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援助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基于13个项目的监测评估

2019-03-21 01:26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援助对象评估

肖 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一、问题提出

2015 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42.9%。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 6 527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 1 665 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 36.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有所升高,2015 年为 41.7%,比 2010 年高 0.4 个百分点。[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和《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都明确指出,推动女性创就业、扩大妇女就业渠道、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妇女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是“十三五”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需求显著。[2-3]

我国2008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五十四条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岗位信息等服务。”[4]2015年以来,国家以及各级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5-8],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6]、“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5]和“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8]。2017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也特别强调“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和“支持购买社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创业指导、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9]。《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界定中[10],就业援助是其主要社会服务内容之一。这些政策对于通过社会力量以及社会工作推动创就业并提供就业援助服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社会工作服务失业人群具有很长的历史。[11]社会工作是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援助的重要手段。[12]工作和人的尊严紧密相关,这也正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11]因此在就业援助中,引入社会工作非常必要,社会工作可作为有益补充。[13]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就业服务的内涵,有学者分别使用了“就业服务社会工作”①[14]、“就业社会工作”②[15]概念来进行阐释。有些文献研究就业服务领域中社会工作的不同专业定位和实务运用,例如2012年林佳碧探讨了个案管理在就业服务中的运用,[16]2016年郭登聪则尝试分析了金融社会工作运用的策略可行性。[17]关于失业人群及其服务的大部分文献涉及青年失业者[11, 13, 18]、中年下岗失业人群[19]、社区失业人员[12]、低收入家庭就业帮扶[20]、弱势福利接受者[21]等,针对如何开展和推动我国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文献还相对较少[22-23]。女性就业援助服务在我国目前社会工作服务中是一个新的领域。

2015年7月,N市妇联首次面向全市征集“女性创就业帮扶”优秀项目,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项目运作的方式,探索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专业方法,帮助女性成长及女性社会组织成长。[24]N市妇联与笔者带领的社会工作团队合作,对2015—2017年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全程开展支持性的监测和评估,一方面参与项目评估的执行,在项目评估过程中不断协同项目实施方修正方案以及推动方案执行,推动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专业服务、项目管理及组织发展的实务目标;另一方面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估,以作为日后推动女性就业援助服务以及制定社会政策的参考。

本研究以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监测和评估为基础开展行动研究,[25-29]强调在实务工作者(包括项目实施者和项目评估者)的实际行动中与研究相结合,共同改进实务工作。③本研究采用“实务导向的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30-31]取向④,聚焦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实务过程,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女性就业援助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服务策略是有效的?以项目制来推动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局限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N市妇联2015—2016年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有13个(本文对每个项目采用字母P和数字按顺序进行编码),经过一年的运作和评估,2016—2017年项目又追踪资助了前一年评估结果排序前四(P01—P04)的项目(见表1)。项目评估过程包括进展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进展监测采用现场面谈、资料查阅和活动观察的形式进行,2015—2016年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进展监测周期为45天,2016—2017项目的进展监测周期为3个月。中期评估在年中开展,终期评估在年底完成。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采用了参与观察法、文献法、焦点小组法以及深度访谈法。

(一) 参与观察法

针对项目评估过程进行了观察与记录,每次评估都有记录和分析。2015—2016年对13个项目分别进行了4次进展监测、1次中期评估、1次终期评估,2016—2017年对4个项目分别进行了2次进展监测、1次中期评估、1次终期评估,每次都由多位助理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共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二) 文献法

本研究参与每个项目从计划优化到项目评估的每个过程,查阅了每个项目实施的所有文本资料,并协助完善每个项目的文书写作、痕迹管理等。

(三) 焦点小组法

本研究在评估过程中,邀请市、区、街道以及社区妇联工作人员、项目实施一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服务对象一起,采用焦点小组法,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讨论过程,了解各项目的实施进展状况以及成效,共计8次。

(四) 深度访谈法

本研究访谈的对象包括各项目负责人、各项目落地社区负责人等,共计16人。

三、女性就业援助项目的服务策略

13个项目的服务策略,总体上包括激发就业动力、技能培训、职业推介、岗位资源链接、创业分享交流、就业指导、协助创业等服务方式,具体见表2。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立足于“帮扶”,不能将“推荐创就业”作为唯一标准和目的,项目重点应该体现在“帮扶”上。帮扶的目标是能力优先,资源连结和岗位推荐等作为支持性途径。

表1 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基本信息一览表

表2 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服务方式一览表

(一) 激发就业动力

激发服务对象的创就业动力应是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前提,然而,这项服务只在P03和P04中得到实施。P03是针对女性残障人士的就业帮扶项目,在项目设计之初就一直将社会融合与就业帮扶这两个目标放在同等位置。在项目初期、中期和后期各开展了8场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地调试组员的社会融入感和自信心,同时带领项目学员走进社区、企业和学校,给手工爱好者做培训,提高其自信心。P04的目标人群是有创业意愿的年轻女性,考虑到微商这一职业比较个体化的特性,在项目启动时,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项目学员彼此熟悉,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以利于后面服务开展时的相互交流与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项目,如P01、P02、P04、P05、P09、P10和P13,虽然没有专门提供类似于P03和P04项目的激发就业动力的服务,但是在前期项目服务对象筛选过程中做得比较细致,也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出真正有需求的、有改变动力的服务对象。

(二) 技能培训

关于就业培训,目前存在仪式主义的诟病,经常遭遇到一些对于培训意义的质疑,然而正如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在《转变中的福利国家》一书中提出的,实际真正的问题是“何种培训和为谁培训的问题”[32]。

所有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技能培训”这种服务方式,而技能培训如何开展以及为谁培训,直接影响着“帮扶”过程及其效果。在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开展之初,各项目对“帮扶”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大多以为就业培训等于创就业帮扶。从实践过程和成果来看,就业培训是创就业帮扶的切入点,但不能仅以提升服务对象的技能作为整个项目的成果。如果以技能培训开始,也以技能培训结束,那么“帮扶”的过程及成效就很难体现出来。从培训的形式上来看,大部分项目都采用了课程教学的形式,而课程教学的功能却有所不同。

有些项目是兴趣小组的形式,如P06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属于社区的手工编织休闲技艺小组,因此最终未达成“帮助社区就业困难女性能够通过加工手工制品获得一定收入”的目标。不过通过编织技艺小组的运作,社区的居民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社区工作。

大部分项目采用普及通识性技能课程的方式,在技能课程培训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方面有所差异。项目P05对在家待业女性开展画石培训,每月一次集中培训,每天在网上进行实时交流指导和练习点评,分层次进行培训,先进行全体培训10次,后挑选3名优秀者参加分组培训3次,在培训课程安排和设置方面,都很严格、规范。遗憾的是,该项目的技能课程仅止于获得某种“一技之长”,而没有考虑这种技能如何在市场中发挥效益。P01、P02、P03、P04这四个获得第二年追踪资助的项目在就业培训方面注重系统、有效、精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通过技能兴趣小组、技能工作坊梳理有市场需求的技能课程以及有创就业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而将就业培训的技能课程朝着商品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项目P01针对军属,在第一年开展了计算机知识、手工毛线编织技能及景泰蓝手工艺画制作技能的培训,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在第二年提出“精准化技能培训服务”的概念,着重开展适合该项目辖区内军属的手工毛线编织、手工裁缝和理发这三项技能培训,培训方式也采用个别化课程设置的形式。

在就业培训的资源方面,各项目不可避免地会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的就业培训资源相联结,尤其是在社区层面由社区实施的项目。有些项目是简单地重合,如P12以社区社会工作站为项目实施主体,与劳动保障工作界限不清,没有项目概念,实际开展的服务基本是劳动保障方面工作的“借用”。P08、P09、P10三个项目虽然也和P12一样,是在社区层面实施的项目,也不可避免地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就业类工作有所交叉,但是它们采用的是“链接”的形式开展项目工作,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引进较好的师资力量,可根据项目目标和服务对象定制培训内容。另外,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不仅在于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协助其学以致用。P08项目不仅仅局限于以课堂形式传授知识内容,还通过社区搭建平台,让服务对象互相分享信息资源,共同创业。

(三) 职业推介、岗位资源链接与就业指导

专场招聘会是常见的职业推介方式之一,可是在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中效果却并不突出。以P01项目举行过的军嫂专场招聘会为例。此次招聘会组织者为参会单位建了微信群,建议军嫂可以通过微信群在招聘会之前提前了解参会公司的相关信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咨询自己心仪的岗位,然而没有一位军嫂通过招聘会成功应聘。原因之一是需求信息不匹配。由于政府对吸纳军嫂就业的公司有补贴,许多公司愿意招聘军嫂,可是军嫂却并不青睐正规公司就业,她们需要照顾家庭,接送孩子上学,需要灵活性较强的岗位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工资不是她们在就业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原因之二是专场招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招聘会整个流程包括领导讲话、企业推介、相关机构负责人讲话、供需双方自由交谈等。这种官方色彩的流程让参加招聘会的军嫂们在初期产生被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感觉。填表率或者签约率等不应作为衡量职业推介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前期职业需求和能力评估及后期的岗位对接和跟进就业辅导服务是关键环节。

在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职业推介中,P01、P02、P07、P08四个项目都出现了服务对象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社会组织或社区就业的情形,尽管这也是项目成效之一,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形式的就业并不具普遍性。

在岗位资源链接方面,P01和P10都通过QQ群和微信群等定期发布岗位信息,P01项目还与辖区内企业建立了就业需求信息对接平台,囿于项目的限制,这种信息平台的局限性是需要关注的因素。P01项目后来调整的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帮助服务对象学会自行搜索智联招聘、58同城等媒介岗位信息,P04项目中有针对性地邀请网络科技公司项目部经理一对一指导女性微商运营,都是有意义的实践。

在N市女性就业援助项目的全程评估中发现,很多政府官员、就业政策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尽管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将就业岗位安置作为唯一的评估标准。“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18]。职业推介、岗位资源链接以及就业指导,是连接在一起的就业辅导流程,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同以及变化,可以开创“菜单式、字典式”自主求职就业辅导服务,这个过程对服务对象而言也是一个增权的成长过程。由 Kulik提出的女性就业服务的三个干预层次[23]可供参照:在初级干预层次,为女性提供促进求职过程的一些措施安排;在二级干预层次,可以为这些妇女提供情感和务实的支持,例如有需求的职业培训重点是鼓励职业选择和基于个人能力的培训项目;在三级干预层次,可以提供自助小组、支持小组和促进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活动,以减轻失业后的潜在压力反应。

(四) 创业分享交流与协助创业

创业分享交流和协助创业是13个项目中比较聚焦的两种服务方式。创业分享交流的主题有创业政策分享会、巾帼创业明星分享会、成功企业参观、创业者沙龙、创业成功者案例分析会等。协助创业方面,P02、P03和P07是三个典型的项目案例。

协助建立并运营家政服务中心是P02项目的主要目标,以此带动本地区失业妇女就业。该项目协助家政服务中心完成民非注册,并拟定好中心运营章程,进行家政服务问卷调查,同时,对接各社区物业;持续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QQ群等渠道发布家政服务信息,扩大宣传面;通过培训、各项规章制度等标准的建立,有效规范辖区内的家政服务现状。针对女性残障人士就业服务的P03项目,选择了因地制宜的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推动项目学员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同时培训学员通过线上商务平台、企事业窗口义卖、广场义卖等服务方式促进手工品销售,帮助服务对象群体进行商标注册,拓展市场,增加收入来源。P07项目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女性开设社区低龄儿童爱心托管班,利用社区资源,联系公益组织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假期活动,召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协助创业女性进行托管班的管理及运营。

然而,三个项目都遇到共同服务对象对项目的依赖性问题。P02项目的挑战在于需要协助家政服务中心完成从公益服务提供向有偿服务的转变。秉持“公益—半公益—有偿”的发展阶段理念,家政服务中心应该明确自己的主营业务,要自己赚钱,而不是依靠项目的钱来发工资,需要聘请家政方面的专业人士进入家政市场,参与竞争。P03项目的挑战出现在开拓市场服务环节,不仅仅是组织代替服务对象创建微店平台、职场销售等,应该带领女性残障学员全程参与,可以借助失业人群带动残疾人群体。在P07项目中,爱心托管班由于一直依托社区内影响力较大的志愿者团队运营,对于究竟是以“爱心”为主的志愿服务组织,还是以“托管”为主的创业项目,定位不清。作为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成果,爱心托管班应该考虑适当适时地推进收费服务(可以自己选择哪些群体收费,哪些可以是公益性质的),社区只能是推动者角色而非运营者角色。

四、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项目运作

(一) 项目目标与服务对象筛选

在对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全程评估中发现,服务对象的界定、筛选和确定是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非常关键的环节。很多项目在项目申请时,不注重实际需求的调研以及服务对象的确定,需求预估常常停留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社会群体层面,未能真正涉及项目落地实施的社区层面和具体的服务对象群体,服务内容都比较泛,较少开展具体和针对性的服务活动。

只有服务对象确定到具体个人而非群体,才能做到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精准服务。在项目监测和评估下,很多项目从计划书申请、计划修订、服务对象筛选以及项目目标确定,一般要经历3个月左右的时间。

表3呈现的6个项目对服务对象的筛选过程比较科学,对与项目有关的对象的需求识别比较精准,继而根据需求识别修订完善项目计划。P01、P02、P03、P04四个两年周期的项目随着服务对象的逐步明确,服务思路逐步清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缩小和细化项目目标,相应调整计划,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的活动更加切合项目目标和精准需求,项目实施比较顺畅,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表3 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服务对象筛选

到项目终期评估阶段,依然有少数项目的目标和定位需要调整。P11项目的“居家护理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将该项目定位于创就业帮扶,仅仅通过在社区培训持证居家护理人员,是很难达成目标的。参加该项目培训的人群较多的是家庭照顾者,而这些家庭照顾者并没有从事居家护理的就业意愿,但是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在监测评估项目中,建议将该项目定位确定为针对家庭照顾者护理知识及技能提升,以产出有效的服务。

在服务对象确定和定位清晰的项目中,服务对象能普遍参与到项目的需求调查、方案讨论、方案实施以及满意度评估等。服务对象的参与本身具备增权功能,同时也能激发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的投入度,显得更积极承担项目工作。[33]

社会工作者在制定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目标时,需要更好地理解工作或就业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工作不仅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相关联,而且与工作技能和其他心理效益相联结,[34]这在女性就业援助服务中更加明显。在13个项目实施中,为了达成和巩固创就业能力提升的服务目标,激发创就业动力、社会融合等目标往往优先于创就业能力。如在P05项目中,失独老人通过画石排解心中郁闷,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在P03项目中,女性残障人士在展示产品、项目宣传过程中,增进了社会融合,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服务时间。但也有不少项目因为项目周期的原因,急于达成项目创就业目标,常常忽略了服务对象的参与及就业援助的增权本质。

(二) 项目的执行与管理

根据项目评估结果,在组织能力提升方面,所有项目都认为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实施给项目方带来了明显变化。最显著的变化依次是组织运作效率提高、组织内部制度得以完善、机构信誉提升(更为政府和社会认可)。所有项目都在项目管理能力、资源动员和整合能力建设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大多数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都很重视资源整合和资源对接。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在项目执行与管理方面,有两个方面的议题值得探讨。

1. 项目实施主体的自主性

经过项目监测和评估,大部分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对于服务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10个项目制定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大多数项目都能做到专款专用,按照预算使用经费。

大部分由社区承接的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所遭遇到的共同问题与挑战来自于如何清晰区别项目服务和社区日常工作(尤其是劳动保障工作)的边界,社区行政工作与项目服务交叉过多也不易于项目推动。另外,社区承接的项目则在经费报销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障碍。P06项目在项目周期内一直没有及时落实经费,与社区行政性工作模糊不清,项目负责人一直抱怨行政性工作比较忙,在项目开展上不能很好地控制时间,而创就业帮扶项目注重的是长期效果,因此该项目的成效不明显。

社区承接项目时,要考虑如何使项目取得更好的服务成效,缩小和精准定位服务群体、具体服务领域,深化项目开展过程。例如,P12项目的实施主体是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站本身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劳动保障工作,如果能够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基础上把服务内容聚焦在如何求职上,会比较合适。

总体上来看,由专业社会组织来运营的项目效果比较突出,如P01、P02、P03、P05等项目。由女性社会组织来承接项目,体现了“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这一重要准则,有助于独立和规范经费使用以及各种资源链接。社会组织承接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需要建立社会组织和落地社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过,专业社会组织“术业有专攻”,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也是非常关键的。P05项目的承接机构在项目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档案管理清楚,服务需求明确,服务层次清晰。该机构一直积极致力于女性和儿童保护和教育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而在女性创就业帮扶服务方面欠缺能力和经验,在落地社区以及直接服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阻力,影响了项目成效。

2. 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和其他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样,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人力资源不稳定的障碍,例如社会工作者的岗位更换、怀孕、职业流动等。如何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也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

在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中,P01、P02、P13的项目负责人都经历了在项目周期内怀孕、生孩子和休产假,P01、P02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中,及时安排了项目A、B角色转换,规划好项目进度表,保证项目服务顺畅开展。P13项目由于未能很好地更换项目负责人,人员衔接出现问题,导致在项目中期评估时项目还未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P04女性微商创业项目在2016年度项目周期中,项目实施团队和支持团队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产生了很好的项目成效,因此得到了2017年度的追踪资助。这样有益于深化项目效果,利用之前已经搭建好的平台和服务对象资源,继续延续之前的微商培训课程系统,创建一整套完整的女性微商服务平台。令人遗憾的是,2017年度项目刚开始,该项目负责人的岗位更换到另一社区,之后打算承接该项目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与其在服务内容和服务理念上没有形成很好的沟通,以致于在2017年度中期评估时,项目一直搁置,并试图转向公益市集之类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由于无法很好地处理人力资源的连续性,2017年度的P04项目被撤停,对项目成效产生了边际递减效应。

(三) 项目制推动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局限性

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实施的评估结果表明,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发展会因为项目制的形式而受到限制。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服务周期较长,并且需要具有持续性,目前项目一年或两年的周期难以呈现和发生大的改变,同时周期太短也会导致项目目标短视,难以产生长期影响。

1. 服务的碎片化

不可回避的是,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也出现了“碎片化”服务的现象,这与项目制的运作不无关系,也是目前社会工作项目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实施中,碎片化的就业援助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方倾向于选择容易达成、可达成、适合项目周期的服务需求,因此在筛选服务对象时大多会考虑有意愿、有即时需求的服务对象,那些潜在的服务对象“自然地”被排斥在外;二是服务供给比较少考虑后续跟踪服务、连续性服务、稳定性常规服务等。这种碎片化的就业援助服务显然对服务对象难以产生持续性的长期影响,服务对象在项目中的收获或成果也可能难以巩固。例如很多项目中的服务对象在开始创业或就业时,项目方会将此评估为成功结案,并且不再提供后续支持性服务。

2. 服务的有限性

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是在N市妇联发展部的女性创就业资金支持下开展的,有4个项目获得了第二年的追踪资助,这其实考虑到了项目成果持续性的因素。即便如此,在2年项目周期结束之后,只有P01和P02两个项目获得新的项目资金支持。P01项目因获得N市公益创投项目资金支持而得以持续,但是由于出资方改变为民政部门,其目标设定有了很大的变化,军嫂不再是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P02项目由于获得了省妇儿工委购买服务项目的资金支持,因此有可能更好地延续项目成果。但是由于省妇儿工委项目的周期也是一年期的,所以一年之后,项目成果如何巩固推广依然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通过对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实务研究可知,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有限性不仅来源于项目制周期的限制,还来源于就业援助服务的部门利益区隔。当前国家出台许多政策促进就业援助服务的开展,民政、妇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很多部门都参与其中,在N市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妇联系统工作人员就一直强调该项目与其他部门就业援助服务的区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资源整合不容易实现。

如前所述,社会组织承接的街道层级的项目效果比较明显,这除了与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有关之外,还与街道层级平台有关。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服务范围要更大才更易于实施,一方面资源更丰富,另一方面服务规模和创就业面对的市场也更大。创就业帮扶项目最终要走向市场,而市场是需要规模效应的。很多项目基于经费以及服务范围狭窄原因,走向市场的成本会比较高,例如很多项目都在利用微信或电商平台进行创就业,但是其在社区层面比较难操作,成果不容易转化。

五、讨论

促进女性创就业必须要考虑到女性的性别特性和需求、就业的市场取向、就业援助服务的社会福利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社会工作开展女性就业援助服务,需要考量积极劳动力市场取向、社会福利环境的性别议题,从整合视角来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一) 积极劳动力市场取向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35]“从福利到工作”(welfare to work)计划注重“积极的”措施,强调工作年龄的所有人必须有“责任”通过就业来支持自己。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多的服务来帮助他们找到并维持就业。[34]在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持下,相比较于就业安置,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方向的就业支持服务[34,36]越来越重要,就业援助的专业服务也因此备受关注。从事就业援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增强对于贫穷和失业问题、就业援助的义务和要求、与工作和劳动力市场相关知识[11]的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就业困难女性做好预估、提供服务以及倡导合适的就业政策。

对13个女性就业援助项目的实务研究表明,注重需求的、劳动力市场取向的就业援助服务(不止就业培训),可以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功能。在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下,创就业帮扶服务是“扶”不是“给”,是陪同服务对象走在创就业的道路上,而这条道路的前方是劳动力市场,因此创就业是一种市场取向的行为,帮扶的最终成果要遵循劳动力市场的规律,接受市场的考验。很明显,试图提高弱势服务对象的就业能力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或“一刀切”的干预措施。每一个个人失业轨迹都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性,因此要利用不同的途径去增加他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机会。[21]对于尚处于劳动年龄、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或失业群体,通过政府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可以增强其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和重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降低因失业致贫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该群体的收入水平;对于具备一定技能或手艺的底层群体,可以通过政府贴息小额贷款,鼓励相对贫困者自主创业,同时进行前期创业基本素养的能力建设和后续跟进服务,从而提升贫困者个人能力,实现自食其力、自我造血,增强贫困群体的自我认同感,降低社会排斥的风险。[32]

(二) 女性就业的社会福利环境

对于13个女性创就业帮扶项目的行动研究显然无法回避性别议题。从女性就业的社会福利环境来分析就业援助服务,[37-46]也是必需的实务和研究基础。女性就业援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推动女性就业的社会福利政策发展、政策执行中的作用方面的角色是有限的。[34]

“不论职业的选择如何,妇女的职业策略都反映了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承诺。她们期望将职业和家庭结合起来,但也意识到需要平衡这两个领域的不同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并未拥有比男性更多的家庭友好型工作。为了平衡这两个领域的需求,他们避免了那些家庭不友好的工作条件,包括加班、不可预知的时间表和持续可用性的要求。”[47]在13个项目的服务需求预估过程中发现,有创就业意愿的女性与其他群体创就业的需求表现和优先次序是不同的:一是与家庭兼顾问题;二是资金问题;三是技能培训问题,需要的是家庭友好型的职业生涯,强调女性灵活就业,这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向。目前在女性就业的社会福利政策中,家庭友好型的政策还比较欠缺。反思女性就业的社会福利环境,女性就业福利中的性别议题未受到关注,家庭友好型就业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注释

①2007年台湾学者赖两阳将“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界定为“以尚未或即将进入职场的弱势族群为服务对象,以就业服务、职业辅导评量、职场协助、适性就业安置、就业后追踪辅导等稳定就业措施为服务内容,在社会福利或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的,以个案、个管(个案管理)、团体、社区为主要服务方法的社会工作领域”。

②李季就职于广东省佛山市晴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该机构是一家致力于公益就业服务和企业社会工作的民办非企业机构。李季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著了国内全面介绍就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本书籍《就业社会工作探索与实践——一项新的社会工作介入领域》,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李季认为,就业社会工作是指在就业服务领域中,通过社会工作手法,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改善就业环境,为青少年儿童、失业人员乃至在职人士及其家庭等有需要之服务对象提供职业规划辅导、技能训练及岗位推荐等服务,帮助其走出困境,上岗并体面工作,改善其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工作过程。

③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与研究过程相当契合。近几十年来,行动研究普遍被运用于各种人群服务领域,也被认为有助于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内改进专业服务方法、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实务的现况为何、如何改善干预过程、如何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等。

④Epstein在1996年提出了“研究导向的实务”(research-based practice)与“实务导向的研究”(practice-based research)。两种研究取向和研究路径都有助于改善实务工作。不同的是,“研究导向的实务”以实务为研究对象(practice as research object),“实务导向的研究”则以实务为研究目的(practice as research objective),将研究当成实务的工具(research as tool for practice)。

猜你喜欢
援助对象评估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