段培养一支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已迫在眉睫。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没有创业的经历,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应聘请多个学科领域和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教授)、客座教授、专职管理人员、学术教授、校内外既有创业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专家组成的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因为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型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人才。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能力拓展与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带教能力。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参加培训、轮训、素质拓展与交流活动等,旨在调整他们的创业心理、丰富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选派业务素质高、专业潜质强的创新创业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师资培训学习,培养专业能力,提高整体水平。另外,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前往国外高校学习和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拓展教师前沿的创新创业知识面,使他们快速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提高带教能力。

3)强化教师的专业化,不断推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可以依托本校现有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主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授课任务,在对当前就业与创业的形势与政策、服务保障体制、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区域、本行业的创业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研究,逐步成长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提倡教师走出校门创办企业,支持和倡导高校教师以对外有价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等形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鼓励大学教师带领学生创业。

3 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喜人的业绩。近年来,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部门及高校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为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大学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