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浊瘀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例

2019-03-21 03:13袁育红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痛风性瘀血血尿酸

袁育红

(海门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江苏 海门 226100)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尿酸生成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沉积,引发骨、软骨和软组织的炎性反应。作者在临床中发现,运用中药四妙散加味结合阿是穴点刺放血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28例患者,其中女6例,男22例,年龄最大68岁,年龄最小26岁,平均年龄为45.42岁;发于单侧拇趾关节的有16例;发于单侧踝关节者有8例;发于第一拇趾关节伴踝关节者有4例。通过辨证均属于浊瘀痹阻型,运用中药四妙散加味结合阿是穴点刺放血治疗。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痹证”中“湿热痹”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瘀血阻滞的症候。临床表现为病变关节局部突发红、肿、热、痛,局部发热,遇凉则舒,可伴关节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排除标准

①痛风性关节炎的非急性发作期、创伤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②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④患有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患有恶性肿瘤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给予中药四妙散加味:苍术10 g、黄柏10 g、川牛膝1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箄薢30 g、当归10 g、赤白芍各20 g、车前草10 g、泽泻10 g、山慈菇30 g、甘草9 g。随症加减:湿浊偏重者加蚕砂、六一散;热偏重者可加用忍冬腾、络石藤、知母等;血瘀明显者加用丹参、红花、桃仁、地鳖虫等;疼痛剧烈者加用全蝎、蜈蚣、延胡索等。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2周为1疗程。点刺放血:选取穴位以阿是穴为主,每次选取2~4个穴位,首先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7号无菌注射器针尖点刺局部阿是穴,以皮肤少量出血为度,再用火罐拔5~10 min,擦除拔出之瘀血,然后局部再次消毒处理,休息15 min后,观察无异常不适即可;如果不方便拔罐的部位,可用消毒棉球轻轻挤压点刺部位,挤出瘀血,然后再次局部消毒处理。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为1疗程。

治疗期间患者均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酒;禁食豆制品、海鲜及动物内脏等含嘌呤高的食物。平时还要注意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2 000 mL以上,以增加排尿量。

2.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疼痛、肿胀的程度、关节功能活动的情况及观察实验室炎性指标,主要是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值和血沉值。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血尿酸和血沉等炎性指标,临床疗效评定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具体见表2。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表1 病情分级标准

表2 患者疗效评定标准

3.2 结果

28例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其中显效10例(35.71%),好转15例(53.57%),无效3例(10.71%),总有效率为89.28%。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病变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和(或)伴有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有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常在午夜或清晨发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我国的患病率大概在0.34%~2.84%之间,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早在元代以后就有提出“痛风”的病名[2]。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痹证”“历节病”“白虎历节”等范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学中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结合而致,内因主要由于患者正气不足,脾肾亏损为主;外因主要由于机体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朱良春教授首次提出“浊瘀痹”的病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病主要是患者平时多高脂高蛋白饮食、嗜酒等诱因,导致脾肾的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留驻关节,气血运化不畅,湿浊郁久化热,且易与血相结而为浊瘀,痹阻经络,瘀积关节而引发。

目前治疗该病以迅速控制症状发作、防止复发为原则,西药以抗炎为主,虽然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服用这些药物往往会引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严重的副作用,患者不易接受长时间的治疗。而中医治疗该病是对因治疗,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经多方临床观察研究表明,四妙散虽然只有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这四味药,但配伍精确合理,是治疗湿热蕴结下焦的常用方子,也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经验方,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等炎性指标[3]。笔者结合临床实践观察发现,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期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湿浊瘀血痹阻经络、关节。治疗以泄湿化浊、活血化瘀、调补脾肾为主。在治疗28例属于浊瘀痹阻型的患者时,在常用的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要加强泄湿化浊之力。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西医认为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局部发生的炎症反应。笔者认为这些尿酸盐结晶是“湿浊”,湿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临床表现为病变关节疼痛;湿浊与血相结,凝聚成毒,终致浊毒瘀相结,痹阻关节,导致关节肿胀,甚至畸形。在治疗时使用当归、赤芍活血养血,共同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如果瘀血重者,临证时可以加用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特别指出土茯苓和箄薢为治疗本病常用的药对,两药配伍能更有效地祛湿、解毒和通利关节,临床时可大剂量使用,笔者通常使用量为30~50 g。方中还用车前草、泽泻清热利湿药,更进一步加强了泄湿化浊的功效。文献报道[4]中指出山慈菇里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它能有效降低血尿酸,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白芍和甘草配伍,是缓急止痛的经验方,具有镇痛解热抗炎的作用。诸药相合,能促进尿酸的排泄,更能有效地治疗本病。

放血疗法是中医学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放出局部肿胀部位的瘀血,根据“祛瘀生新”的理论,有效地将病变部位的浊毒等病理物质排出体外,同时也有利于沉积的尿酸盐排出,临床症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缓解和改善。中药与放血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针药并施,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28%,且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可见其治疗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又易于被患者接受。在治疗时中医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优势,有待临床进一步的验证,以促进临床更广泛的使用。

猜你喜欢
痛风性瘀血血尿酸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