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一、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媒体类型、数字设备不断涌现,而更具便捷性、互动性和平民性的新媒体的诞生则宣告了一个崭新的“微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素养是指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查询、评价新媒体的受众,以及新媒体的创作和生产以及推理和反应能力。00后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主要使用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估、判断和传播能力水平,以及呈现出来的特点,将直接影响着媒介素养教育力量的发挥。本文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随机对153名00后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相关师生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00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分析新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探索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

(一)新媒介使用倾向

调查发现,96.73%的00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在媒介选择上倾向于网络新媒体,其中手机移动互联占比81.05%,电视传统媒介占比43.76%,广播与报刊仅5.23%。由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更新慢,咨询成本较高,其便捷性与实用性远远不如手机、便携式电脑,00后大学生则更愿意把手机作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媒介和即时通信工具。

(二)新媒介使用动机

调查00后大学生新媒介使用动机发现,89.54%用于聊天交友,78.43%用于网络游戏、影视剧等休闲娱乐活动,58.82%用于获取学习知识、查阅资料等,54.72%用于网络购物,39.22%用于获取新闻资讯、关注时事等。结果显示,新媒体的社交功能、信息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商业功能被00后大学生群体充分认可并广泛使用。

(三)新媒介使用依赖

调查00后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熟练程度发现,23.05%能熟练运用新媒介进行工作和学习,75.94%比较熟练,仅1.01%表示不太会。每天使用微信、QQ超过1.5小时占比46.4%和77.12%,81.04%的学生表示每天睡前或醒后有玩手机的习惯,只有16.99%的学生不在课堂上玩手机。42.4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接触网络媒介不能超过一天,16.99%的学生完全不能离开,只有3.92%的学生可以忍受一个月。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生民”,虽然接受新媒介快,但对新媒介更加依赖。

(四)新媒介信息辨识

00后大学生在选择媒介的标准依次是信息可信度高(67.97%)、时效性强(63.4%)、使用方便(58.17%)。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69.28%的学生选择能够甄别和筛选所需资源。对获取的媒介信息有所怀疑时,44.44%学生会根据信息重要程度决定是否求证,36.6%学生会通过不同的媒介比对获取的信息,15.03%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只有3.92%的学生不在意真假。在访谈中发现,00后大学生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他们更愿意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大都认为使用新媒介获取信息时需要选择和判断,但普遍缺乏辨识手段。

(五)媒介素养认知情况

调查00后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认知程度发现,仅11.1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49.67%的学生听过却不知道具体的含义,20.92%的学生从来没听说过。调查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发现,88.89%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只有1.96%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调查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选择发现,76.47%选择网络或手机客户端展开教育,50.33%的学生选择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在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选择方面,80.39%的学生选择信息识别和利用能力,67.32%选择信息控制和转换能力,64.71%选择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结果显示,网络与课堂教育应成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内容注重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估、判断和转换传播等媒介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媒介接触范围广泛、依赖度高,但利用不太合理

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24.8%。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社交是网民上网主要用途。00大学生习惯于网络获取信息、娱乐、消费,依赖于网络生活,这也是他们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表现,但对新媒介利用还不合理,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娱乐休闲,沉迷于网络娱乐,导致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影响,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下降,甚至网络成瘾。另外,他们在网络社交中表现活跃,一有时间就聊QQ、微信、发微博、刷朋友圈,网络交际圈在扩大,现实交际圈却在缩小,他们又无法平衡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的关系,现实中与亲人、朋友的亲密度降低,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加。

(二)对新媒介综合应用能力稍显薄弱

由于受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00后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缺乏清晰的认知,对新媒体的信任度低,普遍缺乏媒介信息的主动判断和思考意识,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较弱,他们更信赖有官方色彩的媒介。作为掌握新媒介技术比较熟练的群体,他们却对新媒介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水平,多用于阅读新闻、观看视频、信息搜索等,很少利用新媒介进行网页编辑、数字视频制作,创造新文化、新思想等。在自媒体时代,他们大多数还是媒介信息的受众者,很少主动参与时事观点碰撞、公共事件的主动传播等,导致信息传播依然具有局限性,发挥新媒介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不充分。

(三)媒介使用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意识不足

媒介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都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包含受众群体在接触媒介传播的信息后所具备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情感。由于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传播特征,得到00后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但渗透在网络信息中的有违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行为对他们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大多数对国家出台的新闻传播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极少关注,对网络营销推广、信息管理等方面知之甚少,版权意识弱,常利用网络随意下载传播盗版音乐、电影等情况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私利,利用网络泄露国家机密、他人隐私或利用网络诈骗等非法牟利行为。

四、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加大媒介政府监管力度,净化新媒介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

政府一方面要加强相应新闻传播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体系和完善政策法规,增强新媒介网络监管力度,进一步改善新媒介的传播环境,净化网络舆论环境,营造健康的新媒介素养培育氛围。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新媒体单位的社会责任,鼓励他们以传播优秀传统、先进的文化为使命,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社会新风气。新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高低是影响新闻传播水平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不断加强媒介管理人员、记者、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训,提高职业操守和媒介素养,增强角色意识和使命意识,让他们更好地在媒介产品的使用度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使用新媒介,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突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拥有雄厚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氛围,必然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课程的普及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合理地接触和运用新媒体,提升其新媒介素养。在教育载体方面,可以设置新媒介素养线上线下相关课程,如设立公共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逐步发展为公共必修课,甚至是专业选修、必修课程,让大学生接受更为专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围绕媒介语言、媒介技术、媒介特性、媒介消费、媒介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等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新媒介意识和新媒体运用能力,批判的眼光接触、辨别新媒介,逐步具备运用新媒介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新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

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媒介环境的关键在于加强新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首先,大学生要建立对新媒介的基本认知,掌握新媒介的特性,自我控制接触新媒介的时间,做到不过分依赖新媒介,沉溺于网络。使用新媒介时,将信息获取、人际交流、娱乐休闲等各类需求合理安排,科学地接触和选择新媒介,提高使用效率。其次,要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因自己喜好去判断事物,轻易下结论,不轻信所谓的“官方”说法,轻易被洗脑,面对新鲜事物三思而后行,不断提高自己理性辨析和批判新媒介的能力。再次,使用新媒介时要有自律意识,不滥用新媒介,在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标准的前提下享受言论自由。最后,大学生要学会均衡利用各种新媒介技术,以多元化的方式获取媒介信息,积极利用新媒介参与公共讨论、公务决断等,不断提高自身驾驭新媒介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在“微时代”,新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性素养。拥有良好的新媒介素养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扩大视野、活跃思想、增强学力和协同创新。然而,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新媒介素养与新媒体发展脱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大力推动,高校要承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各类媒体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载体,更需要大学生主动加强新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只有各方积极参与协作,共同发力,才能推动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